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夫之注重学理,考证字音,倡导反切注音,认识到古今音差异而彻底否定叶韵说,尤其是在多音字的读法方面,反对无别义而有别音,认为方言不可取、"地从主人"不可取的注音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对于我们简化普通话中许多不必要的多音字的处理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当下,探讨王夫之论命运有其特殊意义。命运有广义与狭义之别,人类从有智慧始,就反思命运问题,中外概莫能外。唐尧时认为命是某种外在力量,冥冥中支配人的命运。《论语》记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死生是必然的,富贵因人而异,具有偶然性。命与运既相联系,又有差分。命具有不变性、必然性,运具有可变性、偶然性。综观中外思想文化,命运随人生的生存状态与生命历程而各说齐陈。所谓命运是指生命主体与生存环境在互相会通、交融作用中形成的生存经历、状态与生命必然、偶然际遇的一种价值评价的总和。王夫之从性命合一而万殊出发,度越传统不可变、必然性的命定论,提出君相造命说,不仅君相,百姓也可以造命。否定俟命、顺命说。之所以可以创造满足自身需要的命运,是因为主体人具有能动性、有为性,并具有与天争权、与天争胜的能量,所以主体能造命而掌握自身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他深刻总结了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战争观理论体系,其中不乏独到见解。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他认为兵乃国家大事,要重视战争和慎重对待战争,既反对穷兵黩武又不主张偃兵;他认为用兵目的是要为民除害、吊民伐罪、代天行事,这种战争必然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要在足食足兵的基础上教兵备战,让没有经过教战训练的民众去作战,等于是让他们白白送死,如果教战如同儿戏,则不如不教。  相似文献   

4.
一、人性是什么王夫之在讨论什么是人性时,首先区别了人与动物的界限。他批评宋儒蔡元定的存心之说,写道:西山(即元定)云,人物均有一心,人能存,物不能存。此语卤莽害道不小……孟子明白决断说一个“异”字,西山却将一“均”字换了。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告子犹能知其不然,而西山却灭裂此心,教同牛犬蛇蝎去,悲哉!……禽兽只一向蒙蒙昧昧,其或有精明处,则甘食悦色而已。此心存之又将何用?甘食悦色是人与动物所同有的生物性。王夫之并没有忽视这个特性;他只是要我们注意确立人与禽兽的界限,确定人性的本质特征。关于人的本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6,(6)
王夫之的伦理思想内容丰富,其"性者生理也"、"习与性成"的人性观;"理寓于欲中"、"以理导欲"的理欲观;"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的道德观以及"以身任天下"、"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要以民为本,夯实群众基础;义利统一,平衡协调发展;德法并行,完善治理体系;注重实践,铸就高尚人格;树立理想,形成至善人格。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对唐代历史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居重驭轻"、"不专委边将之任"的改变是安禄山起兵的重要原因,玄宗、肃宗之间的关系影响了肃宗的平叛计策,又进一步影响了叛乱的平定,在回纥的威胁下,唐代宗最后与安史降将妥协而结束了安史之乱。  相似文献   

7.
在王夫之思想的研究中,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王夫之与儒家思想的关系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王夫之“是儒家礼教道统中的突出人物”,他“和其他陋儒没有什么不同。”我认为,王夫之不是什么“陋儒”。他是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虽然,他的全部学术活动几乎都与儒家的六经分不开,但是,他在我国思想史上较早地而且较为认真地对儒家思想作了初步的批判,并力图用“正学”去改造当时已经腐朽的儒学。  相似文献   

8.
9.
王夫之具有丰富的考据学思想,并采用了一系列颇有借鉴意义的考据方法考订文献,从而取得相当大的成绩,这使他得以跻身于明清之际的考据大家之列。考据之学也是他义理之学的基础,其别开生面的义理的取得,即得益于他深厚的考据学功底。  相似文献   

10.
<正>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历来评论很多,见仁见智。我们觉得,在众多的评论中,王夫之的见解较为深刻,是值得注意的。王夫之对诸葛亮作了这样的评价:蜀军“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先主殂,武侯秉政,务农殖谷,释吴怨以息民,然后天下粗安,蜀汉之祚,武侯延之也”(《读通鉴论》卷十。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见此书卷九、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字而农,是我国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传统,在理气、道器等容易导入歧途的哲学命题上,他捍卫了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并且有所发展。在他以前,十一世纪的时候,也就是正当北宋正统派理学家探讨理气问题而把这些问题引入歧途的时候,有张载出,他独树一帜,不  相似文献   

12.
学林轶事     
沈报付刊不久前载大东区教育局蒋士杰同志短文一则,内称方其大学肆业时,有双目失明之老校长为临别赠言,语中援引寒鸟忘本故事,告诫诸生勿为读过大学而傲视工农也。士杰闻之,有茅塞顿开之感,乃据以草成寓言,发表于《万泉》付刊之上,不意竟以“反对反修斗争”之罪名而遭受批判。直至四害殄灭,“寒鸟”冤狱始得昭雪。短文所称双目失明之老校长者即今日辽宁社会科学院院长陈放同志也。陈放同志知此事感慨系之,乃写信勉慰士杰并追忆寒鸟故事之缘起。寒鸟故事亦非陈放同志所杜撰。早在抗战年代,陈为延安党校之学员,尝有幸直接聆听毛泽东同志讲  相似文献   

13.
学林轶事     
文革中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老干部并知识界同罹其祸,张伯驹及其夫人潘素亦被目为“牛鬼蛇神”遣送至吉林农安某地“插队落户”。农安,古之黄龙府也,岳武穆约与诸君痛饮处。此地土质肥沃,民风向朴,倘卜居于此而潜心其宏篇巨制,自为学者所乐为也。然伯驹同志一则已年逾古稀,身边又无子女,生活难于自理,二则工资停发,经济来源业已枯竭,生计尚无以维持,何论著述耶! 灵台无计,只好到故地北京投亲靠友。赖王冶秋等周济,得以栖身糊口。七二年元月六日,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与世长辞。伟大领袖毛主席亲临追悼大会。是日,毛主席环视会场,见花圈、挽联,山积云屯,其中一幅挽幛上赫然写道: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张伯驹敬挽  相似文献   

14.
奇妙对联     
席文辉 《快乐青春》2010,(11):59-60
从前,有个财主开了一家酿造厂,悬赏征求对联。一个秀才前去应征,他写完对联吟道: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秦汉史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中国传统史论的代表作,其中的秦汉史论集中概括了他对四百年秦汉历史的独特解释与评论,不乏对于历史问题深刻的发现、精辟的见解和史学方法的卓越启示,较典型地反映了王夫之的历史哲学意识和历史评论模式。虽然其中个别警策的论断已为治史者广泛引用,但从整体上估价王夫之的秦汉史论,全面分析继承其合理成果,仍是未曾展开的课题。近来反思史学遗产、弘扬史学优秀传统已日益成为史界共识,本文正是将王夫之的秦汉史论作为传统史学遗产的典型个案,从秦汉断代史和史学论的双重视角作初步审视。秦汉史论是《读通鉴论》这部评史巨著的主体内  相似文献   

16.
<正> 王夫之曾经指出这样两种偏向:“流俗滞于物以为实,逐于动而不反,异端虚则丧实,静则废动,皆违性而失其神也。”但如果这个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在时空上只是有限的非永恒的,那末“虚则丧实,静则废动”未可斥之为毫无依据;如果只是无限的永恒的,那末“滞于物以为实,逐于动而不反”亦可顺理而成章。王夫之注意到这两种偏向,不满足于一般地谈论物质及其运动,而是从时空观上阐叙他对宇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明清之际的伟大唯物主义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王夫之,一生为学无所不窥,著作宏富,涉及面十分广泛,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经济、教育,伦理、宗教、文字、训诂等方面,均有专门著述。但由于清代文禁森严,夫之自身经济条件又十分困难,所以其著作除《漧涛园初集》之外,在他生前均未刊行。加之年代久远,保存惟艰,史料记载既少又不统一,因此对于王夫之一生究竟写了多少  相似文献   

18.
<正> 王夫之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批判了程朱道学末流的弊端,提出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理论和命题,建立起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毋庸讳言,受历史条件和所接受的思想资料的  相似文献   

19.
夫之人学思想源于社会生活之中 ,承接横渠气本论。精气气化为人之存在 ,胚胎则为生理之基础。人性“日生日成”之变化 ,内容则“习”之而成。人为万物之“灵者”。则需自己解放自己。从理学家的人学思想中杀出一条血路 ,为近代人学思想的开启作准备 ,并升起了人的太阳。  相似文献   

20.
从思想渊源和内容两个角度看,王夫之哲学都以辩证的"合"为基本特征。王夫之诗学与其哲学(如辩证法思想和有机整体观等)是一脉相承的,但不是其哲学体系的一部分。王夫之在哲学上有自觉的儒家立场,而在诗学上,其思想观念则明显具有儒、道、释互补融合的特征。王夫之不像严羽、王国维等人那样标举一家之说,但其诗学思想在丰富性、综合性、深广度和多元化等方面更有优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