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编辑文化是编辑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是社会文化在编辑活动中的延续和发展。通过对编辑文化建构的自然选择和功能选择进行阐述,针对编辑文化建构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找出编辑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的同时存在着诸多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我们必须从市场机制已开始发挥作用这个实际出发,实行有效率的利率政策和有倾斜的财政政策,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以质量增长为主的较高层次的经济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3.
4.
于淑娟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3,20(4):51-53
在文化世界中,文化创造与编辑活动始终相互伴随、相互促进。在文化创造过程中,编辑的收集、整理职能对文化创造起着基础性作用;编辑的选择职能对文化创造起着导向作用;编辑的组构职能对文化创造起着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时期对外国文学的引介中,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都引介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目前学界已经关注到处于文化弱势的学衡派在引介外国文学方面的贡献,但是对其呈现的引介特色未能从社会文化层面去追溯其根源。本文以新文学阵营的《小说月报》和文化保守主义派的《学衡》为研究对象,描述两份杂志引介外国文学的大致面貌,比较它们之间呈现的差异,并说明差异的产生与特定社会语境下知识分子的文化抉择密切相关,而赞助力量的参与最终决定了差异格局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是21世纪不争的事实与主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升级,中华文化何以在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以适应全球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重点问题与前沿问题。一、共生:文化全球化际遇下的民族文化应然抉择从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上看,文化的全球化是一个悖论性的存在。一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强势 相似文献
7.
在中西文化激荡之际,洪秀全抉择采用了西方文化浅陋的宗教部分,并以此为旗帜发动了太平军起义.但这浅陋的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社会(包括农民大众)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曾国藩敏锐地看到了刀光剑影之下的文化冲突与危机而大作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儒学)与载体(绅士与农民)组建湘军,并依靠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这一内在活力来革新文化机制,整合社会,最终将带有西方文化变调的太平军淹没在血泊之中.所以,太平军失败的根本因素在于文化抉择的失误,而这一悲剧在其1853年进入湖北之际就已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 现代编辑群体的研究一直是个弱项, 这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繁盛景观是极不相称的。本文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编辑群体的人员构成、编辑策略、编辑素质与变动的主张,认为该群体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末期中国当代纷纭复杂的各种社会语言异化现象的具体梳理与剖析,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揭示了导致产生这种语言现象的文化动因,明确提出了为促进我们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我们在战略决策上所须应做出的、面向未来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市场话语的勃兴与启蒙思潮的低落 ,使中国文学的主体出现了内部分化 ,采取了多元的文化选择。以群体为本位的道德理想主义摆出了道德至上的姿态 ,试图从农业文明和共同体社会中寻找精神资源 ,借以反抗物欲横流的道德危机 ;以正当的人性要求为依据 ,还俗潮流推动着文学的娱乐化和世俗化进程 ,但戴着“自由”和“个性”面具的虚无主义和消费主义倾向 ,将文学引向了恶俗的歧途 ;拒绝沦为工具的审美理想主义 ,捍卫着文学的个人性、过程性与常识性 ,成为价值的守护者和现实的监督者 ,与现实进行富有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对话。 2 1世纪的中国文学只有摆脱群体性、目的性和工具性的束缚 ,才能确立自己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现代化》2018,(1)
经过百余年的探索,实践证明"西体中用""中体西用""三流合一"式的传统文化创新,在中国社会均不能获得成功。而"马魂、中体、西用"的文化综合创新路途,则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可以实现"真、善、美"的共同缔造。不过,传统文化深层结构影响的存在,国人传统日常生活的本质性特征,文化建设主体自身未能"现代化",文化构成因子被社会中"庸俗化"的演绎,使得"马魂、中体、西用"的文化综合创新,遭遇诸多"阻滞力"。在我们着力化解文化创新阻滞力的同时,还应考虑到不同文化在共融过程中的比重、冲突、矛盾的调适以及如何科学地处理"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论提高学报编辑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希联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6):140-14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报作为高校学术研究和交流的阵地,也受到极大的挑战。学报要生存,要发展,必须适应形势,走创新发展之路。编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则是学报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如何培养编辑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文化选择是困扰海外华人与华裔的一个焦点话题,华裔作家伍慧明在小说《骨》中通过对华人移民利昂一家人在美国不同命运的展示,为这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建构了一个理想的文化选择:不唯任何一种文化所独尊,努力寻找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5.
物质生产、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现代化的困境在于: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经济和物质生产水平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有巨大差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和确立,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指引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正确道路,由此而破解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困局.所以中国的发展最集中地展现了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功能,这是中国发展之谜的本源.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强调"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指出"比较"首先应了解被比较事物的各个方面,要尊重被比较者的特点和来龙去脉,强调"比较"不仅能增加新的知识,而且能"互相印证",重新估定价值.他的<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中西比较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跨越诗学、美学、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著作.他以中国文论为背景,对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论"、立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距离说"的阐释和分析提供了以西方文论解读中国文学的颇有启发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冯珍娟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6):129-132
习语是构成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一个民族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本文主要通过英汉习语来源的分析——这些习语源于神话传说故事、宗教思想、地理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从而揭示了文化对英汉习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谭保斌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6):15-19
毛泽东所处的文化环境,造就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传统模式进行彻底改造的人生奋斗目标。在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进行的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在长期对中西文化的自觉的批判和选择中,他最终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把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抉择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泽东的创造性的文化变革的实践活动,不仅使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