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不要与人攀比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单位几个同事的孩子一起参加高考,或是一栋楼里几个孩子一起参加高考。这时父母就要注意,考完后,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对比,比如不要说:"听说谁家的孩子考得不错"之类的话,这会给孩子增加压力。  相似文献   

2.
正很多父母因孩子青春期而与孩子交流不畅,常问"要怎样与孩子沟通,孩子才能听我的话?"其实,这种想法本身正是他们与孩子交流不畅的原因。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孩子以自身的特点去发展自己。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是友谊型父母,而不是处处干预管制自己的父母。青春期孩子更渴望得到他人认可与帮助。如果父母一味  相似文献   

3.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小的时候很依赖父母、特别听父母的话,可是慢慢地孩子就变得逆反、不听话了。为什么自己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感觉快把孩子"弄丢"了呢?的确,外面的世界对孩子的诱惑很大,电视、网络、商家,时时刻刻和我们争夺着孩子的思想和欲望。家长要想不"丢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和孩子建立互相联系的"精神脐带",不断给孩子输送爱的养料。这个"精神脐带"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经常与孩子聊天,并养成与孩子聊天的习惯。父母为什么要和孩子聊天很多家长会奇怪,"聊天"还有用?在他们看  相似文献   

4.
正最有吸引力和活力的婚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爱人离不开你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男人们,相信许多回答是这样的:舒服、有趣、不紧张,这样的爱情和婚姻会让男人天长地久地想跟你在一起。否则,五花大绑用尽各种道德压力将两个人捆绑在一起,时间一长还是越过越没意思,可是又怎么能留得住爱人呢?因此,会"撩"在婚姻中变得很重要。我有两个朋友,其中一个叫严史,英俊潇洒,貌  相似文献   

5.
最近与一位网友在网上聊天,他说能轻松地打开我的信箱,正在我怀疑之余,他已真的把我的信箱打开,并把信箱内所有信件的内容一一告诉了我。这真是叫我大跌眼镜:“你这么神?难道你是黑客?”他笑了:“这其实很简单,大多数人为了便于记忆,信箱的密码一般选择自己的生日或电话号码,这样试几次就会把你的信箱打开。”听后我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事后我一琢磨,可不是吗,如果是比较要好的网友或同事、同学、朋友,一般会知道对方的生日或电  相似文献   

6.
丁凯 《家庭科技》2016,(8):42-43
正困扰:她们把我当外人一天,我接待了一位中年女士。落座后,女士诉说自己的困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人缘很不好。这让我很难受、很伤心。说起来,我常常会流泪。""是这样的,我们单位前些日子进来一批新人。我所在的班组里共有3个人,除了我,另外两个是新来的同事,年龄都比我小。我就像见到亲人一样,亲热地为她们介绍单位的情况,说这说那。但是,她们对我  相似文献   

7.
1.不要说“但是”,而要说“而且”试想你很赞成一位同事的想法,你可能会说“这个想法很好,但是你必须……”本意是认可对方,并善意地提出你的建议,可现在这样一转折,这种认可就大打折扣了。你完全可以说“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而且,如果在这里再稍微改动一下的话,也许会更好……”2.不要再说“老实说”公司开会的时候会对各种建议进行讨论。于是你对一名同事说:“老实说,我觉得……,”在别人看来,你好像在特别强调你的诚意。可是干吗要特别强调一下呢?所以你最好说:“我觉得,我们应该……”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家需要借助“冷冰冰手术刀”(顾准语)来确定:究竟什么才是最值得向人们推崇的道德行为治理方式?这冷冰冰的分析是由亚当·斯密最早完成的:“很多时候,一个人会需要兄弟朋友的帮助,但假如他真的要依靠他们的仁慈之心,他将会失望。倘若在需求中他能引起对方的利己之心,从而证明帮助他人是对自己有益的事,那么这个人的成功机会较大。任何人向他人提出任何形式的交易建议,都是这样想:给我所需要的,我就会给你所需要的,这是每一个交易建议的含义;而我们从这种互利的办法中,所获的会比我们所需的更多。我们的晚餐可不是得自屠夫、酿酒商人,…  相似文献   

9.
有位美国人到中国人家中做客,主人两岁的孩子在客厅跑动,一不小心被椅子绊倒,大哭起来。当妈妈的赶紧抱起孩子,一边拍打椅子一边哄着孩子:"宝宝乖,不哭不哭,妈打这个椅子,全怪它,全怪它!"美国人觉得不理解:"这跟椅子没有关系,是他自己不小心被椅子绊倒的。你应该让孩子知道,如果是自己做错了事,责任就该自己负。" 我的女儿芳芳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惜玩具。只要打开她的柜子,就会看到这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人只有懂得与他人合作,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并在集体活动中发挥自身潜能,快速地解决问题。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需要注重对孩子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学习与他人分享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大多喜欢与同伴交往,老师或家长可在恰当的时机融入合作精神。例如,有的孩子在玩耍时不愿意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别的小朋友,却十分喜欢玩他人的玩具。家长可以对孩子提出问题:“愿不愿意将新玩具分享给小朋友?”如果孩子表示不愿意,  相似文献   

11.
王含 《家庭科技》2014,(6):31-31
正最近,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副教授王含的微信"女儿高烧42℃没用抗生素"转发率颇高。王含医生把如何应对发烧孩子的切身体会分享给大家,用亲身经历告诉家长们:孩子感冒发烧不一定要用抗生素。上个月,10岁的女儿感冒,最高烧到42℃。病程前后6天,我给她用了退烧药和物理降温,一直没用抗生素。那几天,同事和朋友都劝我用抗生素,我几乎  相似文献   

12.
正仪式感为孩子注入安全感一个有趣的睡前故事不仅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入眠,也会带给孩子安全感,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当"睡前故事"成为习惯之后,不用大人提醒,孩子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故事听完了,现在我该睡觉了"。仪式感能留给孩子美好的回忆别缺席那些对于孩子来说充满仪式感的日子,家长会、亲子运动会、汇报演出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特别渴望被人重视,家长的出现会让孩子对自己充  相似文献   

13.
每个塑料袋里都装着15个饺子,韭菜鸡蛋馅的在蓝色袋里,绿色袋里是猪肉白菜馅的,羊肉萝卜馅的装在白色袋里……来我家的同事打开冰箱后笑了:"干嘛分那么细?塑料袋也不太卫生啊."我笑了,没解释也无须解释:只有母亲,才会按照自己孩子的喜好包几种馅的饺子,再根据孩子的饭量不厌其烦地分成几袋装好.  相似文献   

14.
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父母以身作则最关键。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坏习惯,在孩子的成长中坏习惯可能就更多了。因为他们还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与"错",所以要靠家长告诉孩子。对于一些坏习惯,如果家长只是口头上对孩子说:"不对!不能这样!这样做是错误的!"但家长自己却没有遵守,也没有纠正自己的行为,那么这些坏习惯就会影响孩子。孩子的眼睛时刻  相似文献   

15.
连华 《家庭科技》2009,(3):11-11
每个塑料袋里都装着15个饺子,韭菜鸡蛋馅的在蓝色袋里,绿色袋里是猪肉白菜馅的,羊肉萝卜馅的装在白色袋里……来我家的同事打开冰箱后笑了:"干嘛分那么细?塑料袋也不太卫生啊."我笑了,没解释也无须解释:只有母亲,才会按照自己孩子的喜好包几种馅的饺子,再根据孩子的饭量不厌其烦地分成几袋装好.  相似文献   

16.
正有一个童话故事——《特殊商品》,说的是一个名叫乐乐的孩子要把自己的爸爸妈妈摆在柜台上,像其他玩具一样卖掉,为什么呢?乐乐这样说:"爸爸动不动就发火,吓得我胆子越来越小;妈妈倒不发火,就是太哆唆——吃饭时她说"小心别噎着",结果我真噎着了;过马路时她说"小心别摔跤",结果我一分神,被小蚂蚁绊了一跤……我整天哄着这样管不好自己情绪的父母,很累,所以我要把他们卖了。柜台前,来了两个孩子想买"爸爸妈妈",但看了"产品说明书"后,说:"谁会要乱发火  相似文献   

17.
正前阵子,我收到一位家长的提问:"我孩子在家总喜欢把自己关起来,也不知道干什么。有几次我装作和他说话,出屋时自然地把门敞开,没走多远就听见吧嗒一声,孩子又把门关上了。最近,他还在门上贴‘随手关门’的条子。我特别不舒服,一家人为什么这样冷漠,也没人打扰他、碍着他。有时候我多说几句,他不顶嘴,但也满不在乎,回自己屋子里关上门甚至锁起来,一点也不像我心目中大大咧咧、活泼开朗的孩子。我该怎么  相似文献   

18.
给宝宝取名     
过去给朋友、同事的孩子取名,信手拈来就是一长串,不乏“神来”之名,常让同事朋友喜不自禁。轮到自己的孩子,我却犯难了。想了许许多多的名字,都不够好,不是太俗,就是太雅了。 离宝宝出世只有一个月了,小家伙的名字还没有着落呢。每天睡觉前,太太一边摸着小山一样的肚皮,一边问我:“宝宝的名字取好没有?” 我说:“没有。” 太太责怪我:“看你写文章这么容易,几十分钟就是一篇,取个名字咋这么难。”  相似文献   

19.
<正>孩子不懂爱不爱,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看法。我曾看到国外一个机构做的小调查,向一群4~8岁的孩子提问:爱是什么?结果却出人意料。8岁的女孩贝丽卡说:"我奶奶得了关节炎,再也不能弯下腰来涂脚趾甲。于是我爷爷总是给她涂,甚至当他自己的手得了关节炎也是这样。这就是爱。"7岁的诺艾尔说:"爱就是当你告诉一个男孩你喜欢他的衬衫,他就每天都穿着它。"6岁的克里希说:"爱就是出去吃饭时,你把自己大部分薯条给某个人,而不在意他是不是也给你。"  相似文献   

20.
像孩子被拐走或是在火灾中被烧死这样的悲剧,是经常发生的,因为孩子们面对危险时,不知道怎么去作出反应。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要吃生人给的糖果和別在火灾中慌张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准确地向孩子解释清楚,在危急的关头,必须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专家认为,下面这些建议是会有效的:描述一种危险的处境,然后问问孩子他会怎样做。如果答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