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史英 《中文信息》2013,(9):25-25
本文从世界读书日谈起,引出书尽其读的主题。从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谈到要实现书尽其读的理想的重要性和采取的实际行动,渴望形成书尽其读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2.
谈读书     
(这是一封写给一位学习英语的西班牙人的信。为了节省篇幅,写信格式和首尾客套,一概从略。—译者)你向我提出关于读书的问题,这是一个难以满足的要求。朋友们问我该读什么书,我从来就感到惶惑。我怎么能知道什么书会使别人感到兴趣呢?况且在来信中你并没有说明你是想读小说?读戏剧?读散文?还是想读游记?而你明确地说出你很喜欢读书,这使我深感欣慰。你知道那个与莎士比亚差不多同时  相似文献   

3.
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具有四个特点:真正喜欢读书,以读书为快乐;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喜欢藏书;能够写作.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要做一个读书人;大学生读书要多读纸质书;要选择好书读. 一、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 "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提出这一命题,有人听了可能会说:"我们大学生就是专门在读书啊,怎么还不是一个读书人呢?做一个读书人还用得着你说吗?!"我认为,"大学生"(包括已经毕业了的大学生)不见得就是"读书人","非大学生"(包括没有上过大学的成年人)不见得就不是"读书人","读书人"和"大学生"之间不一定能划等号.  相似文献   

4.
凿壁借光     
汉朝时,有位叫匡衡的少年,非常好学。由于家里很穷,他买不起蜡烛,夜里无法读书。匡衡无法读书,心里很难受,他来到富有的邻居家,说要夜间借用一块地方读书。邻居很瞧不起穷人,对他说:“你既然买不起蜡烛,那还读什么书啊!”他听了十分气愤。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相似文献   

5.
我们应该怎样读书?说真的,一个人所能给予另一个人有关读书的唯一劝告,就是根本别听什么劝告,而要跟着自己的直觉走,要用你自己的理性,要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果我们对这一点取得了一致意见,那我就感到可以随意地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了,因为你不会让它们束缚一个读书人所能具有的最重要的素质,即你的独立性。归根到底,能给书规定什么法则呢?滑铁卢之役肯定是在某一天打的;可是,(哈姆雷特)是比(李尔王)更好的一部剧吗?谁也说不清楚。每一个人都必须自己来决定这个问题。让权威们——无论有多么高的学术身份和头衔——进入我…  相似文献   

6.
在评价曹操问题的讨论中,郭老针对目前某些同志学习上的毛病,深刻地提出读书与求解的问题,强调要认真地多读些书.书有很多种类,对于学习历史的人来说,关系最密切的不外乎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史学论著和历史资料三种(这里说的历史资料主要指文献资料,就完全的意义来说,史料还应该包括各种遗址和实物).所谓"好读书,好求甚解",就是把独立思考与认真读这三种书籍紧密地结合起来.这里想谈谈认真搜集、整理和研究历史资料的重要性.教学革命以前,有些旧的历史学者片面地强调史料的整理工作,提出"史料第一"的错误口号.这实质上是拒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因而便排除了吸取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现实的需要,已有不少文章就外延的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收入《学习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一书中的《学习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一文,就是一个好例。读了这篇文章使人受到不少启发,但文中也有一个观点似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正> 李鑫生同志的《社会管理心理学》一书即将出版,这是值得庆贺的事.阅读初稿后,深受启发,增加了知识,扩大了视野.我认为这本书值得一读,因此向广大读者推荐.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管理是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包括两大系统:即人——物关系的系统,和人——人关系的系统.前者是人对物的管理,后者是人对人的管理.怎样处理好社会管理中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这需要多种学科的知识,其中社会管理心理学起着综合研究的骨干作用. 社会管理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多层次、  相似文献   

9.
书中的自有     
相传是宋朝的人说:“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乍听到这话时,颇有些不懂,长辈们也说那是封建的毒素,所以不懂该说是正好。后来略略知道了些“封建”的东西,再来想这些话,便以为那只是那个时代的道理,虽然是事实,却让我十分的不屑——这当然是“我们的时代”的不屑。读书本是图快乐的事,就像饮食男女,只不过满足的器官不同,是“眼福”而已——当然,也许未必是“而已”,这是题外话。但就像其他很多事情一样,最原本的,有时往往会变得不那么原本,或者根本就不原…  相似文献   

10.
快乐标杆     
储劲松 《快乐青春》2009,(12):29-30
童年的心境总是纯纯的,如同一张白纸,似乎把书读好,每次测验能考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得到老师一个好的评语和父母一个嘉许的微笑,自己就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11.
读书与养生     
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读书与养生有密切的关系。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所谓“医愚”,不仅医治愚笨,增长知识,而且使人在理性指导下,获得精彩人生。读书,对于老年人更是益寿良方。  相似文献   

12.
提倡活读书     
书不可死读,书而死读,结果一定会连生气勃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活书也读成了死书。蒲松龄聊斋志异有一则“书痴”的故事,他写颜如玉这个聪明的神女如何教书痴读书,足以发人深省。颜如玉对于经常“诵声大作”却连“生孩子”也不懂的祁玉柱,教导之方第一是不准读书,  相似文献   

13.
闲话读书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人们对读书的功用早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甚至演变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极端说法,将读书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境地。时代发展到今天,虽然已有一代文学大师提出“万般皆上品”的说法,但是从来也没有人敢于低估或者排斥读书的作用;即或在左倾猖獗、文化遭殃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仍是求知若渴,冲破钦定的拘囿,偷偷地找书读。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功用,只有真正的读书、爱书人才能深得其中三昧。应该说,倘若剔除封建性糟粕,我国古人关于读书功用方面的议论,还是有许多值得品味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与较量。为此,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前不久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教委等九部委发起的以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为目的的“知识工程”,即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实施“知识工程”,就是要吸引更多的人热爱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使每一个人都能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形成全社会爱书、读书、利用图书的良好风尚。为配合实施…  相似文献   

15.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了《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不仅蕴含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理论容量,同时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历史。对这一学习史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党解决好读书学习问题、克服金融危机、实现党的宏伟目标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龙 《阴山学刊》2015,(1):68-73,103
受多种社会进步因素的影响,明代的女性阅读进入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时期。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对女性读书的重视;读者的成份从宦门闺秀下移到平民女子;阅读内容从女教书扩展到经史百家;涌现出一批好读嗜书,工诗能文的杰出女性;通过读书,不仅提高了女性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而且也促进了整个家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的读书人中,编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是被动的读书者。在做编辑的十余年中,读书审稿几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一切都在程式化、职业化的轨道中运行。职业化的被动阅读常常是沉闷和枯燥的,不过,也有意外收获的时候,有时能在不经意中发现一些让人在思维和心智上都深受启发的书。  相似文献   

18.
这句诗是说士人读书最好能有女人在一旁伴读。最近有人在报纸上著文,以为这是词人茫然的想象,如实有其事恐怕心要旁骛,书读不成了。这话我甚同意,我认为读书贵在专一,不一定如古人所说“头悬梁”、“锥刺股”,但如有娇姿在旁,岂能不为之分心乎?正如《孟子》所说“奕秋诲奕”之比。  相似文献   

19.
沈志远这个名字,我三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就知道了。初时我不过二十来岁,精力旺盛,兴趣也很广泛;喜欢读书,几乎无书不读。通过多读些书以探求人生的道路,大约是受了胡适“读书救国”论的影响吧?正当“九·一八”事变之后,青年学生思想动荡,走到了一个四面交叉的十字路口,难免徘徊彷徨。面临烽火遍地,日本帝国主义由东北而冀东更进一步侵入华北大地,读书救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老人从自己一生读书写作的经历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读书经验,即: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它十分精当而传神地概括出了非凡的读书意义、痴迷的读书习惯、精明的读书选择的极其宝贵的读书真经,一语道尽了古今中外所有读书人的“悦读”审美感受。如果说“读书好”是事物发展的自然之“果”的话,那么,“好读书”与“读好书”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之“因”。三者之间,因果关系甚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