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学的生命力在于精神存在,大学精神是大学价值的最高表现形态。大学精神的本质属性有三大特征,即大学本质性的集中体现,大学价值性的体现,嬗变性与普适性的二维性。当今大学精神出现了危机。只有正确处理好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道"与"器"、古与今、共性与个性、墙内与墙外五大关系问题,大学才能彰显大学精神,才能恪守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2.
大学文化不是一个静态的符号,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把握大学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于把握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大学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大学文化发展的连续性,而大学文化的创新则体现了大学文化发展的间断性。大学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辩证法即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联,构成了大学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政府尊重大学,大学拥有较大自主权。政府采用立法对大学进行管理,保障大学经费。大学坚持教育家治校,实行学术自治。政府与大学之间尊重与独立的关系,成就了民国时期大学辉煌、人才辈出的盛况。  相似文献   

4.
国有国之精神,民有民之精神,大学有大学之精神,一流的大学更是必有一流的大学精神。今日,中国正面临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学精神的建构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核心诉求。积极、健康的大学精神会引导大学走向良性发展之途,而衰微、消极的大学精神会导致大学异化,甚至成为悖论性的存在。国内关于大学精神的理论探讨滥觞于上个世纪90年代,就所研成果而言,  相似文献   

5.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在政府、社会与大学的关系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过重,打破了三者应有的平衡关系,造成了大学精神的缺失。大学氛围的商化、大学行政人员的官化,大学文化的世俗化,严重挑战大学的办学理念。要重塑大学精神,就必须改变办学模式,还学术以自由,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要弘扬大学精神,就是要继承过去大学的一些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要有兼容和自由的精神,也就是要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6.
大学治理体系是按照治理本质和大学规律组成治理大学的规范系统,其系统彰显的治理理念、大学精神、治理效能构成大学治理能力。大学治理体系与大学治理能力建设具有相互激励、互相建构的关系:治理能力需要在治理体系中得到孕育,治理体系中蕴藏的理念、精神、效能需要治理主体激发;治理体系是通过具有治理能力的主体进行建设,不断完善。显然,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应基于大学规律架构大学利益相关者互动博弈的一种治理框架,大学治理能力建设应基于大学治理的目的描绘大学治理主体具有应对大学的不变事务与动态事务和培养现代化人的一幅能力图景。因此,大学治理体系和大学治理能力建设不仅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前沿,而且构成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方面,这将对化解我国大学内外各种紧张关系,以及对我国大学当下综合改革、大学协同创新等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8):245-249
现代大学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利益相关者机构。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现代大学将从"单一行政管理"走向"共同治理"。我国行政主导型大学治理结构导致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方面形成并留下了许多颇具"中国特色"的问题:大学与政府关系不顺,大学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处于被支配、被控制地位;大学行政管理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学生权力缺失,教师游离于大学治理决策之外;作为社会大众参与大学治理代表的董事会组织不完善,高等教育中介机构主体缺失。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合理配置大学权力、努力推动大学管理决策民主化、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管理、赋予学生参与大学管理的权力,将是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治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大学肩负着创新科学技术、培育高素质人才、传承民族文化、传播先进思想的使命。大学文化建设就是为了创造一个保证大学总体目标能够实现的环境和气氛。文章从大学、大学文化的内涵,大学文化的作用,大学精神衰微现象等方面分析探讨大学文化建设问题。认为大学文化的建设应从培育大学精神、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入手,同时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保证大学文化建设的长期进行和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9.
引入软法理论,有助于拓宽大学规章研究的视角,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大学法治理念,有助于推动大学法治建设。根据软法理论以观,中国大学规章的正当性显为不足;大学规章的实效性较为低下;大学规章僭越法治原则。在软法视角下,大学规章的"优化"措施包括:扩大大学成员在大学规章制定和适用中的参与;大学规章应该体现大学自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以及成为大学法治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0.
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功利性是大学的固有属性,两者不可分割且内在统一于大学这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之中。大学的学术性本身就蕴涵着功利性,大学的功利是学术的功利而不是其它。大学的功利性是对学术性的维护和保障。大学的学术性与功利性及其内在统一关系启示我们:深化大学改革必须确立以学术为本、人才为本的大学办学理念,要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处理好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大学的办学活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虽然关于语法习得和自主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虽不少,但专门对大学生语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结合自主学习的相关知识和大学生的语法学习现状,对”英语语法自主学习”进行了界定,并就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英语语法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帮助大学生内化语法知识,提高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以及专业英语教育效果差等问题,基于专业语料库建设对公共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在某专业的公共英语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通过问卷调查和课程考核的方式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该研究提出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以及专业英语水平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整个社会,并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学习。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人才,这也是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毕业生佼佼者的有效措施。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做好高校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被应用进来,弥补了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不足。从微课模式基本情况入手,结合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将微课模式应用到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研究微课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的写作教学一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大学英语教改的关注点。而网络环境恰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新兴的网络交流方式——博客写作便是众多平台之一。通过探讨传统模式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与网络环境下英语博客写作相关内容,提出将英语博客写作与传统课堂中的写作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的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需要向探索应用型模式发展,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化英语表达与写作能力。然而,当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尚未完成转型。由于学生阅读量不足、写作教学课时的安排不足、写作训练强度不够、自觉性不高及写作存在母语负迁移现象,导致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应用英语写作能力不强,无法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对此,地方高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要以应用性为目标进行转型,将大学英语发展成专门性职场化英语,根据不同职场需要进行英语写作教学。同时增加写作教学课时、提高写作强度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自觉性,并通过增加英文原著阅读来避免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6.
张京平  补爱华 《云梦学刊》2012,33(3):140-143
英语听力的提高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变得更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湖南四所本科院校40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听力现状及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发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听力策略的使用处于中低等频率水平,听力教学应予以更正确积极的引导,以期使大学英语听力的教与学获得优化。  相似文献   

17.
需求分析是英语课程计划中的基本步骤,是大纲设计一切活动的前提。在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今天,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由此,从需求分析理论入手,着重探讨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现状以及在此背景下开展需求分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一直受到忽视。鉴于此,在细致探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消极心理表现形式、原因的基础上,试图提出有效对策来减弱甚至消除这些消极心理,为提高高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提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审视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有关问题,很有必要。教学实践表明,“合作学习”与英语教学的结合是可能的,而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专护生医学英语学习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大专护生在学习医学英语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实践中寻求对策以培养大专护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和信心。鼓励大专护生运用构词法分析和构建医学术语,从而掌握常用的构词成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教学及角色扮演。大专护生阅读医学文献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口语沟通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并且对医学英语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