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庄子是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兼文学家,他对中国美学、文艺思想的影响,是其它先秦诸子无法比拟的。《庄子》①一书,本来是论述庄子之道的哲学著作,但是它却往往为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所引述,甚至奉为经典。因此要透彻地研究庄子的哲学,就必须同时从美学、文艺的角度去入手;要透彻地研究庄子的美学,就必须从庄子哲学的整体出发,以探索庄子之道论与美学、艺术规律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局限于《庄子》关于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经典《庄子》曾远播日本,并形成跨领域、多形式的《庄子》诠释传统,近世通俗文学作品《田舍庄子》即是其代表之一。《田舍庄子》无论在思想主旨还是在文学表现方法上,都以《庄子》思想为基础,由此展开其对《庄子》的独特解说。作者佚斋樗山从"造化"这一概念入手来把握《庄子》,将其主旨理解为"任造化"而"安职分",并以此为核心阐发了"至乐"的快乐观和"无心而自然应之"的技艺观。这些解说大体符合《庄子》原意,但也有所改造。佚斋认为庄子是"圣门之别派",试图化庄为儒,这在中国本土有其思想渊源,不过,其实质却走向了引儒合庄。  相似文献   

3.
(一) 《庄子》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用汪洋恣肆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奇特大胆的想象,文质并茂的议论,开了我国古代散文艺术的先河。郭老在《庄子与鲁迅》(《沫若文集》第十二卷)一文中曾经夸张地这样评价过:“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 但是,由于《庄子》散文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它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的复杂性,也引起了对《庄子》散文评价上的长期争议。持极端否定意见的人,认为庄子是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是“绝  相似文献   

4.
《庄子》与中国诗史之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庄子》与中国诗史的关系,文章认为:《庄子》的审美情感开拓了诗的疆域;庄子创造了丰富的意象、全新的意境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艺术精神超越了同类文化典籍,足以与《诗三百》、《楚辞》鼎足而三;以《庄子》为中心形成了道家诗学体系;《庄子》在塑造中国古代诗人心态,建构诗人人格模式,规范诗歌创作流向诸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庄子》是中国诗史之一源  相似文献   

5.
《庄子》以其丰富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东传日本后,不仅对日本古代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近现代文化的发展方向。日本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庄子》进行了创造性改造,为日本近现代的哲学、文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日本近现代发展的精神动力之一。今天探讨这一传播过程,对于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松辉先生对庄子是情有独钟的,也是敬畏的,虽然他先后已出版四部关于庄子研究的著作,但他依然认为:"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由于时代的久远,先秦的典籍是最难懂的;而在先秦的典籍中,《庄子》又是最难懂的,其难懂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尚书》。《尚书》难懂的地方在于字词,一旦理解了字词,思想的疏通就没有问题了。然而《庄子》难懂的不仅是字  相似文献   

7.
最近《文艺报》、《文学评论》、《文艺研究》联合召开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题座谈会(见《文艺研究》一九八○年第三期报道)。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研究,认真切实地把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工作开展起来,为建立中国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科学而努力。这是当前文艺战线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作为一个古典文学工作者,我打算联系古典文学的学习、教学和研究谈一点感想,提请同志们教正。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经典文本的诠释具有密切的关系。汉代思想家董仲舒通过诠释《春秋》《公羊传》而建立公羊学的思想体系,魏晋玄学家郭象通过注释《庄子》而创构一套新的道家思想体系。他们的解释皆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是“六经注我”的典范。董仲舒认为《春秋》有“微言大义”,郭象认为《庄子》“寄言出意”,这构成了基本的解释理论。微言大义、寄言出意是讨论言意之辨的问题;它们是经典中特殊的言意,而与常言常义相分。微言、寄言,即经典中嫌疑矛盾之言,真假、实虚、有无难辨;大义、出意,即孔子、庄子寄寓于经典中的丰富复杂的意义。微言与大义、寄言与出意存有重大的间距。在解释方法上,这有利于解释者突破经典言辞的限制而自由地发挥孔子、庄子之意;在解释效果上,这有利于解释者消解经典言辞之义与其所阐释的孔子、庄子之意的冲突和矛盾,从而确证解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同志早期的代表作《凤凰涅檠》,是一首富有象征意义的优秀诗篇,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刻划了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过去,人们对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见仁见智各说不一。本文不嫌浅陋,亦拟就这一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凤凰、火 诗人明确地说过:“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郭沫若;《创造十年》)又说:“那诗是在象征着中国的再生,同时也是我自己的再生。”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有的同志以诗人的这两句话为依据认为:“凤凰的自焚象征着旧中国的死灭”,凤凰的更生“象征祖国的新生”。[一九五九年吉林大学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册]以后不少人袭用这一观点,或说凤凰“象征我们可爱的祖国”(谢本良:《在烈火中新生》,刊《江西文艺》一九七八年第五期),或说“诗人歌颂的凤凰是祖国和民族的象征”(一九七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古代艺术理论发展的源头自然要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先秦。先秦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汉书·艺文志》)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辩家、农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甚至同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发展成各自一体的小宗派,如“儒分为八,墨分为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促进了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的萌芽和发展。先秦诸子中最富有哲理意味和思辨色彩的著作当然要数《庄子》了;而且先秦诸子中最富有文学色彩和审美意味的著作当然也要数《庄子》。郭沫若先生指出:“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精  相似文献   

11.
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老子(约春秋中晚期)、庄子(约公元前369~286)为其始祖,不过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失当。庄子吸取了《老子》书中的一些成份,却并不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谱系: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样。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两派——儒家、道家。《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指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庄子解》)。因此,在论及先秦道家思想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山著作。  相似文献   

12.
庄子所著《庄子》一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同时也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庄子》散文在文学上的价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真正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文学散文的,《庄子》应占首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  相似文献   

13.
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侯敏泽同志在讲授先秦文学理论批评时论到中国古代意象论问题。他认为向来以为“意象”一词来自国外,其实是我们传统中所有的。 中国古典意象论有两个源头:《周易》和《庄子》。《周易》中认为“言”“意”是不能完全被表达的,可以由“象”来表达。“象”比“言”、“意”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庄子》要求舍“象”求“意”“言”、“象”仅是“得意”的手段。《周易》重、“象”,《庄子》重。“意”,但这时“意象”还设有作为一个词组出现,仅仅具有对“意”与“象”的关系的论述,但对后世的“意象论”发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陶东风,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担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文艺学基本理论、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文学史哲学》、《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后殖民主义》、《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从美学到文化--陶东风学术自选集》、《90年代审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等,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翻译《文化研究导论》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成果曾获得中国文联第四届优秀文艺评论一等奖,第一届、第三届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奖,第三、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荒诞小说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斩鬼传》、《平鬼传》、《常言道》、《海游记》、《鬼话连篇》合收于一册,取名《荒诞奇书》,以作为《中国神怪小说大系·寓意卷》的首册,显然,这不仅表明《大系》的《寓意卷》以选编荒诞小说为主体,而且也体现着编者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的深邃的用心,即认为:在千姿百态的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着荒诞小说这一支——正象盛开着牡丹、荷花、秋菊、腊梅、桃红李白的百花园里,还有铁树、八宝、仙人掌一样,荒诞小说在小说林  相似文献   

16.
略论郭庆藩《庄子集释》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庆藩《庄子集释》10卷,是清代《庄子》考释的杰出著作。其主要成就在于:精密校订《庄子》本文,既能辨析古本异文正误,也揭示了某些前人未知的讹误;精心辑录散佚旧注,对陆德明《庄子音义》所录司马彪注多有补充;精确考释字词名物,在辨识通假字、训释疑难字及古代名物方面都有创见。在清代学术史上,诸子学是十分重要的学术分支。《庄子集释》能够代表清代《庄子》考证的最高学术水准,在清代诸子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疏误指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册中存在一些疏误,文章对此略作指正。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古代,就已经非常重视关于类概念的研究,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逻辑学。中国古代的逻辑专著《墨经》,便是以类的同异原理为依据而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的,可以说同异规律是《墨辩》逻辑的基本规律。 (一) 晋代的鲁胜曾为《墨经》作注,称为《墨辩注》。该注的正文遗失,仅存一个简短的序言(见《晋书》第十五册,卷九十四、鲁胜传)。在序言中,鲁胜对《墨辩》逻辑作了有重要价值的评估。他认为中国的古代逻辑“名学”起源于孔子“正名”的学说,但真正尊定了名学的理论基础的是《墨经》,所以他说:“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为什么说辩经这部著作是名学的根本呢?鲁胜说“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鲁胜的这一见解,在墨子的著作中是不乏例证的。墨子是《非攻》中就指出:现在人们都知道杀一个人就算是不义,可是许多王公大人对于攻击别人的国家,大  相似文献   

19.
由我院中文系李建中博士撰写的《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一书,已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国第一部文艺心理学断代史。作者站在现代心理科学高度阐释了中国古代文论,发掘整理了汉魏六朝文论典籍中的文艺心理学思想,揭示出中国古代文论的文艺心理学  相似文献   

20.
我在《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上发表了《老子不是唯心论》的文章,引起了韩强同志对我的批评(见1981年第3期)。我认为相互批评,对于促进认识和解决问题都有好处,所以,我对批评是欢迎的。不过,我写那篇文章的主要思想,是认为了解古代哲学单靠注释训话是不够的,还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