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周易》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其自然观的基础之上,“天地养万物”、“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的观念充斥了这部经典的一切方面。在八卦系统中,以象征天地的乾坤两卦为最重要,《系辞》所谓“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天地乃是自然万物之最本原的存在。《系辞》曰:“生生之谓易”,又云:“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晋韩康伯注:“天地者,易之门户;而易之为义,兼周万物,故曰行乎其中矣。”这种关于天地生成万物并支配一切的思想,构成了《周易》哲学的理论基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尽管也认为“唯天为大”,但似乎并没有象《周易》那样将天的原则与社会的伦理政治礼乐等等神秘地联系起来。是产生  相似文献   

2.
《内经》在吸收中国古代有关和谐思想的基础上,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阴阳和谐观。认为万物“和于阴阳”,阴阳和谐使事物得以稳定地发展。它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社会发展同样也需要阴阳和谐的观点。《内经》的阴阳和谐观对于其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对于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性     
西方人多强调斗争性,因而有“斗争是万物之父”的格言。东方人或中国人则注重和谐性,自古以来就认为“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总之,认为和谐是万物之母。中国人如此看重和谐性,那么和谐的含意是什么?它的存在前提和基础怎样?和谐的功能或作用如何?它的对应范畴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孔子社会稳定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新角度对孔子社会稳定思想进行了剖析,认为孔子社会稳定思想系统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以仁政德治为社会稳定机制的核心,如果人人皆行仁道,相互友爱,统治者恪行仁政德治,社会秩序就能安定了;二是以正名为谋求政府与家庭双向结构稳定的模式,即以“仁”的内容,“礼”的框架,“正名”的方式,三位一体地摆正各阶级、阶层人们的位置,以实现全社会的高度和谐与统一;三是以“庶、富、教”为实现社会稳定的基础前提,即人口、财富、教育是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三大要素和基础前提。孔子稳定思想精华颇值汲取,但其局限性诸如泥古守旧,封闭保守的因素则应摒弃  相似文献   

5.
阴阳五行学说本是先秦时代的一个哲学流派,是人们关于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朴素的哲学概括,进入战国时期,经过阴阳家和众多方士、儒生的着意加工之后,却带有了扑朔迷离的神学性格,成为神的意志的体现,是人和宇宙万物的行为指南。这些思想全盘为道教所吸收,并且构成了道教理论和神仙方术的哲学基础。阴阳和五行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阴阳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产生了,《周易》就是以阴阳观念为基础的。《周易》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构成,和关于对卦辞、爻辞的解释,其最后定型肯定在春秋时代,即在孔子整理《周易》之后。但其最原…  相似文献   

6.
<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99年9月7日至10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崇州市人民政府联合组织召开了“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学术讨论会”,出席这次讨论会的孔学研究专家60多人。与会者认为孔子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现将讨论的内容综述于下:一、与会者认为,孔子思想是对社会和国家进行管理的理论和学说。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理论,对于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对国家或社会的管理与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的“德治”思想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而民主法制是近代社会的政治文明。孔子的“德治”思想中…  相似文献   

8.
孔子思想的合理内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日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孔子的思想核心成了人们研究的重点。过去不少学人都认为“仁”或者“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庸”,而“仁”和“礼”只不过是实现“中庸”的手段罢了。孔子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要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个范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相似文献   

9.
儒家与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道德的根源问题,探讨了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发展过程:从孔子的“孝悌———为仁之本”经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到宋明道学家的“万物一体”之“仁”,是一个逐步明确的以“万物一体”为道德的本体论根源的思想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突破以血缘亲情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转向博爱精神的过程。但宋明道学一直到王阳明,都没有达到近代的人人平等享有基本权利的思想水平,关键在于儒家的“存天理,去人欲”的旧观念。作者主张把宋明道学的“万物一体”观与叶适、李贽、戴震的重功利、重情欲的思想结合起来,并参考西方近代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建立一种新型的“万物一体”的伦理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既主张在维护人的生存基本权利面前人人平等,又承认差等之爱存在一定的空间。作者最后希望人皆能扩大“一体同类感”的范围和广度,为整个人类世界走向“和而不同”的大同局面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孔子一生倡导健康人格并身体力行之,其所倡行的健康人格包括:一、做人的基础是“爱人”,不仅“亲亲”,而且要“泛爱众”,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二、为人应刚直不阿,不趋势逐利,人不能因“利”而丧失人格尊严,“利”的取得应符合“道”或“义”;三、人应有志,且不为人所屈,应坚韧不拔地实践其理想追求;四、人应关注社会,热心救世,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孔子的这些思想,对塑造当代中国人的健康人格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生态经济思想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先秦时期就已基本形成了生态经济思想。生态经济思想的主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先秦思想家曾以规律的形式明确地表述:“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形,夫是之谓天。”① 先秦的生态经济思想,是在我国早期的农业文明社会时期产生出来的。在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表现得最直接、最具体、最密切…  相似文献   

12.
刘华军 《船山学刊》2008,(4):111-113
自然的整体有机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之“道”乃天地之“遗”,是自然之本性,是连接人与世界万物之纽带。“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于是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乃“圣人之德”,无为而又为。以此可以看清老子的整个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3.
周睿 《山东社会科学》2012,(12):190-192
道教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视"道"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以"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变化之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事物的发展变化必须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认为事物阴阳相生相克、相互牵制、相互平衡。道教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核心是"无为"。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思想理念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道教哲学思想的辩证法、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和无为而治等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经世致用”是浙东学术的基本学术精神,而追求“和谐”则是浙东学术的基本价值观念。尤其是王守仁和黄宗羲,他们立足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为实现社会和谐,终身孜孜不倦地作探索:王阳明把自己的“致良知”学说最终归结为“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提出所谓“万物一体”、“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思想,其思想的出发点是试图通过道德教化的新途径,在多灾多难的明代社会推行和创新儒家的“和谐”理念。黄宗羲学说的根虽然是儒家文化,但他在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深刻反思尖锐批判中,既对儒家文化所宣扬的社会价值观作了全面的检讨,又着眼民生对儒家的社会学说作了重新的设计,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启蒙意义的、试图引导社会重新走向和谐的思想体系。他们的学术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和谐文化,从而也使以他们为代表的明清浙东学术在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与孔子同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烟烟生辉的杰出人物。老子早于孔子,是温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老子五千文》中用“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这一超感觉、超时空、最抽象、最概括的哲学范畴来指称永恒而绝对的宇宙本体和自然规律,并据此构建起理论体系。老子是一代先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哲学认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稍晚于老子。据史书记载,孔千年轻时代就崇拜老子,一生中曾多次访学、求教于老子。孔子曾极力宣传和提倡以“仁”为核心、以“礼”为途径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传统思…  相似文献   

16.
<正>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坏乐崩,历史正经历着奴隶制走向瓦解、封建制勃兴的社会大变革。承时代之召唤,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和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应运而生。如同他们在哲学观上各具特色一样,在法律观上老子孔子也有不同。具体说来,老子从“无为而治”思想出发,鄙弃仁义、忠孝、礼法;“不尚贤”,鼓吹愚民政策,形成了崇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及“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孔子以“仁”作为其法律观的基础和准则,主张德治、礼治、人治,倡导“贤人政治”,形成伦理法律化,法律伦理化,熔伦理和法律于一炉的伦理化法律思想。这些重要的差异在史学界日渐引起重视和讨论。但是对他们在若干重大原则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认同性,史学界探讨较少。而只知其异不知其同,无疑会影响到对孔老法律观的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开显宋明道学之源头活水,世人对其研究甚多,却鲜有就其性别思想进行研究者。本文通过对《太极图说》和《通书》两书的分析概括其性别思想为:阴阳交感,化生万物;阳健阴顺,阳尊阴卑;阴阳理而后和。显然,孔子以来的前儒家性别意识是周敦颐性别思想的重要思想资源,同时这些思想也对后世宋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孔学的主体思想与秩序和谐理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贵礼重仁”是孔子思想的主体。春秋时期礼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仍充当重要角色,也给普通士人提供了进身的阶梯,孔子贵礼是和当时的礼治思潮相适应的。尽管礼是社会和谐秩序建构的重要手段,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新的整合,因此儒家的秩序理想难以化为现实,但孔子的秩序和谐理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礼文化中的人与自然之和谐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礼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追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和谐有序。其中,人与自然之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和谐的基础。“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礼法自然”是人对自然的领悟与仿效,“立中制节”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20.
李湘云 《理论界》2008,(1):120-121
孔子的“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赋予君子之德以夫妇关系的法定性、至真至纯的情感性、责任和无我的道德性,阴阳交合的和谐性,使君子之道成为激情的道德而不是教化的道德。孔子以夫妇之爱代替人人之仁,将君子之道区别于普泛伦理,这是他对儒学的又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