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家庭科技》2013,(4):38-39
缺铁性贫血属中医"血虚""虚劳""黄胖病"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或由于脾胃虚,不能布化精微即铁源供给不足所致;或由于七情变化,思虑过度,精血暗耗所致。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脾气虚弱、气血两亏、肝肾亏虚、脾肾阳虚证型。可用以下饮食进行调理。参杞狗肉配方:狗肉1000克、党参20克、枸杞子10  相似文献   

2.
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以膝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为主要特征,患者发病后膝关节会肿胀,有明显疼痛感,下肢活动受限,不仅降低生活质量,还容易引起心理问题.有学者研究称,治疗膝痹病时,采用中医护理能提高疗效,促使下肢恢复正常活动.研究者以72例膝痹病患者为对象,总结了中医护理要点和应用价值,结果显示,实施中医护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4.44%)高于采取常规护理患者(77.78%),说明膝痹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建构了公正道德哲学,他对公正范畴内涵的揭示必"求顺于理"。王夫之对公正范畴的内涵揭示主要从"大公的公正""合宜的公正""伦序的公正"三个方面展开,分别具有"理""事""合"的指向性。进一步细分,"大公的公正"又可分为"大""公""理"三个方面;"合宜的公正"可分为"和""顺""平"三个方面;"伦序的公正"则从"序""位""差"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正痛风,中医将它归纳在"痹证"范畴。《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痹""历节"的记载。中医认为该病是过食膏粱厚味而湿热内蕴,或外感风邪侵袭经络,气血不畅而导致瘀血凝滞、经络阻塞、关节畸形,故称"痛风似风非风,责诸浊毒瘀滞"。痛风患者应遵循把血尿酸降下来的食疗原则,同时还需根据临床症状辨证用膳。  相似文献   

5.
投稿须知     
<正>《琼州学院学报》是琼州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全年6期,其中第1、3、4、6期为人文社科版,第2、5期为自然科学版。人文社科版主要栏目有:"当代海南论坛""、黎族.苗族.回族"、"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语言.艺术""、历史.文化""、教育.其他""、艺术评论"等。  相似文献   

6.
投稿须知     
<正>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RCCSE中国核心期刊、中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全年6期,逢双月出版,其中第1、3、4、6期刊登人文社科领域论文,第2、5期刊登自然科学领域论文。2.人文社科刊期的主要栏目有"南海研究""海洋策略研究""黎族研究""当代海南论坛""海南历史文化研究"等;自然科学刊期中主要栏目有"海洋生物研究""生态与环境资源保护研究"等。同时择优刊发各基础学科的论文。  相似文献   

7.
魏宏远 《社会科学》2021,(9):170-181
近代废除科举制,传统的以经学为核心的"经史子集"知识体系解体,西方新知识不断传入,知识分科在高等学堂的专业设置、公共图书馆书目编纂中得以展开。因"文""道"分离,加之西方文学观的"植入",中国古典文学"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模式逐步被以白话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新文学所取代。文学从以"人"为中心的"文学科""文学门""文学吏""文学传"发展到以"文"为中心的文学专业;从选贤任能的"人学"走向了专业化、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知识学"。此后西学知识、日本经验使文学的职业化和市场化加速,以文学谋生、以写作为职业成为可能。近代高等学堂文学专业的开设,类书、丛书、图书馆书目、文集、期刊以及工具书"文学"类的设立,加之文学史教材的编纂,促使文学的社会化商业生产,文学不断走向知识化,文学的生命体验和感受日渐稀薄,塑造力也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   

8.
赵炎才 《天府新论》2011,(2):114-119,130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礼""仁"可谓其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颇为复杂,究其特点,主要有四:历史发展"礼""仁"递生与时代合离,外在形式"礼""仁"价值损益与地位调适,具体内涵"仁""礼"内外有别与彼此互动,内在实质"礼""仁"具体与目标合理统一。  相似文献   

9.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是对西汉以前(主要是先秦)兵家学说的总结。《兵书略》分兵书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家。"兵权谋"主要是指宏观战略规划,"兵形势"指具体战术,"兵阴阳"是占卜预测、观察天相等内容在军事上的运用,"兵技巧"则是军队的军事训练。  相似文献   

10.
对于生活在大陆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没有不知道和未使用过"封建"一词的,如称秦汉至明清的两千多年社会为"封建社会",称各种落后、腐朽、反动的制度、思想、习惯乃至人物为"封建专制""封建阶级""封建帝王""封建官僚""封建军阀""封建文人""封建思想""封建意识""封建迷信""封建愚昧""封建糟粕""封建头脑""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封建习俗"……然而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在其新著《"封建"考论》一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中对此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如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都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词,并展开"封建论".  相似文献   

11.
投稿须知     
《琼州学院学报》2014,21(6):F0003-F0003
<正>《琼州学院学报》是琼州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全年6期,其中第1、3、4、6期为人文社科版,第2、5期为自然科学版。人文社科版主要栏目有":当代海南论坛""黎族·苗族·回族""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语言·艺术""历史·文化""教育·其他""艺术评论"等。一、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一)稿件须主题突出,论点鲜明,内容翔实,资料准确,层次清楚,文字通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  相似文献   

12.
投稿须知     
<正>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R C C S E中国核心期刊、中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全年6期,逢双月出版,其中第1、3、4、6期刊登人文社科领域论文,第2、5期刊登自然科学领域论文。2.人文社科刊期的主要栏目有"南海研究""海洋策略研究""黎族研究""当代海南论坛""海南历史文化研究"等;自然科学刊期中主要栏目有"海洋生物研究""生态与环境资源保护研究"等。同时择优刊发各基础学科的论文。  相似文献   

13.
以往研究庄子之"德"多囿于内篇,同时相对于"气变而有形"而言,"德"所指的是游心于道的状态,心或神从何而来?往往没能确切地说明。以文本整体为视域,通过考察"光""天""天光""心神""性"范畴与"德"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德"之本源、状态、衰败和修养层面揭示其内在理路相对比较明晰。具体而言,"德"本源于"天光"的布施而降于人,赋予心灵以正直、泰然、安定、和谐、宁静、缄默、清纯、平静等自然状态,心神保此状态乃是"德"。由此"德"构成了心神存在的形上依据,而"光"是形成心神的直接本源。如同"光"在受外物遮蔽下曲而不直、不能普照万物一样,心神受外物形名、仁爱、法度和情欲的困扰而散乱,由此失去了自然状态,"德"遂衰败。鉴于此,需要"吾丧我""无为言之""莫若以明""成和之修""安之若命""性修反德"等修养功夫返归自然状态,与德相合、与道相辅而行,而其德论的意图主要是破除德之"伪"而挺立德之"真"。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法则一贯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化倾向,强调对一切艺术表象的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最能体现真、善、美人格化倾向的学派,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所侧重的"仁""善""德"等理念的精神再现,形成了以"善"为主的学术流派;另一类则是以道家为代表的所侧重的"气""真""美"等理念的自然呈现,形成了以"真"为主的学术流派;在中国书画艺术的表现中,道家学术流派的影响是更大的,这其中代表性人物庄子的哲学理念同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表现密切相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青年教师素养缺失问题是其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它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整体发展。青年教师素养缺失表现为权利意识凸显、功利意识主导、反思意识薄弱等,这是由职前教师教育机构的不完善、"大班额"教学工作量大以及青年教师个体混乱的职业生涯等造成的。因此,职前教师教育机构要做到"无为而治""虚位以待";"职场"学校要做到"和而不同""因材施教";青年教师个体要做到"独善其身""敬业乐教"。  相似文献   

16.
文艺价值构成复杂,内容广泛,是一种重要的精神价值。文艺价值是文艺作品的精华精粹,是存活于文艺作品中的一种有意无形,不易看到却能感知的精神性意向和能量。"灵韵"与"光晕"可以很好地概括文艺价值的总体特征。精神向度就是精神趋向或趋势,每一种向度都是由精神内涵及其内驱力决定的。文艺价值的精神向度主要包括"为人生""为时代""为文明"和"为未来"。  相似文献   

17.
中山陵兼具神圣性与世俗性两方面的特质。神圣性主要体现为集体谒陵行为的政治象征和仪式规训因素,它强化了以"孙中山""国民党""革命"为关键词建构起来的国族记忆。世俗性主要体现为谒陵行为兼有的休闲观光因素,它有利于政治内容逐渐嵌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神圣性与世俗性的结合,使中山陵得以承担"党治国家"模式之下政治日常化的功能。经由日常生活的循环往复,中山陵这一政治符号所承载的政治内涵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8.
周敦颐为重建儒家形上学及宇宙生成论思想体系,讨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以及"理""性""命""诚"等一系列相关哲学命题,目的在于打通"人道"与"天道"的固有内在联系,解决价值与存在的统一及人的德性生命如何可能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秩序建构做出合理的定位,表现出深刻的"天人合一"哲理意涵,体现了宋明理学极为重要的一个理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新加坡的教师教育政策集中体现了"以师为本""平等性""可选择性"以及"多样性"等价值基础,而制约其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基础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特定的政策理论、意识形态以及实践主体的需要和态度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关于"饮茶"有哪些主要说法?其最初的概念是什么?所谓"品茶"与"品茗",究竟是否同义?它们最初出现在什么时代,载于哪个文献?诸如此类的问题,本应成为中国茶文化思想史研究的基础性议题,但却始终被相关研究者所忽视。实际上,"茗饮"是表现喝茶的最初概念,它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自唐代茶文化兴起之后直到清代,在"茗饮"之外,又先后出现了"茶饮""啜茶""吃茶""饮茶""品茶""品茗"等提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茗饮""啜茶""品茶""品茗"这四个概念。清代以后,此前的"茗饮""啜茶"概念基本消失,"品茶"与"品茗"两个概念则广泛流行,而成为时至今日表现喝茶的主要概念。不过,若就其最初意思细究的话,则"品茶"范畴要大于"品茗":"品茗"只是一种文学性表现,仅仅指向茶汤的品鉴,而"品茶"则包含对于茶叶的鉴别、水的选择等。总的来说,当原本作为饮食文化的茶文化进入"品茶"或"品茗"的境界之后,茶作为物质享用品的意义就会逐渐减弱,饮茶的主体性审美与精神性追求意义便会大大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