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家是一个单亲家庭.听隔壁的多莉太太说,我的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而父亲对于我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在生活与学习上却对我要求很严格.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怀抱     
似乎从一生下来我就是专门跟父亲作对的.这话听着让人心酸,可事实的确如此. 母亲说我和父亲的对立在我刚出生就开始了.落地才3天,我就有了自己的意愿,就是不愿意让父亲抱.别人抱着好好的,只要父亲伸手接过我,我马上就号啕大哭,常常哭得涨紫着脸上气不接下气.为此,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几乎没抱过我.  相似文献   

3.
正"慢点,没人跟你抢呢。"母亲慈祥地看着我,疼爱写在脸上,一个劲儿地劝我慢点吃。我却只顾狼吞虎咽,待到杯盘皆空便飞出家门,留下母亲收拾残局。小时候,这样的场面几乎天天都在上演。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劝我慢点,再慢点。我呢,没工夫理会母亲的"慢"。  相似文献   

4.
谢谢那个叫岁月的东西,让他们终于肯低头妥协,和婚姻握手言和,就此温柔相待. 父亲和母亲结婚40多年,多年的“战争”没有将他们分开,我觉得是个奇迹. 我从小就生活在火药味非常浓的家庭,父亲嗓门大,母亲不服输,他们俩经常说着说着,便毫无征兆地动起手来.经常惊天动地把左邻右舍招来劝架,然后在母亲声嘶力竭的哭声中,“战争”拉下帷幕.刚开始,幼小的我非常害怕,但次数多了,便慢慢熟悉了他们“战争”的套路:吵架、动手、闹离婚、母亲回娘家,然后父亲赔着笑脸迎着数落去接,被姥姥、舅舅苦口婆心地说骂一顿,母亲这才解气一样趾高气扬地跟他回家.他们的“战争”随时爆发,随处爆发,不计成本,不问后果.  相似文献   

5.
母亲去世才半年时间,父亲便在老年活动中心觅上新欢了.前两个月还在母亲的遗像前黯然垂泪,如今出门打领带,皮鞋擦得亮亮的.我真为母亲难过,四十多个春秋,母亲像保姆似的侍候父亲,难道大半辈子的情分,这么快就一笔勾销了么?我恨那个缠上父亲的狐狸精,到了"四十七八,垂死挣扎"的年纪,还作小鸟依人状靠在父亲的肩膀上.  相似文献   

6.
冠名权     
母亲去世才半年时间,父亲便在老年活动中心觅上新欢了.前两个月还在母亲的遗像前黯然垂泪,如今出门打领带,皮鞋擦得亮亮的.我真为母亲难过,四十多个春秋,母亲像保姆似的侍候父亲,难道大半辈子的情分,这么快就一笔勾销了么?我恨那个缠上父亲的狐狸精,到了"四十七八,垂死挣扎"的年纪,还作小鸟依人状靠在父亲的肩膀上.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父亲60岁时,按理说,也该看透名利、颐养天年。结果在这一年,父亲接连做出赌徒般的几项投资,包括贷款炒期货,赔得血本无归。得知父亲卖掉原本给自己做婚房的公寓,还负债几十万元,弟弟爆发了,他气势汹汹地冲到父母家,高声责备父亲,埋怨他不跟家人商量,想钱想疯了……母亲的心脏病当场发作。我匆忙赶到医院,只见父亲坐在楼道的椅子上,埋着头,揪着自己的头发叹息着。得知母亲并无大碍,我坐在父亲的身边。  相似文献   

8.
母亲一辈子都对父亲不满意,她总是反复地唠叨着,说父亲怎么样不好.父亲听了,并不怎么理会,实在感觉有点心烦了,就出门走一走. 父亲每天早晨出去散步,回来时总会顺手买些青菜,母亲不是说西红柿的 颜色不好,就是抱怨白菜不够水灵.  相似文献   

9.
正母亲一个人在老家生活,我平时用电话跟她联系。每天晚上给母亲打个电话,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母亲最怕给我添麻烦,她最大的心愿是我能安心工作和学习。我每次跟母亲通电话都感觉得出她很开心,所以我尽可能地多跟母亲聊几句。母亲跟所有的父母一样,只报喜不报忧,每天都说过得很好,不用我担心。母亲他们这代人不善于表达感情,  相似文献   

10.
吃相辨人品     
正一天,与一朋友吃饭,恰好父亲来看我,我便把父亲接来一起吃。父亲寡言,饭问一直静静地听我们聊天。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我愕然,这个朋友是因生意认识的,合作过几次,印象还不错。父亲说:"虽然我对他不了解,但从吃相看,基本可以估摸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他夹菜有个习惯性动作,总是用筷子把盘子底部的菜翻上  相似文献   

11.
好不容易到了春天。这期间,我一次也没回娘家,父亲也一次没来看过我,他还在生我的气。一天,母亲偷偷来看我,一看我和儿子上午10点才吃早饭,而且是烤饼加开水,眼泪就落了下来。母亲说:“走,回家,妈给你们做顿热饭。别怕碰着你爸,他天天这个点儿去公园看人下棋,不在家。”母亲做的面条,儿子吃了三小碗,里面有荷包蛋、菠菜、西红柿。母亲看着外孙狼吞虎咽的样子,眼泪扑簌簌往下流:“以后天天上午9点半来家吃饭,不来,我就做好给你送去。”从那以后,我每天上午9点半领着儿子去娘家吃饭,每次都没有遇到父亲。有时我的自尊心阻止我去,可看到儿子淅渐红润的小脸,我又不忍心苦了儿子。  相似文献   

12.
郑子瑜自传     
我原名梓瑜,笔名海燕,别号求知古斋主人。1916年4月诞生于福建漳洲市,后来跟父亲移居龙溪县石码镇。我们是清代诗人郑开禧的后裔,家境贫寒。我一生出来便在挨饿中过日子,又由挨饿中长大起来。父亲名济川,长年失业;母亲姓黄,名也。我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都在重病时请不起医生活活给死去了。我不知有几个妹妹,但记得都是一生出来便送给人家作童养媳去了。我五岁进龙溪县立第二小学,买不起笔,常从操场上去捡拾同学们用剩丢掉的铅笔屑;买不起课本,每从同学那里借课本来抄写,养成了以  相似文献   

13.
那年年底,我想到自己在城里安家近十年了,如果能让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来城里过年,他们肯定会高兴的。于是,便回乡下接父母。父亲答应了,但手头农活没忙完,不能随我同来;母亲却担心母猪快要下崽、家禽无人管等等。脱不开身。 不久,父亲刚忙完家里的农活就赶来了,布鞋上的泥巴还未磕干净就敲我家的门。妻一开门,随手送上一双棉拖鞋。父亲是个没见过多少世面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不知道城里人进家门要换拖鞋,便问我换这个于啥。我只好说:“这是暖脚用的,您要是觉得不习惯,就不用换了。”于是,父亲便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在光洁的地板砖上,看傻了妻的眼,她一边摇头,一边下意识地抱怨起来。  相似文献   

14.
父爱在手     
我开始感受到父亲大手的温暖,是刚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母亲在城里帮人家带小孩,回家的日子不多。于是,父亲便担起既当爹又当妈的双重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两位候选者     
孟繁星 《快乐青春》2009,(11):21-21
一位华侨富商决定在家乡投资办厂。很多人都希望能成为这位富商的合作者,纷纷跟他联系。在众多人中,富商挑选了两位比较合适的人选,但他只能选择一位作为经营管理者。富商酷爱下棋,而那两位候选者刚好也是下棋高手,富商便对他俩说:“你们谁赢了我,我就与谁合作。”  相似文献   

16.
“求购:小提琴,无力出高价。有意出售者请打电话给……”。 为什么我偏偏要注意到这则广告呢?就连我自己也不清楚。我平时是很少看这一类广告的。 我把报纸摊在膝上,闭上双眼,往事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时全家人备尝艰辛靠种地勉强度日。我也曾想要一把小提琴,可家里买不起…… 我的两个孪生姐姐爱上了音乐。哈丽特·安妮学弹祖母留下的那台竖式钢琴,而苏珊娜学拉父亲的那把小提琴。由于她们不断地练习,没多久,简单的曲调就变成了悦耳、动听的旋律。陶醉在音乐中的小弟弟禁不住随着节奏跳起舞来,父亲轻轻地哼着,母亲也吹起口哨来,而我只是注意听着。 我手臂渐渐长长了,也试着学拉苏珊娜的那把小提琴。我喜欢那绷紧的琴弓拉过琴弦所发出的柔美圆润的声音。“哦,我多么希望能有一把琴呵!”但我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一天晚上,全家都围坐在桌旁,我的姐姐们复习功课,母亲做针线活,父亲在给他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的朋友乔治·芬科尔写信。父亲说,芬科尔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顶嘴     
张君燕 《快乐青春》2014,(10):37-37
一次,瞿秋白跟随母亲到北门外贤庄去,快中午时,在外面玩的瞿秋白跑了回来。正在忙碌的母亲抬头一看,发现瞿秋白身上穿的褂子没有了,便问:“秋白,你的褂子呢?”“我……”瞿秋白支吾着,“我也不知道丢哪里了。”母亲疑惑了:“明明在身上穿着的,怎么会无缘无故地丢了呢?”瞿秋白低下头,说不出话来。最后,在母亲再三追问下,瞿秋白深吸一口气,终于鼓起勇气,理直气壮地说:“我看到村里一个小朋友光着背,在风里发抖,就脱下来给他穿上了。”母亲听了淡淡一笑,轻轻摇着头说:“这种事好是好,可是我们也不多呀!”  相似文献   

18.
母亲围着锅台忙活,父亲来回打着下手,而我,却坐在门槛上晒太阳、玩手机,偶尔与父母唠句家常。邻家大嫂进院,冲正炒肉的母亲喊了一句:"家里来客啦?"母亲头也顾不上抬,应到:"哪呀,是俺家三小儿!"听罢,我一怔,感觉自己多年离家在外,回家甚少,恍然已成客人。我试图凑到母亲跟前帮忙。可真下了手,便成了无头苍蝇;难动手,光动嘴,问个不停。切菜,要问  相似文献   

19.
童稚趣话     
祖国是我奶奶 父亲:祖国啊——我的母亲! 儿子:祖国啊——我的奶奶! 父亲:孩子,你念错了! 儿子:没错,您的母亲不就是我奶奶吗?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普通的三轮车工人,在旧社会里没有读过书。解放以后读了一些书,但还只有小学程度。要我来谈谈如何学习毛主席著作,恐怕谈不好,谈错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恨透了旧社会在旧社会里,我的父亲在地主家当长工。地主逼债,父亲只得带着病去上工,后来父亲病死了。父亲死后,母亲也活活地饿死了。我的一位邻居看我很可怜,便对在上海拉黄包车的一位工人说:“你把他带到上海去,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