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外来人口劳动福利获得歧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2008年四大城市的外来人口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比分析了本地市民、外来市民和农民工在劳动福利总量及具体福利项目获得上存在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测算了外来人口所受到的歧视程度。结果表明,三群体在劳动福利获得上存在梯度差异;劳动合同和城市因素对各群体的影响均显著,农民工受人力资本和社会禀赋的双重影响,本地市民和外来市民则受雇主类型的影响较大;与本地市民相比,农民工和外来市民在劳动福利获得上均存在歧视,且前者所受歧视程度大于后者。与外来市民相比,农民工在社会保险参与率上存在歧视,但在假期获得上不存在歧视。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问题是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已有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研究大多从个体层次出发,探讨社会资本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民工融合的影响。但却忽略了这个群体的制度身份对他们融人城市的限制,且未能从群体的层次将他们的现实处境与融合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以建筑业农民工群体为例,从融合的社会经济维度探讨该群体城市融合的现状与困境,并提出以制度身份为基础的该群体社会地位的边缘化,才是阻碍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3.
林湘华 《南方人口》2010,25(6):15-23
利用广州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描述广州市不同身份人口的养老保险获得现状,并实证检验本地市民、本地农民、外来市民和农民工四群体在养老保险获得上存在的差异,并探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中志  彭程  徐磊 《西北人口》2011,(6):96-100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以及半结构化访谈法,从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务农经验、自我认知和未来发展、对城市生活的认同度及生活消费方式等方面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有非制度化的市民身份认同心理,而该认同心理受个人收入与家庭背景、社会保障权益以及社会接纳氛围等现实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是健康城市化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资本缺失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受阻,进而引发许多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就必须增加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主要对策有:转变城乡分割思想,在全社会确立一种城乡开放、平等、统筹观念;打造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市民进行互动和交往的文化环境;积极进行制度改革,创建农民工同城市融合的制度平台;建立健全公平、共享的社会保障机制,消除人为差别,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培训,积极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加强和发挥民间志愿性组织的作用,增强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6.
“丁克”作为一种的新兴家庭模式,其内涵和外延都早已超出“自愿不育夫妇”的定义范畴,而以一种下一代缺失的家庭模式与其他家庭相区别。由于主观以及客观的诸多原因,这种家庭模式被更多的第二代农民工采用。另一方面,老龄社会中的独居老人及完全由老人组成的“纯老家庭”已经事实上形成了下一代或者下下代的缺失,从而构成了“老龄丁克”。“丁克”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扩大,已经使“丁克群体”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逐渐壮大的特殊群体。其对社会结构多方面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都需要引起重视,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民工的"半城市化"。据人社部统计,201 3年全国进城农民工总量达2.69亿人。但2.69亿农民工远没有"城市化",而是"半城市化"。所谓"半城市化",是指农民工虽在城市打工,但却难以在城市长期安居。到了45岁左右,农民工开始感到精力不济,便重新回到农村,重拾农活。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政府开放城市户籍,进城农民享受市民待遇,就可以顺利城市化了。显然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8.
两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逻辑比较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国华 《西北人口》2009,30(5):47-50,55
两代农民工从乡土社会步入城市社会。不仅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活,同时也需要适应城市文化。但是,对于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两代农民工表现出了不同的适应逻辑。第一代农民工以人和土地的直接联系为基础建立了一整套规则。他们步入城市后,跨越空间阻挠,复制和移植了这种乡村规则和文化理念,仍然过着“文化内卷”的生活:而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文化场域之后,打破了人与土地生息萦绕的轮回情结,通过文化适应层面的层层努力,实践中不断反省和试错,获取并内化了城市的文化符号,进而形成了某些惯习,“去内卷化”特征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反思当前城镇化发展中的五种偏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认为未来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须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及信息化的"四化协调"原则,分析了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五大偏向问题,提出实现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均衡城镇化发展模式、解决城市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问题、鼓励农民工家庭式迁移和就近转移、推进农民工与市民的平权、改变各城市在GDP上的恶性竞争局面。  相似文献   

10.
互动论视角下的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珍  雷洪 《南方人口》2011,26(3):25-34
本文利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在武汉市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1200个城市农民工,主要从符号化和典型化互动、日常生活规范互动、权力结构互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最后得出前两种互动影响着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州、深圳、东莞三市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数据,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月收入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产生了影响;是否在城市购买住房、城市融入感和自我身份认同也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决策;购买城市社会保险显著提高市民化意愿。而务农经历、婚姻状况和是否获得技术等级证书则未对其市民化意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许涛 《人口学刊》2012,(4):24-33
公民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反映了外来人口社会适应与融合的情况,以往研究以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为切入点,忽视了在本地工作的外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社会距离。本研究弥补了这一缺陷。实证研究表明,户籍对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存在一定影响,但在控制了地域身份后,户籍对于外来人口社会距离的影响消失,这说明户籍的影响正在消除,但以本地-外地为划分的地域身份正在接替户籍的作用,二元结构并没有破除。同时,中国人特殊的信任结构并没有在社会变迁和经济的冲击下改变,依然存在着对自己人的特殊信任和对外人的普遍信任两种情况,前者拉大了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后者则缩短了这一距离。结果还显示,心理感受对于公民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表明心理意愿是公民交往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吴华安  王崇举  石智雷 《西北人口》2010,31(6):82-86,92
从城市容量角度关注农民工城市化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本文从城市容量出发结合人口城市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城市容量是一个以人口负荷量为主体,包含自然容量、经济容量和社会容量的三维系统,并建构了人口城市化与城市容量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框架。认为,在现阶段,城市的自然容量和经济容量有助于人口城市化,而城市的社会容量则因无法满足农民工均等地享受公共服务而延缓着这一过程,也使农民工"半城市化"成为长期现象。因此,作出农民工城市化进程包括两个阶段、四种身份和八个特征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认为,解决农民工"半城市化"的关键须从城市的社会容量着手,系统地考虑三维容量之间的相互嵌入和协调扩张,并提出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In urban China, improving rural–urban migrant work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for workplac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Drawing from the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using original survey data,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grant workers’ guanxi (‘personal relation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with their supervisors and their job satisfact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supervisor–subordinate guanxi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migrant workers’ job satisfaction. This relationship is mediated by network resources and personal power, which serve as their social resources in workplaces. Our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literature by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guanxi in shaping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job satisfaction.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论文尝试从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角度对“离土不离乡农民工”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原始数据对离土不离乡农民工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有10539万离土不离乡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52.69%;平均年龄为38.01岁;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63;82.58%已婚;96.38%是汉族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96年;职业和行业分布极不均衡;每周平均工作48.05小时;在各省(区、市)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由于制度性障碍尚未完全消除,加之很多农民工缺乏就业竞争优势,导致农民工在劳动关系矛盾中很难通过“劳资博弈”机制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构建农民工劳动关系政府规制机制非常必要。要明确规制目标,查找短板,不断提升规制效率和效果,就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而其关键环节就是构建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极为缺乏。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农民工劳动关系政府规制的关键绩效指标层次结构模型,该模型体现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促进农民工劳动关系和谐健康发展”的战略导向,能督促各级政府部门将工作重点集中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重大驱动力的要项,促进战略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深入了解农民工的信仰、理想及对己、对人、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对于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调查显示,一半多的农民工认为自己"还是农村人";近1/3的人认为"农民工"这个称呼"是带有侮辱性的称号";60%的人打工目的主要是养家糊口;最不满的社会问题是"以权谋私、钱权交易",大多数农民工眼里的幸福是"得到社会尊重";一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劳动所得与付出相比不合理;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什么也不信仰"。总地看来,农民工的人生态度较积极,能够关注社会问题,但自我身份认知比较模糊、信仰缺失、与其生活的城市"融合程度不够"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出发,利用2010年"农民工社会适应问题研究"课题组在重庆和珠三角地区所收集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农民工留城与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除了个体的能动性如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会影响其留城意愿外,与生命历程相关的出生组效应、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以及一定的空间效应都会影响农民工的留城和返乡意愿,另外,性别因素也会导致其留城意愿的差异,文化方面的适应也会极大地影响农民工的留城意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中国理论界关于农民工的概念。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等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了述评,指出理论界时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是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设计,而当前较为可行的做法就是采取纳入型模式。即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之中,此外,还要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以保障农民工的养老权益;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平台,以顺利实现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