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袁绍率“精卒十万,骑万匹”南下攻曹,而曹操投入此役的兵力则“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兵力对比约为十比一。因此,官渡之战被誉为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曹操则仅得兗、豫三州,况且后方又不稳定,总的力量对比,曹方处于劣势,无庸置疑。曹操说得十分明白:“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而诸葛亮也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将寡。”不过就官渡战役而论,《三国志》记载曹操兵力如此少,恐有失实之处,且与有关记载亦有矛盾。对此,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曾经指出:“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根据有关记载分析,我以为袁曹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其根据是:  相似文献   

2.
公元二○○年,曹操与袁绍进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战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这次战争中袁绍投入了十万大军,曹操却只有两万多人马,然而曹操战胜了袁绍,赢得了统一北方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儒法两家的一次政治大决战,这次战争使代表进步势力的曹魏  相似文献   

3.
大度     
正大气之人,双目清纯,天极望远。东汉末年,群雄迭起,曹操与袁绍决战于官渡。曹公部下多有看好袁绍之投机分子,脚踩两只船。当曹操烧掉臣子写给袁绍书简那一刻,用自己的大气赢得了天下士子的拥戴。大气也许微薄,却如万里晴空浩浩荡荡。大气也许低矮,却足以滋养花香草色。  相似文献   

4.
建安四年,曹操派刘备督朱灵、路招等人邀击北上的袁术。刘备在袁术退走后,杀徐州刺史车胄并占据下邳等城,这样他就摆脱了曹操的控制。曹操之所以派刘备去邀击袁术,应是因为他不愿意看到袁术投奔袁绍后增强后者的力量,并且选择刘备出面有助于避免他与袁绍之间的战争提前爆发,再加上他仅认识到刘备与袁术有夙怨而低估了刘备与袁绍合作的可能性。刘备公开反曹后获得了袁绍支持,这会加剧袁、曹双方的对立。曹操亲自率军往攻刘备,后者往袁谭处求救,但未果。守下邳的关羽等降曹,而刘备再失徐州。此后刘备与曹操再未有任何合作或妥协,一直坚持反曹。  相似文献   

5.
爆发于公元二百年的官渡之战,为我国中古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是役中袁绍方面投入的兵力约为十一万人,曹操的兵力则只有区区数千人,结果大败袁绍,对比极为悬殊。官渡之战中曹操是否真的以少胜多?千百年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对曹操此役中的兵力情况重新作一番研究。这对科学地评价官渡之战,以及正确认识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都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的问题,已成定论。即使是“盗嫂受金”、“不仁不孝”之徒,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曹操也一概收揽,委以重任。还有一些论著,既讲曹操“唯才是举”,又讲曹操“任人唯贤”。我认为“唯才”和“唯贤”,二者不能等观,说曹操用人“唯才”,也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据。大量的史料证实,曹操用人是重才也重德的。拙文试从曹操人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曹操“求贤今”的思想实质和曹  相似文献   

7.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政治战略的核心,学界以往虽不乏研究,但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的来龙去脉尚无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相关史料表明,董昭是曹操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的重要谋臣,他不但谋划了"迎天子都许"之策,而且在此前后做了一系列重要工作。袁绍的谋臣曾建议袁"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未被采纳;孙策也有"挟天子"之心,但未及实施,从而成就了曹操统一北中国的事业。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武帝纪》的最后,对曹操的一生有一段评语:“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是对曹操的盖棺定论,大体上符合曹操的为人,因而为大多数后人所接受。曹操生于一个宦官之家,在重门第讲出身的汉末,并不为社会所重视。那个以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豪门望族而自夸的袁绍,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献帝初平元年春天,十八路诸  相似文献   

9.
曹操于207年基本上完成了统一中国北方的伟大事业。曹操这一功业的实现与其杰出的军事斗争谋略密切相关。在曹操创业之初,其军事斗争谋略并不成熟,发生了诸如征徐州那样的重大失误。196年之后,曹操集思广益,依靠众谋士进行科学化的决策,形成了远交近攻、分化对手、先弱后强、慎谋袁绍、先北后南、全定河北等功效特别显著的军事斗争谋略。  相似文献   

10.
孔见 《中华魂》2013,(17):29-29
郭嘉,字奉孝,三国时的一位英才,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初曾夺袁绍,但在过从中认定此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成大业,遂离他而去。后经荀或推荐任曹操司空军祭酒。郭嘉聪慧过人,思路敏捷,多谋善断。《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是:“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曹操常与他纵论天下大事,军旅谋略,两人达到“行同骑乘,坐同幄席”。曹操为得此奇才而欣喜异常,感叹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庆幸自己得到明主,称曹操“真吾主也”。  相似文献   

11.
论袁绍     
袁绍,字本初,东汉末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起兵讨伐董卓,成为北方最大的封建割据势力,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被曹操击败,从此退出北方舞台,两年后死去,前后仅十余年时间。与此同时,对手曹操却由一个从属于袁绍、兵不过千余的奋武将军,迅速壮大为统一北方的最大军事实  相似文献   

12.
再论曹操     
曹操这个人所共知的历史人物应如何评价?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史学界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志指责他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罪过,有的同志则强调其统一北方稳定黄河流域的功绩,在1959年讨论曹操问题的高潮时,我曾提过自己的看法,认为曹操是不应该肯定的,换言之,也就是不同意给曹操翻案。事隔二十年,我仍然坚持原来的观点,尤其是最近在我读过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关曹操的评论之后,益觉余前所持之说无误。赵翼说:“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娄圭等皆以嫌忌杀之,  相似文献   

13.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完全失控,地方陷入割据混战的局面.青徐兖地域为诸多割据势力所青睐,成为曹操、袁绍、刘备、吕布等激烈争夺的目标和烽火连天的战场.董卓专政时期,刺史由原来的地方监察官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青徐兖地域刺史一职遂为董卓、曹操等割据势力重视和控制,并成为他们进行权势角逐的手段和工具.对青徐兖地域长官和青徐兖地域的争夺与控制成就了曹操霸业,加速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荆州,举行封赏宴会,擢拔荊州人士。王粲向曹操祝酒,颂扬他统一北方。王粲说: 方令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东汉地主阶级分为两个阶层,庶族地主多武将,士族地主多智士。东汉选举被士族地主所垄断,他们在政治上的号召力具有压倒的优势。士族在当时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亦为多  相似文献   

15.
汉魏之际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一个比较有名的人物。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先生,在一九二七年就曾评价过曹操,说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同时指出:他“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读了曹操的诗文,深感这评语的正确。曹操的作品“清峻”、“通脱”。所谓清峻,就是不拖泥带水,不无病呻吟,简约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称《通俗演义》)是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曹操形象是其中最为生动的一个。但是,如同鲁迅曾经指出的:“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曹操形象的塑造也存在这个问题,有的地方甚至还适得其反,本文试析明显的几例。一、曹操的“(?)才”与“爱才”读罢《祢衡裸体骂曹操》,对于祢正平之死,作者几次安排曹操承认自己假人之手:“祢衡辱吾  相似文献   

17.
曹操是个具有大略雄才的人。他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曾经演出过许多威武雄壮的剧,也在诗苑中写作过不少悲凉苍劲的诗。陈寿《三国志》说他“息鞍披览,投戈咏吟”,而且“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更称许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这些都可说明,曹操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其中四言共六首。四言诗,至《三百篇》已臻成熟。用清人宋湘的话说,“都成绝唱沁心脾”,自然是后人难以企及的了。因为四言的句式短促,艺术容量较小,难于表现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所以自汉初以来,的确很少有脍炙人口的作品。而一代之雄曹操,却在戎马倥偬中写出了不少传世的名篇,在《三百篇》之后独放异彩,真不愧为诗坛上一大怪杰。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有一段名言,“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论者往往以此讥笑曹操过于自负,笔者则以为,三国时期曹操在历史上确实起过相当的作用,对此足以当之;而刘备则愧领了。实际上,在《三国演义》中,真正能够推动历史长河中的波澜,左右历史风云变幻的是曹操和诸葛亮。然而,“论英雄”之时,诸葛亮尚未出山,曹操还无法认识这位“卧龙先生”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9.
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的名字,我国几乎家喻户晓,可是,长期以来曹操在人们中造成的印象是一个大白脸的奸臣。其实曹操是汉魏之际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大白脸是被历代尊儒反法的道学家们一层层抹上去的。 东汉末年,豪门世族和儒家名士把持政权,崇尚儒术,标榜门阀,操纵清议,加剧豪强兼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农民阶级。“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公元一八四年,终于爆发了以黄巾军为主力的农民大起义,革命的锋芒直指东汉王朝,沉重地打击了豪门世族反动统治,腐朽的东汉政权全面崩溃。经过董卓之乱,东汉王朝政令不出都门,各地豪强势力乘机而起,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大混乱局面。袁绍独步河北,吕布盘踞徐州,袁术  相似文献   

20.
关于曹操,有的史学家只赞其“雄”,否认其“奸”,甚至赋予他“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有的戏剧家则把他贬得一无是处,打扮成个粉脸大奸臣。这两个曹操都非真曹操。毛宗岗评点的曹操,倒是接近历史的曹操,他虽似真非真,假也非假。说它似真非真,是因“毛评”是对小说里的曹操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跟历史上曹操的事迹不尽相同;说它假也非假,是因“毛评”抓住了历史上曹操其人的本质揭开其奸和雄的两面性,故能把这个“古今来奸雄第一人”评点得活灵活现,他不仅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也具有历史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