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权威意识形态话语,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影响着当代文学的构建和发展。但在历史上,《讲话》发表后在延安与国统区的传播与接受并非如很多当事人、研究者所描述的那样广泛、热烈,其真正被文艺界接受和应用还是在1949年以后。茅盾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建国后曾出任文化部长、作协主席,以茅盾为中心考察《讲话》的接受史现场,对于理解《讲话》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和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茅盾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从多个层面反映“五四”前后新旧文化的过渡,表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和时代特征。在《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文学形式上,茅盾尝试突破以往的创作模式,回归到小说艺术、自身成长经历和传统文化价值观,表现出突出的本土化艺术风格。但在这部作品中,茅盾也面临艺术自我的回归与时代创作要求之间的冲突,导致该作品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新旧文化过渡等问题时存在艺术上的失衡。  相似文献   

3.
陈建华 《中国学术》2000,(1):172-200
在茅盾的早期小说中,写于1929年的《虹》,同它前后的《蚀》三部曲(1927年)和《子夜》(1931年)相比,似乎较少受到学者的青睐。像三部曲一样,“时代女性’’仍是小说的主角,但梅女士和《动摇》里的孙舞阳、《追求》里的章秋柳相比,个性却显得不那么鲜明。和《子夜》比,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伤逝》与茅盾的《创造》同为婚恋题材小说,且都融入了作家各自的情感生活经历,折射出作家独特的情感体验。同一般的爱情小说不同,小说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君实与娴娴既是恋人,同时也是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关系。因而,这两篇小说通过对这两对青年恋人情爱故事的描绘和展现,不仅揭示出女性的现实处境和未来的解放之路,也对启蒙和启蒙话语进行了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青春之歌》叙述的是一个青年女性知识分子追求自我实现的奋斗历程,它的前文本是鲁迅的《伤逝》、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茅盾的《虹》。几种前文本对于女性解放问题进行了各自的思考,做出了不同的回答。《虹》与《青春之歌》的互文关系更为直接。梅行素和林道静的性格中都有不安分和为自我实现而敢作敢为、不顾流俗的一面。但梅、林二人性格和经历不同的一面给人印象更深,其中的意味也更值得分析。梅行素与林道静性格最大的区别,是梅的“疑”和林的“信”。林道静性格中的不成熟和她的理想主义激情一起,正是其独特文学魅力之所在,因为它意味着青春。  相似文献   

6.
回眸历史:对茅盾创作模式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声望卓著的作家,茅盾的文学创作及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曾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产生过深刻影响,而数十年来对其评价产生严重倾斜,不利于文学历史经验的总结。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评论中,争议最大的是对茅盾创作"模式"的评价,其中虽褒贬不一,但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茅盾成就的估价,也影响了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科学评价。返观现实,回眸历史,对茅盾创作"模式"作理性审视就非常必要。历史地看,茅盾作为中国现代作家中接受"欧洲正宗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从理论自觉性和创作实践自觉性两个层面把握现实主义,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建构起到了别人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其创作模式中最遭非议的坚持用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创作,也有着复杂情状,不可予以简单否定。对《子夜》等作品的评价,因受到特定时代语境的影响,总是摆不定,连茅盾本人也未能免俗,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相似文献   

7.
茅盾对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高度评价,一方面为这篇小说赢得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遮蔽了小说中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展现这篇小说对战争背景下人的"欲望"的美丽风景的叙述.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6,(12):116-122
《中国新文学大系》作为“整理、保存、评价”五四文学的重要选本,推进了现代乡土小说经典化以及乡土批评与研究。继1920年代周作人、茅盾等引进、界说“地方色”“乡土艺术”等概念后,《大系》最终确立了作为类型研究的“乡土文学”这一理论术语,也呈现出鲁迅与茅盾对此的认识差异。《大系》对乡土小说文本的遴选、《导言》的批评推介以及《史料卷》对乡土小说家的评价,成为以后现代文学史叙事和相关研究的重要依凭。从《大系》可以看出编选者审美观与文学史观的异同,其中某些遮蔽、局限或偏见恰恰体现出“五四”一代在1930年代新的文化权力场中,借助经典遴选对新文学正统地位以及知识分子文化身份的重新确认。  相似文献   

9.
茅盾在《蚀》三部曲的深层结构中,首创了一个以北欧神话为整体性象征的隐性神话模式——构建了象征世界中,命运三女神与其他神祗,同神界安危相应的生命树的关系网络。小说的整体象征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危局中,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和生死理念,以及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这使茅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该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 茅盾在六十余年的文学活动中,写了大量的散文,计有《话匣子》《速写与随笔》《故乡杂记》《茅盾随笔》《时间的记录》《生活之一页》《苏联见闻》《杂谈苏联》《脱险杂记》《茅盾散文速写集》等十多部散文集。这些散文都由他精心创作而成,不仅思想深刻,而且艺术娴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1950年代,茅盾经历了曲折、漫长而痛楚的思想改造历程,遭际了尴尬的人生境遇。这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作为文艺界的领导者,茅盾在工作中处于尴尬的境地;二、作为文学评论家,茅盾多次陷入"因文罹祸"的尴尬;三、作为文艺政策的解说者,茅盾往往言不由衷、自相矛盾;四、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茅盾1950年代创作的多次尝试都半途而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集中对茅盾1949年以前有关鲁迅的论述和评价进行了梳理。主要讨论了茅盾"鲁迅论"的分期、内容及特点,其中涉及到茅盾在研究鲁迅作品时的几个重要理论术语和提法,指出了茅盾"鲁迅论"对鲁迅研究界的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程凯华 《云梦学刊》2010,31(1):100-105
1956年,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茅盾作了题为《鲁迅一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报告,论述了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认为,“从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看来,1927年前后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不妨以此为分界而称为前期后期……”这就是说,以1927年为分界,鲁迅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期:1927年以前,鲁迅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1927年以后,鲁迅是一位共产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关于鲁迅思想发展道路的新论,超越了瞿秋白关于这个问题的见解,显得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14.
翟文铖 《齐鲁学刊》2006,9(4):89-91
对于茅盾流亡日本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以往的阐释往往强调其阶级意识而遮蔽了其主题的多重性。事实上,这些作品内涵深邃:一方面,延续了“五四”启蒙传统,对封建文化、国民性、个性解放等命题做出了具有时代色彩的反思;一方面,以形而上的思索超越现实羁绊,对虚无主义的哲学问题予以探索。正确地评价这些作品,将有助于我们重新估定茅盾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商业化的背景下,"卖文"的生活方式给茅盾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茅盾那种游走于创作与杂著之间的选择、对小说创作日渐疏远的态度、"卖文"的急迫所导致的作品的"半肢瘫"现象、写作计划的缩水以及编辑约稿带来的利弊等,成为制约茅盾文学创作取得更高成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茅盾文论从自然主义一直发展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阶段,在各阶段的主流文论中都吸纳了不同养料已融入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茅盾通过对法国自然主义理论的吸收转化,完善和提高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尽管茅盾也受到俄国现实主义理想型、功利性的影响,但相比之下他还是更为看重文艺的客观性,着重于文艺的自身规律。茅盾文论是以法国自然主义为基石,同时也有俄国现实主义的渗透。  相似文献   

17.
张娟  孙爱琪 《学术探索》2012,(1):136-138
对于左翼叙事,研究者往往更多地关注其激进的革命主题与红色意义,但不可忽视的是,在上海二三十年代现代都市发展与市民文化背景下,茅盾、丁玲等左翼作家的某些文表现出一种写作意图与实际流露情感的断裂。这种断裂反映了他们的左翼革命价值观与内心真实的价值取向之间的错位。本文试图对他们在革命叙事下潜隐的市民情感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黄彩文 《河北学刊》2003,23(5):120-124
在“五四”戏剧革命的浪潮中 ,茅盾以高度热情投入到对英国伟大戏剧家萧伯纳的研究和介绍中 ,为中国现代戏剧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同时也影响了他以后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