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议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群芬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Z1):54-55
青少年的生命可以说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命的价值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我们的教育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文章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学校生命教育体系构建的设想,并呼吁,在我国中小学中开展切实可行的生命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诠释学校教育应推进“生命教育”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针对我国青少年存在高自杀率的现状(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在学校乃至全社会推进生命教育已势在必行.文章就生命教育的概念、意义、内涵作用和实施途径进行系统阐述,并提出全社会必须营造"生命教育"之氛围,学校教育应积极推行"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祝平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4):145-148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大学生自杀事件令人注目,其原因分析起来肯定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容易使人忽视,那就是生命教育的缺失。文章拟在探讨生命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内涵,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方面和实践等问题。探讨高校的生命教育,目的在于关注大学生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减少大学生生命危机事件的发生,并逐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5.
刘俊霞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2):1-4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目前已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基本正确,但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比较单一,今后的研究应多样化,以实现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郑晓江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
生命教育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至八九十年代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推广的一种教育种类。我国台湾地区于1997年引入生命教育,2001年被宣布为"生命教育年",在中小学和大学普遍地推广。中国大陆从2004年开始,辽宁、上海、黑龙江、湖南、云南、陕西、苏州、常州等省市都下发了有关生命教育的纲要或方案,许多省市的中小学里都在开展生命教育,也有许多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青少年学会如何积极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他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提高自我的整体生活品质和生命归属感,增进人与自然、与自己、与社会、与世界的和谐发展。2010年7月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 相似文献
7.
何仁富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7(9):91-91
浙江传媒学院从2005年开始积极开展和推进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经过3年多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目前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生命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9.
身心灵全人生命教育的探索——浙江传媒学院推动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至八九十年代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推广的一种教育种类。我国台湾地区于1997年引入生命教育,2001年被宣布为"生命教育年",在中小学和大学普遍地推广。中国大陆从2004年开始,辽宁、上海、黑龙江、湖南、云南、陕西、苏州、常州等省市都下发了有关生命教育的纲要或方案,许多省市的中小学里都在开展生命教育,也有许多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一般而言,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生活、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青少年学会如何积极应对人生过程及生死的挑战,学会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培育他们对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体的责任感,提高自我的整体生活品质和生命归属感,增进人与自然、与自己、与社会、与世界的和谐发展。2010年7月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标志着生命教育已上升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中国的生命教育事业已经从引入、消化、探索、实验的阶段,进入到稳步推进、全面实施和取得实质性成效的阶段了。为此,本刊特别邀请了几位在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生命教育课程的老师,分别介绍各自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情况与经验,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这项教育的伟大事业,期望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并真正让广大学生受益。 相似文献
10.
“乐学”的生命智慧与生命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丕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0(2)
当前,生命教育事业正如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展现出夺目的思想光芒和紧迫的现实意义,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传统哲学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对此颇感欣慰.宋代大儒朱熹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当代生命教育倘能不断补充先哲关于生命智慧的思想营养,才能像江河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补给一样,常流常新.因此,笔者谨通过探讨明代泰州学派三王关于乐学的生命智慧,力求为生命教育事业的理论深化增添一点新鲜的活水. 相似文献
11.
丁步洲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29(2):96-100
提高农村中小学人文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还存在着许多的影响农村中小学人文教育质量的因素,可以采取努力提升人文教育的地位、明确农村学校人文教育的目标、针对性开展各项人文教育活动、营造理想的人文教育的氛围、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进行渗透、开辟新的人文教育领域等策略,以提高农村中小学人文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郭铁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2):121-123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认识存在较明显的偏差,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提出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深化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是教育的个体追利性、教育的社会训化性、教育结果的现实绩效化;其超越策略是素质教育的开发性和引导性、素质教育自我价值性、素质教育的社会支持性。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素质教育与教育均衡、素质教育与学生负担、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意义重大。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就抚州市中小学当前环境教育的落实情况和实效性开展了调查。抚州市中小学的环境教育相对滞后,学校未把环境教育摆在应有的位置,中小学教师、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水平总体较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且城乡差异大,农村地区学生的环境教育几近空白,当前必须切实加强全市教师的环境意识、知识培训和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丁步洲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4):97-100
尽管人文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其评价方式和体系远不能适应人文教育目标和实践的需要,人文教育的实践急切地呼唤着科学的人文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在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实践中可以通过养成教育评价、常规教育评价、学科教学评价、活动课程评价、社会实践评价、环境教育评价等等方面多侧面地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校的人文教育状况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二者的结合点出发 ,将文学和教育学相结合 ,着重分析探讨现代文学中优良传统之所在 ,并且进一步思考怎样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将这些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7.
内陆山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观及心理健康教育观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卢秀琼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3)
运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陆山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教育观,结果发现:(1)他们已经具备现代健康观念,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现代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2)他们对心理健康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心理健康维护方法的认识接近心理学家的认识;(3)多数教师对自己心理健康状态评价良好;(4)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学生的孤僻、违纪和攻击行为与心理因素有关;(5)落后地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师的人格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福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4):121-123
采用卡特尔的 16种人格测验 ,对随机抽取的参加某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进行了测试。发现 :中小学教师与一般成人在人格特征方面存在多项差异 ;中小学教师的人格特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的人格特征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教育人性化与中小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增芳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3(2):54-55
教育人性化强调以人为本与社会需要的结合。联系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教育人性化的到位必须解决两大问题:学习“减负”;教育方式、态度。为解决这两大难题,必须注意:尊重青少年人格,既讲师道遵严,但又非师颜不可犯;还应注意满足学生心理及个性发展需求;让学生了解社会,并为进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切实降低学习难度。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小学体罚现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汉礼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4):121-126
从官方有关法律、规章之中可看出,我国对体罚学生的态度是古褒今贬,而外国的态度自古至今一直是褒贬不一的;目前,我国明文规定,禁止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但实际上这一现象还是相当严重;部分中小学教师赞成体罚,极少数学生也赞成体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