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6和200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分别批准建立翻译专业和设立翻译硕士学位,这对我国翻译教学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翻译专业教学与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不同,前者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其中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应以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该能力的提高,可通过提高语言能力、翻译理论运用能力、翻译思维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等来辅助实现。  相似文献   

2.
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扩大,使翻译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加,学界开始关注翻译专业的建设问题。翻译专业建设过程中本、硕、博体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可能。鉴于此,本文从翻译学科完整体系的建立背景,翻译学科及其框架的界定,及对这一框架下翻译学科的教学发展等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并从翻译教学原则、教学特点、教材编写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且较为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外交流的日益深入,对高层次职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在质量和数量上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湖南省为例,从本地经济区域发展特色实际出发,就职业翻译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对省内翻译学科建设、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基地以及专业师资建设等提出自己的一点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4.
新外语是新文科的一个分支.新外语不是在原来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和公共英语中加进新课程或采用新方法,而是追求新理念、新结构和新体系.新理念是从学科发展导向转移到社会需求导向;新结构是要追求学科的交叉和跨界;新体系是重组翻译专业、英语专业和公共英语后,发展出的新公共英语、科技英语和科技翻译.我们认为专门用途语言是新外语最适合的外语学科体系,也是外语跨学科的基石.新外语的产生首先要改变外语人的传统理念和改革目前高校的学科专业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报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对"科教兴国",产学研结合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给传统的学报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高校学报应直面挑战,抓住机遇,通过创建高校学报展示交流平台、高校优势学科、学报优势栏目专业平台、高校学报业务人才交流微信群、高校学报新媒体产业联盟等形式,在内容层面、专业学术层面、专业业务层面及经营产业层面等方面,加速推进高校学报与新媒体的大融合.  相似文献   

6.
中外经贸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法律文本的专业化翻译市场逐步扩大,急需在我国高校建立科学法律翻译教学机制,使高校外语和法律教学面向经济和社会需求,外语专业复合化、法律专业涉外化,达到外语和法律专业教学的复合化、综合化,加快既懂外语又懂法律的复合式人才培养的速度。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数字化出版的发展,高校学报和学术期刊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为应对这一新形势,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部分期刊,于2011年初联合创办了系列网刊"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简称"专业网刊"),对各期刊文章同步进行数字化编排和专业化重组,共同打造10个主要一级学科的专业网刊,通过中国知网整体传播,探寻高校学  相似文献   

8.
国学(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知识教育对MTI专业研究生翻译人才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典籍外译工作正日益成为一项新世纪翻译事业的重要任务,我国高校MTI专业学科建设要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加强国学方面的选修课设置,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翻译人才,进而推进我国新世纪的翻译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9.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以译文目的论为基础,主张译文的交际目的是决定一切翻译行为的主要原则.针对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束缚,不断发展、敢于创新这一形势,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原则和评价原则为我们的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提供了可遵循的功能主义的翻译标准.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本文对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外语教学逐渐被更注重价值实现的外语人文教育取代。通过对高校外语教师教学发展、学术发展、社会职责三个维度的调查,发现存在以下挑战和困境:大文化观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冲击,学术内卷对教师学术创新能力的挑战,课程思政理念对教师社会职责的新期待。在大文化观时代,我国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亟须由微观语言教学走向宏观的文化精英教育、由单学科发力走向融学科的学术融合、由通识教育走向智德与道德卓越组合的三重转向。  相似文献   

11.
一个学科的建立和完善,首先应该扫清前进路途中的障碍。自20世纪80年代女性学传入中国后,以其独特的性别视角和质疑批判理念赢得了广大中国高校师生的青睐。但是,与此同时,它也面临着来自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等方方面面的反思与追问。针对女性学学科理论建设中存在的困惑及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女性主义理念为依托,结合多年女性学教学实践与学生困惑,试图对女性学走向主流化和学科化的障碍及原因进行探寻,希望对女性学理论构建及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建设有必要从学理上深入分析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逻辑根据,从而找到有效的建设路径。为此,笔者对国外大学崛起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规律进行了考察,认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的深层基因,回应国家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的内在需求,融入民族复兴"中国梦"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神圣使命,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强力支撑。因此,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双一流"大学的路径选择应当是: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把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精神内核,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根本追求,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自觉目标,把一流学科和一流师资建设作为大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及丰富的文化意象著称。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之难众所周知,令人望而却步。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相对比较成熟完善,和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完美的翻译"是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在翻译实践中,"绝对的对等"是无法实现的。将美学观点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通过借鉴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提出"美学对等"命题,指出其实质是一种动态对等,即译诗和原诗之间美学效果的对等;通过对宋词《声声慢》叠词翻译的对比分析,集中探讨了中英诗歌翻译中语音层的审美再现,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美学对等"的本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4.
教学型地方高校面临着规模扩张与办学资源严重不足、办学层次提高与办学实力亟待提升的双重挤压.在激烈的学科建设竞争形势下,在自身条件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如何加快学科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教学型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创新教学型地方高校学科发展模式,应树立服务地方理念,确立学科发展战略;培育学科特色,强化学科创新能力;构筑学科平台,支撑学科创新发展;创新管理机制,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影响学风的因素众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如何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根据解释结构模型(ISM)方法得出的关于高校学风建设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建议,以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持续开展,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基于学科的大学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是一个以学科为核心的学术组织。学科组织发挥着与大学相似的功能,学术权威体现着学科组织的权力性质。学科的分化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必定会对学科组织、大学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组织结构应根据发展需要做出相应的调适,将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到学科。  相似文献   

17.
走向创业型大学之路上的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与发展目标,与创新型大学、大学的创业教育、大学的传统学术价值以及与政府、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通过分析以上几个方面的关系和创业型大学的转型模式,阐述了中国创业型大学建设之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大学与学科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学科是大学产生的基础,大学是学科存在的前提。学科制度是大学制度的核心,整个大学制度就是学科制度的扩张。大学制度随学科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学科制度也随大学制度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传承方面,张柏然最早呼吁立足本土语言文化建设“中国译学”,运用理论形态、特殊性与普遍性、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支持这一立场,结合其阐释学思考和对中国知识论断裂现状的观察,提出了传统译论“范畴的视域融合”和“体系的整合建构”的继承方法论。在创新方面,张柏然指明了传统译论的现代化转换、借鉴西方译学学派和顺应时代翻译新潮的中国译学创新路径。张柏然的译学思想引领了中国译学话语体系建设,准确研判了外译研究、翻译数字化和实业化研究等趋势,其“中和”和“诗性”智慧所带来的学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一流学科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支撑,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新时期“双一流”政策实施背景下,国家意图以重点投入、竞争分配的非均衡政策来实现部分学科的优先发展,但却使得我国学科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不均衡发展的状态。当前,非均衡发展成为一流学科建设的主导逻辑,深刻影响和形塑着学科的建设过程和形态,其逻辑的局限性以及非均衡政策工具本身的缺陷导致了资源配置与学科发展动力的失衡、评价机制与学科内在目标的失衡、等级排序与学科应有定位的失衡等问题。协调发展理论认为,推进“非均衡”与“均衡”的协调发展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然归宿。应通过建立新型公共财政体制、构建中国特色学科评价机制和创建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整体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