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蒋波 《河北学刊》2013,33(4):55-59
王子今认为,秦文化是体现法家思想深刻影响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也可以理解为秦王朝统治时期的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并可作为一种积极奋进的、迅速崛起的、节奏急烈的文化风格的象征符号。其突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创新理念和进取精神、开放胸怀和包容意识、实用倾向与技术追求等几个方面。简言之,或可以"英雄主义"和"科学精神"来概括。孙家洲认为,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前后所遭遇的三次刺杀事件,即荆轲"图穷匕见"的秦宫搏杀、高渐离筑击、张良主导的博浪沙椎击,都曾对秦始皇的生命形成直接威胁,从而影响到他对"关东人"的基本判断,并对其制定关东地域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蒋波认为,部分士人隐居不出在秦朝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尤以黄老型隐士最为多见。对于各类隐士,秦朝采取了征召措施,并非视而不见。当然,由于各种原因,秦朝征召隐士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故亦不宜将之视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2.
孙家洲 《河北学刊》2013,33(4):51-55,59
王子今认为,秦文化是体现法家思想深刻影响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也可以理解为秦王朝统治时期的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并可作为一种积极奋进的、迅速崛起的、节奏急烈的文化风格的象征符号。其突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创新理念和进取精神、开放胸怀和包容意识、实用倾向与技术追求等几个方面。简言之,或可以"英雄主义"和"科学精神"来概括。孙家洲认为,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前后所遭遇的三次刺杀事件,即荆轲"图穷匕见"的秦宫搏杀、高渐离筑击、张良主导的博浪沙椎击,都曾对秦始皇的生命形成直接威胁,从而影响到他对"关东人"的基本判断,并对其制定关东地域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蒋波认为,部分士人隐居不出在秦朝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尤以黄老型隐士最为多见。对于各类隐士,秦朝采取了征召措施,并非视而不见。当然,由于各种原因,秦朝征召隐士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故亦不宜将之视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3.
王子今认为,秦文化是体现法家思想深刻影响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也可以理解为秦王朝统治时期的主体文化和主导文化,并可作为一种积极奋进的、迅速崛起的、节奏急烈的文化风格的象征符号.其突出的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创新理念和进取精神、开放胸怀和包容意识、实用倾向与技术追求等几个方面.简言之,或可以“英雄主义”和“科学精神”来概括.孙家洲认为,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前后所遭遇的三次刺杀事件,即荆轲“图穷匕见”的秦宫搏杀、高渐离筑击、张良主导的博浪沙椎击,都曾对秦始皇的生命形成直接威胁,从而影响到他对“关东人”的基本判断,并对其制定关东地域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蒋波认为,部分士人隐居不出在秦朝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尤以黄老型隐士最为多见.对于各类隐士,秦朝采取了征召措施,并非视而不见.当然,由于各种原因,秦朝征召隐士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故亦不宜将之视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封禅书》等相关材料,就秦始皇海洋意识形成的基础、秦始皇对海外世界的向往与徐福东渡计划的提出和批准、秦始皇的造神以及水神与海神信仰三个方面,指出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探索海洋和挑战海洋意识的皇帝,表现出对海洋的占有和控制的海洋政治观,他不断到海边巡游,甚至不惜进行海洋航行以战胜"海神"之恶神,正是秦始皇的海洋意识才使秦朝这个内陆发展起来的国家,迅速成为一个包括着渤海、东海和南海的中央集权之中华大国。中国并非如日人所述系"南船北马"的"两个中国",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华文明不仅是"大陆文明",也是"海洋文明",从内陆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伟大的航海民族,可以说,将海洋作为陆地的延伸和"天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建构海陆文明一体中华大国的基本范型,在秦朝已经确立了其发展的基盘。  相似文献   

5.
基于儒学在秦地传播和发展程度之变化,秦地儒学传播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自秦襄公建国至秦孝公去世为第一个时期,礼乐制度和仁义学说在秦国的政治领域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运用,诗书礼乐文化深入人心,这种儒学传播的盛况因商鞅变法而被终止;从秦惠王元年到秦国结束是第二个时期,儒学成为秦国君主治国理政和政治家游说进谏的有效工具,儒道诸家学说相互融合,共同成为秦国中下层官吏的识字教材和官德养成的教科书;秦代是秦地儒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秦代设置了博士官制度,儒士是博士的重要来源,儒学的发展达至顶峰。但自秦始皇三十四年“焚书”和三十五年“坑儒”后,秦代儒学又进入隐退期。不同历史时期的儒学充当的角色有异,其历史定位和发挥的政治功能亦有别。  相似文献   

6.
一、秦朝时期包头地区的战略地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国都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时,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从战国末年控制河套以后,经常对中原地区进行侵扰。秦始皇在发展和巩固统一的事业中,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入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今河套黄河以南  相似文献   

7.
“战国七雄”中的秦国为防御北方的匈奴,在伊克昭盟境内曾筑了一道土夯而成的长城,经学者考证是秦昭襄王时所筑,距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约五、六十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连接起来,修成万里长城之后,本段长城因在始皇筑长城之南,渐被荒弃。  相似文献   

8.
谢子平 《人文杂志》2002,(1):117-121
秦朝的文化同一政策以及秦皇父子的德行 ,加剧了文化的反涵化斗争 ,表现为以区域文化为依托与原动力的抗秦运动。反涵化斗争以楚文化复兴而告终。汉朝鉴于秦朝实行学术与思想专制的覆辙 ,采取相当自由的文化政策 ,区域文化的个性逐渐消失 ,融合成一新的文化系统 ,使汉文化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经济与文化的统一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秦汉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近海航运的进步。秦皇汉武皆曾沉迷于对海上仙境及不死之药的狂热追求。《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皆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史记·秦始皇本纪》亦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仙,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这是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海上航行。徐市并非一去不返。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遣徐市入海。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可是,与秦始皇“联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的主观愿望相反,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仅仅时隔十五年,这个封建王朝就在陈胜、吴广首先发动的农民起义的急风暴雨中被推翻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秦王朝迅速覆亡,历来众说纷纭。这个问题本来是可以讨论的,但是“四人帮”窒息了学术上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2021,(1):125-142+167
以"春秋"为"赤制"的汉儒史观,从对春秋五霸以来秦穆公到秦始皇历经四个半世纪经营所建秦朝之道统合法性及秦始皇成仙可能性的彻底否定,到汉儒竭其激情图其极致的宗教化"宣汉",到初期道教之继承,其史迹在汉墓图像和初期道经中可见不同程度的沉积遗存。东汉《老子中经》和曹魏《大道家令戒》等初期道教文献,同汉墓所见"泗水取鼎图""秦始皇见海神图""荆轲刺秦王图"等一起证明,秦始皇及其代表的秦朝,受到了汉儒的强烈贬斥乃至抹杀,谑号"驱除",目之"贱""贼"。道经所存老子言"吾越度秦、项不出,为汉出"、天师言(老子)"非但为胡不为秦,秦人不得真道",皆本自汉儒对待秦朝历史地位问题所施《春秋》笔法;相关汉墓画像正是老子化胡信仰背景下汉儒此等信仰之图像化表达。从西汉到东汉,儒生完成了从"过秦"到"删秦",从道德批判向宗教神学批判的转变,论定了"汉家尧后""代秦继周"及其"功君百王,荣镜宇宙"的至高圣统地位。由此可望揭示隐秘千年的东汉思想史与道教史图景。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他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灵异遍布的世界.在此观念影响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肉身不死的观念,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也应运而生,其间由于燕齐方士的运作,遂使求仙成为战国中后期的社会风尚.秦始皇的求仙活动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的,最终给秦朝的统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岭南各部越人很早就同中原华夏族政权建立了关系。不过他们在社会发展的阶段上却落后了一大截,直到战国末期还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各有“君长”的“种姓”(氏族)彼此攻杀不休,没有形成过一个统一的地方政权。他们当中的一部分长期依附于楚国。公元前二二二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灭楚的秦军开始逾岭南进。由任嚣和赵佗(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两个尉官率领的秦军,胜利开赴“番禺之都”(今广州市)。公元前二一四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朝在岭南设置南海、象、桂林三个郡。两位秦军将领随后在南海郡任职:任  相似文献   

14.
一秦始皇实行“法治”,理论上用的是韩非的“刑名”之学.汉初,儒学虽略有抬头,实际上作为政治指导思想的,还是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秦始皇的“法治”,曾经给儒学以毁灭性的打击.汉初的“黄老之学”,又一次排斥了儒学.曹参为齐相,抛弃了“故诸儒以百数.”(《史记·曹相国世家》)汉文帝时虽有博士七十余人,但也只是“县官侍问”的闲职而已.这种情况延续绵远,一直到了西汉中期,汉武帝还不无感慨地说:“礼崩乐坏,朕甚悯焉.”(《汉书·儒林传)针对着“礼崩乐坏”的局面,贾谊竭力提倡礼、乐,企图把汉朝的统治挽回到以礼、乐治天下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5.
《船山学刊》2007,(1):F0002-F0002
<正>湖南科技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创建于70年代初期,1981年就成立了柳宗元研究室,承办了全国柳宗元学术研讨会,曾先后四次举办国际国内古代文学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2001年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目前学术队伍共有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6人,学科带头人为翟满桂教授。  相似文献   

16.
陈德正 《齐鲁学刊》2002,(6):121-126
大流士、秦始皇在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帝国后 ,为巩固统治采取了类似的改革措施。但在为政治国方略的实施过程中两者却表现出巨大差异 :大流士对被征服地区的政治控制较为宽松、经济剥削较为适度、文化政策比较宽容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则政治统治走向极端专制独裁、经济贪欲恶性膨胀、思想文化统得过死。两人不同的为政治国方略是导致波斯帝国延祚和秦帝国速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历来认为 ,秦始皇完全接受了五德终始学说 ,并把它运用于政治实践之中。本文研究指出 :秦始皇对五德终始学说加以了改造 ,去掉这一学说的道德约束因素 ,用以说明秦朝代周的合理性 ;改换五德循环代替的内容 ,制造秦朝江山永固的神话 ;淡化水德养育万物、谦和卑下的特性 ,突出其阴暗冷酷、严刑竣法的要求。从而把”五德终始学说”这一既维护君权又限制君权的理论改造成了只维护君权不限制君权的理论 ,并对秦朝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训诂学史指训诂学术的历史。训诂学术是指释读古代文献语言的学问。古文献是就释读者角度而言,要防止训诂范围扩大化。训诂学术起源于春秋。自先秦以迄近现代,训诂学史大致经历了8个时期,即:春秋时期———训诂学之萌芽时期;战国时期———训诂学之形成时期;两汉时期———训诂学之兴盛时期;魏晋隋唐时期———训诂学之发展时期;两宋时期———训诂学之变革时期;元明时期———训诂学之衰落时期;清代———训诂学之鼎盛时期;近现代———新训诂学之建立时期。  相似文献   

19.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唐代诗人李贺用这样的浪漫主义诗句,赞扬了秦始皇的赫赫武功和风云气概。然而,这个当年摧六国如扫败叶,坑腐儒如屠猪狗,自以为秦天下能“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秦始皇,在他的垂暮之年却朦胧感觉到有一股捉摸不定的潜在势力在威胁着他的“帝业”。在最后一次巡行全国的途中,他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见同一个如人状的海神搏斗。他让博士占梦。博士就胡诌  相似文献   

20.
我国作为一个学术大国,建立一所学术文化博物馆是很有意义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学术文化及社会历史知识将通过实物陈列而由此得到展示.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也能由此得到实证和阐释.学术文化博物馆在设计上的独特之点是通过实物和复制实物给出一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中国学术史发展线索、认识史发展线索和知识积累系统.这个系统大致分为八个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