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家庭科技》2016,(4):47
正门,是家装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在最后的验收环节,应该注意哪些门道呢?首先,房门外表要保证美观,木门的表面漆膜要平滑、光亮,不存在气泡、皱纹等质量缺陷。包门套使用的木材应与门扇的木质、颜色协调,饰面板与木门的线条色差不能太大,树种应相同。此外,门扇要方正挺拔,不能翘曲变形,须与门框相吻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有位学者对200位长寿老人进行了长达5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他们的长寿秘诀可用七个“畅快”来概括,那就是:畅快进食、畅快入眠、畅快排便、畅快排尿、畅快排汗、畅快发声、畅快的性生活。专家认为,人们若能做到这七个“畅快”,就能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3.
春节期间,做长辈的总要给孩子们发点“压岁钱”。春节过后,有的孩子往往积攒了上百元,甚至数千元的“压岁钱”。如何管好用好这笔钱,成了许多家长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可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和自理能力的强弱,采取以下四种不同的管理方式。 一是“全额上交,统收统支”。“压岁钱”全部交给家长,所有权、使用权也全在家长,家长再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安排用途,因为孩子年岁较小,只能搞“供给制”。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的学科,它以其独特的文道结合,文道统一而区别于别的学科.要发挥语文学科中"道"的教育作用,关键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通过对"文"的知识的传授,从中渗透和挖掘"道"的思想内容,发挥"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道“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与天道、人伦、物理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古人追求的是“与天地并立为三”的“和”以及“万物与我为一”的“合”的境界。而和谐与合作既以“通”为基础方至真至诚,又以“通”为目的方至善至美。“通”对于中国古人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念,但历来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来研究。“通”是古人思想与行动的逻辑立足点和归宿,这一信念对现代社会中的人仍有极重要的意义。一、绝地天通在我国学术界,就古巫与后世知识分子的关系已形成共识。如说,巫史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代文化人,书中并辟有专节讨论巫史文化(冯天瑜等);巫…  相似文献   

6.
论“道”     
我们经常说,中国有四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这无论在文献记载中,或者在考古发掘上,都可以得到证明。当然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上,在哲学思想的探讨中,当我们的先秦时代,距如今两三千年前,古希腊的文明、古希腊的大师们在哲学科学方面的成就,被现代西方人誉为举世无双,为现代的世界文明建立下不拔的基础时候,我们祖先的成就,究竟如何呢?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  相似文献   

7.
彭公亮 《云梦学刊》2001,22(6):31-34
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与中国道家思想有一种“非血缘”的亲和与相通,这尤其体现在中国道家的“道”的本源性意义与海德格尔的“Ereignis”的本源性意义的相通。“Ereignis”可以译为“自然”。  相似文献   

8.
芦沟桥事变,四十七年过去了。然而时至今日,我仍然感到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讨论。 一、“七·七”事变的必然性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夜,日本华北驻屯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从而点燃了中日战争的烈火。这场长达八年多的中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惨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招致巨大牺牲。实事求是地研究这次事变,得出科学的正确结论,对今后中日两国人民的  相似文献   

9.
葛洪是中国三世纪末、四世纪初的道教徒,是神仙道教在理论上和仪式上的奠基人。他在祖国的宗教史、思想史、哲学史、科学史和医学、药学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葛洪自号抱朴子,著《抱朴子》七十卷,分《内篇》与《外篇》。在《内篇》中,葛洪大谈其“道”,并自称“属道家”。的确,葛洪确是承袭了道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王秀秀 《家庭科技》2011,(11):29-29
人体消化系统有七道门坎,古代著名医书《难经》称其为“七冲门”。这七道门户分别为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是食物进入人体到排出体外的必经之道,也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最为关键的部位。中老年朋友在寒冷的冬季更应注意“七门”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正> 陆九渊哲学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然而“道”在其哲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是心、理关系,还是道、器关系,其中都包含着对“道”作为本体的论述。“道”的本质是心,“道”包含了“心即理”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概括了他本体论的全部思想。然而人们在研究陆九渊的思想时,往往忽视对“道”的分析;或者从宋明理学的一般常识出发,把道等同于“理”。这也是对陆九渊本体论思想的性质往往搞不清楚的原  相似文献   

12.
“道”与陶渊明伍方南一“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在老子书中,“道”这个字前后出现了七十三次之多(据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的统计),可以说整部老子书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这个字作为老子哲学的载体或符号,其涵义极其繁富而又异常复杂。纵观老子书中对...  相似文献   

13.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古代各大哲学派别,几乎都运用“道”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道家更是把“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建立哲学体系的。从先秦至清初,两千多年间,“道”驰骋于中国哲学的广阔领域,演变于中国哲学史的漫长历程。“道”的发展历程,大体经过了三个基本阶段,试概论之。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探讨《老子》为何将“吾不知其名”的“天下母”“强字之曰道”。通过梳理文本中“道”字所需承担的创生性、规律性和法则性三种功能,以及追溯《老子》之前“道”字的已有内涵,我们确证两者之间存在符合关系。“帝”与“天”在充当至上概念时所暴露出的人格性、具象性以及外在干预性等缺陷,使它们丧失了与“道”竞争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孔子对“道”的理解和阐述包含三个方面:人道、天道和仁道。其中人道着重探讨人特殊的自然性、社会性和道德性;对于天道,孔子采用了“负的方法”论述其重要性,并将宗教情感化的“天”与客观存在的“天”两者有机地加以结合;而仁道则是人道与天道相互交融的体现,是“承天道以扬人道”的过程。   相似文献   

16.
17.
<正> 杜甫的名篇《石壕吏》,开头一个韵段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这最后三字,不同的版本有异文。有的作“出门看”,有的作“出看门”,还有的作“出门首”或“出门守”。各种选本和各校的教材,对这句诗的处理也各不相同,且都提出了这样那样的理由,然而这些理由都不够充分,不足以说服对方,因而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首章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六字对于理解老子之道极为紧要。千百年来,人们对此句的解释存在严重的分歧甚至根本对立。依次辨析几种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解释,诸如"道不可言说,可言说之道非恒常之道""道可言说,但非恒常不变"等,从而可以知道,这些解释均是未得老子本意的歧解。"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仅仅是说:世人通常认为的一切可道之道(即可行之道),均属人为之道,虽其或可得一时之益,或可解一时之难,然必因人因时而兴废,皆非恒常之道。  相似文献   

19.
老子《道德经》以得意忘言或者言难及意的理论表达方式向我们开启了一种由道及德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始终以通达于道为其终极的形而上学指向。德由之于道,但是德并非道德而涵摄道德。老子《道德经》所承载的实际上是以道为核心概念而以"道-德"为核心内容的哲学思想系统。  相似文献   

20.
“道不可言”——老子“道”的美学思想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以“道”为核心,老子建构了他的宇宙本体论,但是,当我们读解《老子》时,则发现“道”包含着两个相反的命题:一是老子以哲人的智慧不断地探求“道”的知识;一是“道”的崇高性不时地提醒着老子,使他产生“道”是否可以言谈的疑问。正反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