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再读沉默权     
近几年来,沉默权制度在我国讨论热烈。然而,我国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是否应当确立沉默权制度?笔者试图从宪法和法治理念等视角来分析和阐述沉默权制度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所谓"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指控犯有罪行或有犯罪嫌疑的人针对司法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而享有的拒绝回答的权利,沉默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综观沉默权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程,可以认为沉默权的确立是一个发展趋势,战后世界各国几乎都在刑事诉讼立法中加以确立。沉默权的确认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我国应该在刑事诉讼立法中确立沉默权制度,以更好地与世界接轨,更好地保护被告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3.
诉讼民主化、科学化的发展,我国刑事诉讼是否应确立沉默权的问题已引起法学界的关注。从沉默权制度在国外的起源、发展、作用出发,论证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并分析我国现阶段确立沉默权制度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是一项刑事诉讼制度。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已经确立了这项制度。沉默权确立的基础是人权理论,它的价值在于保障和促进司法公正,我国应该结合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5.
沉默权是我国法学界目前讨论的热点 ,其先进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 ,但由于我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强势作用 ,以及目前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 ,又使得许多人对实行沉默权制度心存疑虑。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前提下 ,笔者认为 ,沉默权制度应该尽快在我国立法中予以确认 ,但要作出适当的限制 ,并就限制的具体内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沉默权是一项“自然权利”,是对人类本性的反映,是对人权的有力保障,沉默权制度的确立是人类在通向文明的斗争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沉默权在中国不应再“沉默”,当前中国已经具备了实施沉默权的条件,沉默权在中国不仅“应当”确立,而且能够确立,本文试从沉默权的保障机制,消除其负面影响的配套体系两个方面论述了构建我国的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7.
沉默权一直是近年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是否应在中国确立沉默权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对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是非之争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作了评述,剖析了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阻却因素,并认为这些因素是可以解构的,中国确立沉默权制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沉默权制度发端于英国,后为世界许多国家立法所肯定.此制度是否可以在我国建立?笔者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如实回答的规定,与刑事诉讼的一些原则相矛盾,又无法有效地扼制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的现象.所以在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既有必要性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确立沉默权制度,可以抑制刑讯逼供现象、维护诉讼公正。当前,我国确立沉默权的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立法环境、理论基础基本具备,应从实际出发,适时地确立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0.
沉默权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比较关注的一项旨在保护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刑事司法制度。关于我国是否应该建立沉默权制度以及如何建立沉默权制度,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从应然的角度来看,沉默权制度确实能够解决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的一些弊端,具有确立它的必要性;但从实然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建立沉默权制度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分配制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构建是否科学合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建立,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两个层面分配制度的变革,把握分配制度变化的规律性,将为进一步推进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2.
人类刑事诉讼制度在由纠问式向混合式诉讼的历史演进中,对近现代刑事诉讼结构的确立和完善提出了内在要求。以审判权与控诉权分离为前提,被指控人获得了独立的诉讼主体地位,辩护权成为一项法定权利得到确认并不断被强化,成为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诉讼法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在我国,辩护权作为刑事被告人的专属权利,来源于宪法的规定,具有最高权利效力等级,并通过刑事诉讼法将之具体化。然而,具体考察我国的辩护权保障机制的规定,我们发现即使在关涉被告人生命利益的诉讼中亦尚存在重大缺陷。当下中国,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备受关注,而在这一程序的改造中强化辩护权的保障机制,是实现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机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公司实践的发展 ,许多股份有限公司都已采用了表决权书面行使这一股东表决权行使方式。而我国《公司法》对这一表决权行使方式却付诸阙如 ,因此实践中产生的许多问题都无法可依 ,这不利于股东权益的充分保护以及公司制度的正常运行。鉴于此 ,本文对与此相关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了探究 ,以期对完善我国股东表决权的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行政公开的基础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不仅是国际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而且受我国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它们构成了行政公开的法律基础;从社会政治、经济、群众和实践经验方面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实行行政公开的社会现实基础。建立行政公开制度是适应我国入世的需要;可以满足公众行使参政权、议政权和监督权的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遏制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我国企业破产法正式出台,但自然人破产制度问题最终未被该法调整。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和调整的阶段,自然人大量举债的情况已不罕见,而民事司法程序并不能真正解决债务人的困境,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具有其现实基础。同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立法经验和我国在民事强制执行程序中制定的规则也为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可行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权利与义务是法学理论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权利和义务哪个是本位的问题,在中国和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文章通过对古代中国和西方社会公民法律角色的比较研究,指出中国义务本位法的形成与血缘关系、家族宗法制度以及特有的“礼”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统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西方社会城邦政治的确立、法律的发达和人本主义的兴起对西方社会权利本位法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权利本位法和义务本位法互为条件,辩证统一。中国当代社会应以权利法为本位,以义务法为补充,以趋早日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17.
民事权利能力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中的人格制度,是现代民法主体制度的组成部分.自民事权利能力的缘起、设计目的并结合我国关于自然人和法人权利能力现行规定之缺漏及歧义考量,在人权保护日益完善之当今,权利能力制度的社会基础已经丧失.民事权利能力制度的存在与其说是实现其传统功能,不如说是长期适用该制度惯性的延续.现代民法均自民事主体诞生或成立起便赋予民事权利能力,不具有者已不复存在.从法律实效性出发,应该废除民事权利能力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个体主义伦理观与集体主义伦理观相对,它是西方除中世纪以外的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伦理观,从古希腊到当代,不乏代表人物。个体主义伦理观为权利观念的生成和权利制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权利的发展起到一些负面影响。倡导法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个体主义伦理观的合理性,才能够为权利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一个国家行政诉讼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直接体现着其社会法治建设水平。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在司法审查、权益保障范围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应该从完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构建专门行政法院、完善行政诉讼立法原则等方面对行政诉讼制度进行调整和重构。  相似文献   

20.
国际私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 (principleoftheautonomyofwill)是指国际合同的当事人有权合意选择合同的准据法。该原则经法国学者杜摩林首先提出以后 ,即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至今已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确定国际合同准据法的基本原则。本文就意思自治原则的创立与发展、理论学说、适用与限制以及中国立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与完善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