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强调艺术和审美的“解脱”价值,同时也主张要在保持美育独立性的前提下突出美育对德育的工具性价值;而王国维美育伦理学观念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则是在席勒“感性—审美—道德”阶段性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强调“美丽之心”“美情”对道德建构的基础性意义。与王国维不同,蔡元培更注重席勒以美育囊括德育、引领德育的思路,他将伦理学的核心诉求与美学精神的建构融合起来,强调美育与德育的同一性与融合性。朱光潜通过“想象”阐发“同情”,并由此而强调“美育为德育的基础”,在此前提下,他又从西方现代生命伦理学和中国传统礼乐精神出发,打造和倡导“问心的道德”,凸显感性生命的激活对于道德建构的决定性意义。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的美育伦理观念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以审美来纯洁和完善人性,以人性的自然舒展来实现道德的生长和拓展,这是现代人道主义伦理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核心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以来的美育观中存在着夸大美育功能、过誉艺术化人生(审美人生)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美育即是情育”、 “美育蕴含德育”、 “美育成就心灵的自由”三个命题中。事实上,纯粹的审美教育不能涵容道德情感的教育,不能天然地要求道德的发展,审美心灵所成就的空灵心境,亦只是心灵自由实现的一个背景性前提。只有在伦理或道德的观照下,心灵自由才能真正实现,并获得转化为行为自由的动力。这是儒家选择“为人生而艺术”而不是“艺术化人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至境德育论     
道德生活有功利道德、社会道德和自由道德三层境界;与之相对应的道德教育则表现为感性德育、理性德育和审美(立美)德育;道德人生和道德教育的至境应是塑造“真人”形象的自由道德和审美德育。道德至境或诗意人生的教育达成需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上实现重构.  相似文献   

4.
赵全宇 《学术探索》2013,(9):136-14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也是伦理道德的进步。人本德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新的德育模式的诉求,即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上向公民道德转向,道德价值的衡量上向多元一体的集体主义道德转换,道德社会化途径上向交互隐性转轨,这为人本德育的生成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吴治蒲 《理论界》2008,(6):201-201,262
蔡元培是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中坚人物”。他在建立近代教育制度伊始,就大力宣传和倡导美育,使美育事业成为我国近代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之一,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造,为中国开创了美育新风。  相似文献   

6.
析德育中的善美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中的善美关系有多种形态:以善代美、美用于善、美融于善和由美生善,中国传统德育是诗性德育,它所提倡的道德是“美德”。今天的德育应该吸取传统德育的诗性精神,使德育升华到美育、升华到诗情。在德育中,为道德教育而进行道德教育,决不会有高水平的德育。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独树一帜,至今无人超越,极具现实意义。他首次将美育确定为国家的教育方针之一,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声望不遗余力地传播美育思想。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突出之处是把康德的美学观与中国儒家礼乐传统融合贯通,并进行了创造性发挥,重点是塑造完美人格。他将美育的实施方法和范围归为三类: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  相似文献   

8.
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德育教育 ,与转型前的德育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这个时期 ,应当抓住时代特点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以适合当前社会的现代化德育思想为指导 ,促进道德主体的人格提升为目标 ,建构以核心价值及健全道德人格培育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 ,使知、情、意、理、行融于一体。同时 ,要借助多学科之智慧、社会多领域之参与 ,为沉闷的德育教育增添活力。  相似文献   

9.
美育与建国——新文化运动的美育迷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恒 《天府新论》2015,(5):14-20
本文分析了新文化运动前后美育思潮的若干面相,认为美育不仅是培养审美能力之教育,而且直接指涉现代国家精神秩序的形塑。康有为、梁启超从儒家传统美育思想之“转移风气”出发,以培育现代国民为目的;至王国维、蔡元培则受德国哲学影响,提倡“超功利”的美育观,偏离了塑造现代国家与国民精神的轨道,是为一种歧出;而后革命化、政治化美育风起云涌,主导了现代中国的美育实践。文章认为,“政府主导、修身为先、变化风气”的儒家美育思想在现代建国进程中仍然有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小公民道德教育是一项奠基性工程,道德环境对小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为对小公民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优化社会综合环境、学校德育环境、家庭德育环境、社会德育环境,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功能互补的机制合力,为小公民道德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酝酿之后,为美育确立起了人道主义的核心精神,以此精神为基点,他将美育从道德建构的必要手段一步步上升为通达世界本体的核心路径,彰显了美育在营构“世界”情怀方面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价值;梁启超以感性、生命、本能等要素为杠杆来撬动“国民性”进而升起“民族主义”的大旗,在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壮大中挖掘美育的意义;而王国维则专注于人之本然的不“完全”,将美育与个体伤痛的解决关联起来,把美育的精神引向了“个体主义”。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以不同的角度切入美育,为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确立起了“世界”“民族”“个体”这三个不同的生长维度。这些维度从根本上说所凸显的是尊重和关爱人性的现代人学精神。中国现代美育话语正是在此多方要素交织的情形下确立起了自身的本土现代性生长道路。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的德育思想与其哲学思想紧密交融,道德既是其哲学思想的主旨,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本体。在冯友兰那里,“做人”、“教人”与“化人”是一种超出学校教育的以社会为师、以力行为范的大教育、大德育理念;其事在道德境界,其志在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理想的道德目标,道德境界是现实的道德目标;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在道德继承上闪耀着智慧之光,尤其在需要进行道德重建的当下社会更为可贵。  相似文献   

13.
张君  欧雨云 《船山学刊》2015,(6):104-109
传统家训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教育形式,其丰富的德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十五年来,关于传统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围绕传统家训德育内容、方法、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研究挖掘了传统家训的德育精华,为家庭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4.
侯健 《兰州学刊》2002,(2):75-76,61
党中央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审美教育,把德育和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于美,以美储德,这无疑对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杜卫 《浙江社会科学》2003,1(5):192-195
蔡元培从他的教育即启蒙观念出发 ,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其实质是在感性领域建立启蒙理性的精神 ,即“感性启蒙”。这种美育思想为20世纪中国美育理论铸就了理论模式和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干部道德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强“以德育官治吏”,对于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莉  齐晓娟 《东岳论丛》2005,26(2):204-206
高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辐射源 ,德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整体规划德育体系”是党中央的重要指导方针。高校实施德育系统工程 ,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 ,必须树立大德育观念 ,形成大德育格局 ,整体规划德育体系 ,理顺德育工作关系 ,发挥整体功效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积极适应社会 ,并以自己高尚的道德素养去干预社会、创新社会。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泛政治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抓住时代特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 ,以道德社会化为主干 ,建构以核心价值观及健全道德人格培育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加强社会实践 ,针对青年社会化过程的隐忧采取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原因很多 ,其中道德教育内容实用性、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是重要的原因。德育内容需要重新构建和整合 ,要以《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为根本 ,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广采博纳古今中外道德资源之精华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 ,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社会信仰混乱、宗教泛滥猖獗的历史背景下,蔡元培先后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和“以哲学代宗教”的思想主张.蔡元培的目的就是希望在通过美育来替代形式宗教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哲学对宗教信仰的替代,从而改变社会现状,挽救世俗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