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提起成语"虎背熊腰",很多人脑中会浮现出一个身体魁梧、健壮的人物形象。不过,由于年龄增长,背部脂肪逐渐堆积而成"虎背",就不一定健康了。俗话说:"背薄一寸,命长十年",可见保养后背的重要性。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脊柱中有脊髓,神经从脊髓分支出来,散布全身各处,大脑通过脊髓和神经网络指挥全身的活动。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脊背正中间是督脉,总督全身阳气。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  相似文献   

2.
叶勇 《家庭科技》2013,(4):35-35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有三大"保健特区",分别在背部、腋窝和肚脐。每天做好这三大"特区"的保健,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扶助正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特区一:背部养生关键:扶助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3.
正按摩膻中穴膻中穴在两乳连线和前正中线的交叉点,如果觉得郁闷,就点一点这儿,按摩一下,或者手握空拳叩击,可宽胸理气,缓解紧张情绪。建议每天按摩30~50下。按摩膀胱经膀胱经即从前额到脑后正中,沿着脊椎两侧一直到臀部大腿后,这是人体最长的经脉,叫太阳膀胱经。人体的阳气都在这条经脉上,阳气不足或阳气郁滞时,脊椎两旁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2010,(6)
清华竹书本《金縢》篇有简14枚,约410余字,与今本首尾一致,中间行文有详略之异,有的异文很重要,如孔传以今本《金縢》之"周公居东"为周公东征,马融、郑玄以为是周公待罪于东,而竹书本《金縢》有"周公宅东三年",证明了孔传的正确。《尹至》篇有简5枚,共154字,主要写伊尹谋夏之事,为伊尹与汤的对话,属今本《尚书》中的《商书》,情节与《吕氏春秋·慎大》篇近似。《尹诰》有简4枚,共112字,孔颖达疏据"晚书"《咸有一德》而以为"是伊尹诰大甲,故称‘尹诰’",由清华简本《尹诰》看,该篇中伊尹与之对话的是汤而非大甲,这也说明"晚书"《咸有一德》确属伪书,清华简本才是真正的《尹诰》或《咸有一德》。清华简《说命》分3篇,从简背的次序编号看,当有简30多枚,简背篇题作"尃敓之命",即"《傅说之命》",《书序》所谓"《说命》"当是"《傅说之命》"的缩写,其内容与《国语·楚语上》所记载的傅说事迹相近,而与"晚书"的《说命》三篇不同,说明"晚书"《说命》三篇并非《尚书》原本,清华简《傅说之命》三篇才是真正的《尚书》原本。  相似文献   

5.
"死给"是凉山彝族地区在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特殊法律现象,"死给"的发生非但没有解决矛盾冲突,恰恰相反,"死给"使矛盾冲突升级从而使被动一方变为主动。从国家法的角度来看,"死给"作为一种自杀行为,与"被死给者"没有关系,但当地的习惯法却将这种自杀行为归因于"被死给者",而且"被死给者"也确实因此而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包括赔命价、道歉等。从"死给"案的发生以及解决路径上看,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冲突,而在冲突过程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矛盾冲突的解决正是当地居民在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之间妥协让步进而作出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余治平 《东南学术》2006,(1):135-144
中国古人似乎很早就把命与天作了有机连结.天是命的源泉,是命的最终决定力量,命是天的意志在人身上的体现与落实.孔、孟强调知命与立命,试图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偶然世界里建构起主体精神和人性尊严.董仲舒提出,君命顺,则臣民百姓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民百姓必遭"逆命".<白虎通>认为,"命有三科",即"寿命"、"随命"与"遭命".三命之中,寿命或正命是最理想的人生结局,死得其所,属于最上乘的命相.随命则属于中命,其结果可上、可下,可长、可短,完全取决于德性主体的人为因素.遭命的结局最差,也是三命之中最难以把捉的东西.对命的思考不应该忽略对自由问题的研究.命运与自由是人类生存在世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层面.  相似文献   

7.
作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二程继承了儒家的天命论和道德追求,在天、理、命、性为一的前提下,强调"命在义中",将践履仁义道德说成是人的天赋之命和人生追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义处命"和"安于义命",二程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待命之分和践履工夫。  相似文献   

8.
《长发》《玄鸟》《皇矣》《江汉》《崧高》《黍苗》《閟宫》《十亩之间》这八首诗为《诗经》大封礼类诗歌的代表,透露了大封礼演化的基本态势:商周时期,《诗经》涉及"正封疆"叙事时特别强调"帝(天)命""王命",体现了神权和王权在大封礼生成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春秋时期,《诗经》大封礼类诗歌很少歌颂"帝(天)命""王命",即便是《閟宫》言及"天锡",亦不过是"祝颂之辞",甚至是违礼僭越行为,于是大封礼名不副实而演变,以至于许多诸侯国并不能实行,此礼遂逐渐崩坏,《十亩之间》透露了此种信息。  相似文献   

9.
正健身的方式因人而异,散步可以放松身心,爬山可以放宽眼界,游泳可瘦身健体,但我独爱"站桩",因为它简单、方便,随时随地可以练。我年轻时练过一阵武术,有武术基本功。同事聚会时,偶尔兴致使然就劈腿、下腰。因为喜欢武术,所以闲暇就练练,舒筋活血。俗话说:筋长一寸寿增十年。常抻抻筋骨,有助于血流畅通。筋骨疏通了,全身的血脉随之开合,从而起到明目、醒脑、灵活身体的作用,并能预防脑血栓等老年病。"站桩"就是俗称的"蹲马步"。挺胸、抬头、收腹,意念集中于丹田,配合呼吸,可贯通全身的血  相似文献   

10.
王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可谓是最关心个人命运的思想家。在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潮泛滥成灾的社会环境中,王充的"命"论敢于否定"天",倡导"命",挑战正统思想,蔑视权贵。因此,王充"命"论思想客观上蕴涵着反对专制统治、重视人生自我的启蒙思想。通过王充的"命"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史上的又一线曙光。  相似文献   

11.
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供给是无限的,但是在中国从东南沿海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民工荒",这恰恰与其相悖.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特殊现象,特别是从劳资关系、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问题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解读。从人学的视角来看,它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作出了新的阐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日军部署及战略意图与南京大屠杀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日军攻击南京的军事部署来看,日军兵分八路攻击南京,其意图显然是想占领中国的首都南京,并将中国精锐部队围歼于南京城下,彻底消灭中国军队的精锐力量。正因为如此,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即展开所谓"扫荡",大肆搜捕并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从战略角度来分析,南京是中国的首都,占领南京在政治上意义重大。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消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打击和削弱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政府与之签订城下之约,一举彻底解决所谓的"支那事变",对日本来说则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蓝勇 《天府新论》2007,(6):122-126
"南水北调"已成为我们解决黄河流域经济开发中水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南水北调"这样涉及南北人地关系的重大工程,既需要从历史地理的长时段的角度来分析其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也需要从国家经济成本的角度来分析这种重大举措的投入与产出效益。从历史发展来看,汉唐时期黄河流域一度辉煌,但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口大量南迁。宋明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发生了东移南迁。东移南迁是在东亚大陆人类活动空间东移的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顺应这个大背景,以"北人南迁"来代替"南水北调",是既符合社会公平原则,也符合人地背景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能提高国家区域投入的经济效益。"北人南迁"迁移必须考虑到一个度,一个是掌握对南方地区人口规模增大对资源和环境影响的度,一个是掌握不影响北方地区民族融合、国防建设、能源开发三大任务的度。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6,(9):82-93
中华民族是饱经历史沧桑的、生生不息的命运共同体。近代哲人习惯于以生命肌体的角度去体认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把她看成具有顽强生命力、具有充沛文化血脉的社会有机体。他们还把民族复兴看成是"再生"、"复活",看成再现朝气蓬勃的生命气象,看成生命体的重新自我修复,并以人生意象"少年中国"、"青春中国",动物意象"东方睡狮"、"凤凰涅槃",植物意象"老树新芽"等,比喻古老中国的"旧邦新命"、中华民族的涅槃重生。  相似文献   

16.
"余庆经验"就是基层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一个新范本,是西部欠发达地方社会治理的成功案例。法治是社会治理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社会治理创新必须限定在法治的框架内并需要法治的保障。社会治理中的法治最好通过区域法治理论来理解。区域法治更多地利用"地方性知识",突破传统上以法院为中心的研究。区域法治建设有着多元维度。从治理过程的角度来看,法治体现在社会治理机制展开的全过程;从知识系统的角度来看,法治还包括了调解、习惯法等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17.
郁慧娟 《阴山学刊》2006,19(1):12-16
钱钟书先生从文学角度总结心理学中的"同时反衬现象",谓"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诗人体物,早具会心",此一现象可以向多个层面延展,古人面对现实,诸如阔大的空间、混乱的时代、特殊的境遇,而反观自身难堪的遭遇,反衬中的两极壮阔与渺小、贫苦与富贵、才高与命舛,由于一方的存在,另一方会更加凸现,或同时增加彼此的份量.探绎杜诗中"同时反衬"整合出的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境界,从而体味诗人经营诗艺的苦心.  相似文献   

18.
孔子“仁”的终极观及其功用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极观是人的意义和价值观系统的核心,讨论中国人的终极观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儒家思想,分析儒家思想要从孔子开始。孔子因"德命"受挫而形成"时命"观,"时命"观挑战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这需要更为本源的终极观来应对。孔子在内外心理框架的互动中,反思体悟而形成"仁"的终极观。在此理念的支配下,向内修德凝道而"内圣",向外践行"仁政"而"外王",内外并重以获得充沛丰盈的生命意义感。无论后儒如何发展,儒家皆没有放弃"仁"的终极观,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长久地为中国人提供"安身立命"的功用。  相似文献   

19.
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西塞罗的国家定义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奥古斯丁吸取了西塞罗国家定义的基本框架,从定义人民入手界定国家,用"神的正义"替换西塞罗的"自然正义",从而完成了他自己的国家定义,为批判希腊罗马社会、构建基督教的理想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宪政发展角度切入论证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十年来的历史性发展与变迁,强调对发展规律加强探索的意义与重要性,明确指出澳门特区第一个具奠基意义的十年,是有效验证"一国两制"科学性与生命力的十年,也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本地区情社情出发,在实践中提升实践水平的十年;澳门特区所走过的路是一条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之路,也是正确落实"一国两制"的生动范例。因而,探索"一国两制"澳门实践模式或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模式,已提到学术界议事日程,既有理论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