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父亲的道歉     
郑俊甫 《快乐青春》2014,(10):26-27
小时候,父亲对我管得很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父亲是个语文老师,在学校,在他的学生面前,他像一位慈父;在家里,在他的儿子面前,他又像一位师长。父亲总是会从各种渠道了解到我的行踪,我的谎言从来没有逃过他询问的眼睛。父亲知道真相后,就会大发雷霆,然后让我背着手站在墙根思过,直到我说出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才肯罢休。父亲虽然训起人来很凶,但从不动手打人,他也不喜欢别的家长动手打孩子。  相似文献   

2.
正我有个朋友,他是个小时候不哭、长大后连苦都不会说的人。他很优秀、很有责任感、很会逗人笑,我见他时总是欢乐的。如果你心情不好,他就变得很别扭了,不知如何跟你说话,因为他不擅长面对别人的坏情绪。坚强、勇敢、快乐、乐观……这些都是很美好的特质,我很喜欢,也认同应该学习培养这些正面的品质;但是,学习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哀伤、愤怒、沮丧、悲观……接受这些负面情绪也是人性的一  相似文献   

3.
最近,仁爷爷脸上的微笑没有了,脸色很难看,对儿子和儿媳妇也爱答不理。 儿子以为老人病了,想带他去医院,不料仁爷爷大吼一声:“上什么医院,我想早点死了,眼不见,心不烦!”儿子与媳妇从自己身上没有找到什么差错,就去  相似文献   

4.
中国财富新贵——太太药业董事长朱保国,个人身价50亿。他的成功经验是:经营自己的长处。上个世纪80年代,朱保国作为专业人才受到新乡市政府领导器重,在走仕途与办企业两种机遇之间,他选择了办企业,到全市效益最差的化工厂当了几年厂长。朱保国说,我这个人对看不惯的东西喜欢说,这一点在仕途上是大忌,但办企业却是长处。 因为发现并经营好这个长处,官场上少了一个平庸的朱保国,而企业家队伍中却多了一个有个性的朱保国。后来朱保国又投身到深圳,在这个属于敢说敢  相似文献   

5.
三十九的李厂长,中等身材,但很结实,脸上始终挂有微笑,让人一见就觉得是个可亲可敬的人,别看他貌不惊人,治厂却有自己的道道,几年时间就把一个连续十三年亏损的厂子给搞活了,而且利税逐年上涨。 作为高七五级的优秀毕业生,在当时本该下农村锻炼,由于身体原因,留在重庆。可以顶替父亲工作到国营企业的他,为了学习技术放弃“铁饭碗”进了集体企业,1978  相似文献   

6.
我家是一个单亲家庭.听隔壁的多莉太太说,我的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而父亲对于我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在生活与学习上却对我要求很严格.  相似文献   

7.
正从小到大,我妈求过我不要打游戏,我爷爷求过我跟着他拉二胡。只有我爸从来不求我。唯独有一天,他求我看一本书。记得当时在新华书店,他试探地、讨好地,几乎是谄媚地对我笑着说:"我给你买一本《林海雪原》,好吗?"我不愿意。这书的名字太正气了,我想买的是另一本《豪夫童话》,黄色的封皮上画着童话小人,很可爱。他说:"那就两本都给你买,《林海雪原》也买,好吗?"到现在我还记得他那眼巴巴的样子。反复恳求下,我才终于勉强答应。他从售货员的手上接过那本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嚎啕大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上看到一篇署名依旭的文章,写1985年的事。当时,该文作者大学毕业后到一家杂志社工作,有幸采访了沈从文老人。那时,沈从文住在西交民巷附近社科院的一座高层公寓里。采访时老人一直坐在一个老式藤椅上,气色不错,很平和,总是笑眯眯的。沈老说话有点惜墨如金的风格,话很少但很精炼,话里话外却让人回味无穷。比如他和马思聪是很好的朋友,但提起来也就是那么淡淡的一句:“可惜后来他走了。”沈老说了好几回:“我一直是乡下人。”他说:“从湖南到北京我还是乡下人,想变,人家也变了,总也赶不上,到今天我还是乡下人。”“我不是聪明人,不会变。…  相似文献   

9.
(一) 随着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穷庙富方丈”现象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问题的实际是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经营行为扭曲的结果,即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侵犯所有者的利益,弄穷了企业,养肥了自己。有人将这一现象归因于厂长(经理)的道德败坏。我们认为,这一解释虽有道理,但不足以说明全部问题。一方面这一现象很普遍、很严重,绝不是个别人、个别现象;另一方面,在我们加强了道德教育以后,这一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所以,我们必须转换角度,以找出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是“理性人”假设,即假定人是个体理性的,其行为特征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个人的行为方式就取决于他自己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假定个人的效用函数稳定不变,个人面临的约束条件就决定了他的行为。独立的经济行为者是在由现存的规则和准则,即由制度安排界定的选择范围内进行操作活动的。所以,从对有关企业经营的制度安排的分析中,可以找到厂长(经理)行为扭曲的原因,并使我们理解——为什么“穷庙”里能冒出个“富方丈”? (二) 厂长(经理)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是采取正常行为还是扭曲行为,取决于这两种行为方式纯收益的比较。在现行的制度安  相似文献   

10.
孙道荣 《家庭科技》2013,(11):10-10
每次给父母打电话,总是很匆忙:我还有事,挂了啊。每次道别后,便毫不犹豫地将电话挂掉。回家探望父母,男友的电话打来,说了几句情话,他说再见,我说好。还想说一句什么,那边电话已经挂掉了。于是叹息一声,每次都不等人把话说完就挂。母亲笑笑说,或许这个男孩还是不够爱你吧。母亲认真地说,爱你的人,总是最后一个挂电话的。我不信。可是最终,我与男友分手了。  相似文献   

11.
读懂父爱     
陆川 《快乐青春》2010,(7):46-48
小时候,看到别的父子像朋友一样相处,我既羡慕又忧伤。 我在一个家教很严的家庭长大,父亲陆天明在外人眼里很温和,但对我从小就很严格。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回到家就扎进书房看书、写作,很少史研究馆副馆长。  相似文献   

12.
<正>孩子不懂爱不爱,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看法。我曾看到国外一个机构做的小调查,向一群4~8岁的孩子提问:爱是什么?结果却出人意料。8岁的女孩贝丽卡说:"我奶奶得了关节炎,再也不能弯下腰来涂脚趾甲。于是我爷爷总是给她涂,甚至当他自己的手得了关节炎也是这样。这就是爱。"7岁的诺艾尔说:"爱就是当你告诉一个男孩你喜欢他的衬衫,他就每天都穿着它。"6岁的克里希说:"爱就是出去吃饭时,你把自己大部分薯条给某个人,而不在意他是不是也给你。"  相似文献   

13.
一个半朋友     
我爷爷给我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儿子纳闷不已。父亲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说:“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  相似文献   

14.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别不信,我家真有“传家宝”——是一面两米高、三米长的书橱。别看它样子还很新,真实年龄比我还大呢,是爷爷在我爸爸很小的时候专门请人打造的。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书橱最上面摆放的故事书已经泛黄。听爷爷说,他那时每次出差回来,总会给爸爸和姑姑带礼物——故事书。  相似文献   

15.
嘉兴人许应逵做东平知府,为政清廉,遭到官场同事的中伤诽谤,被上级惩处调离。当地官吏和百姓听说他被调走,都哭泣不绝。许应逵晚上住进旅店,对他的仆人说:“我当了一任官没有别的收获,只落得百姓几点眼泪罢了!”这个仆人感叹地说:“老爷袋子里没装一文钱,正好把眼泪装进去,作为送给亲友的礼物。”许应逵听了这话,很是欣慰赞赏。  相似文献   

16.
"妈妈,表妹看到我的玩具很漂亮,非要抢我的……"这样的话语,在生活中经常听到. 孩子们在一起玩总是开心的.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经常会为了一个玩具吵闹、争执,而现在家家都是一个宝贝,全家人捧在手心里,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一有委屈就向父母求助,变成朋友眼中的"告状王",时间长了小朋友都不愿与他交往.  相似文献   

17.
自从网络进入我家,我先生就被它迷住了,一有时间就扑在电脑桌前网海漫游,网上查资料、发邮件。和他说话,他也总是以单音节打发我了事:哼、啊、好、哎……我抗议,他却振振有词:“我一下班就回家,不抽不喝不出去玩,真正模范丈夫也。”哼,人倒是回家来了,可形同木偶,对我不闻不问,哪像个正常人?这不,星期天一大早起来,他就开始他的  相似文献   

18.
马凤喜 《家庭科技》2006,(12):38-38
“我的丈夫很少跟我交谈,他每天晚上只是坐在那里读报或看电视。我问他事情,总是哼哼作声,有时甚至不理不睬,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管家婆及一个陪他睡觉的人。这样的婚姻使我感到很苦恼,内心一直在矛盾焦虑中挣扎。”一女性痛苦地向我们诉说着。  相似文献   

19.
"我的丈夫很少跟我交谈,他每天晚上只是坐在那里读报或看电视.我问他事情,总是哼哼作声,有时甚至不理不睬,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管家婆及一个陪他睡觉的人.这样的婚姻使我感到很苦恼,内心一直在矛盾焦虑中挣扎."一女性痛苦地向我们诉说着.  相似文献   

20.
每一次,当我读着现代的学术著作时,看到里面那些关于如何迫使人们(是的,我们不说“学生”而说“人们”)在课堂上进行思考、记忆和理解,如何不要浪费每一分钟的时间,以及要使所有的人都掌握、掌握、再掌握的那些议论时,我就不由得回想起一个世代相传的关于我的同乡──一个不走运的农民奥麦尔柯爷爷的故事。奥麦尔柯爷爷有一俄亩土地,他决定用粒选的种子播种春小麦。整整一个冬天,奥麦尔柯爷爷和他的老伴玛丽雅奶奶坐在坑头上,用手工一粒一粒地选好了种子。播种的时刻到了,可是发现,奥麦尔柯爷爷在关心种子的时候却忘记了耕地。去播种了,而地没有耕…… ──摘自[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