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法因果关系认定之本质为归责,刑法因果关系之本质特征为规范性,其客观性表现为因果关系之认定及其结果在主体间达到普遍必然性和有效性。刑法因果关系之认定,不可能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可能也有必要构建一个合理的解释框架;该框架以规范为指向,依据犯罪构成将刑法因果关系划分为三种类型,阐述犯罪各个构成要素以及相关因素对因果关系认定产生的影响,并将其考量于三种类型的因果关系认定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刑法果关系论的主要任务不是确证结果由哪个行为引起的,而是探求作为归责的客观条件,决定哪些事实性原因具有刑法规制的意义,从而能够归责于造成该事实的行为。刑法中所谓的因果关系论,应当为客观归属论所替代。客观归属要依次判断行为的条件关系、是否制造了危险,这个危险是否在规范的保护目的中实现。它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危险增加论和规范的保护目的论。  相似文献   

3.
贾振香 《中州学刊》2002,(4):210-213
本文从哲学因果关系与刑法因果关系、刑法必然与偶然因果关系两大方面加以论述 ,认为刑法界影响最大的必然说和二分说分歧的焦点在于对哲学上的因果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等概念以及哲学因果关系与刑法因果关系等问题理解上的差异所致 ,分析认为二分说更具有其客观的基础和刑法上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对于馬列主义哲学中因果性学說应有的理解 馬列主义因果性的理論是研究客观世界变化和发展最普通的規律之一。馬列主义認为因果关系县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种联系形式。客观世界一切的現象不論是自然現象和社会現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反映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它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着的一种內在的規律性。  相似文献   

5.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是一个比较重要也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法学界对此意见分歧,认识不一。但概括起来,基本上有两种主张。 一种主张认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具有两种形式,即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人们把它称为“两分法”。持“两分法”的同志,又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诸如有同志认为:凡由本质的或根据的  相似文献   

6.
因果关系是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有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它们是否都可以作为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如果是,那么其各自的作用和地位又是怎样的?这不能不是必须明确回答和正确解决的重要问题。(一)与危害结果有必然因果关系的行为的刑事责任。危害行为之所以与危害结果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是由于危害行为是危害结果的根据,它决定了  相似文献   

7.
文学理论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坚持文学理论的科学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文学理论科学的客观性,不在于它必然提供一种客观的绝对真理,而在于它本身具有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研究者必须去探索这个对象中存在的内在客观规律,这就是文学理论具有客观科学性的基础.文学之为文学,总是有自身内在的客观性特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是文学理论可以成为一门科学的理由.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还在于不能把任何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理论观点固定化、神圣化,当作绝对真理.文学理论成为科学,关键在于其话语陈述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刑法解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解释是解释者采纳社会大致可接受的价值判断标准,并考虑社会需求而进行价值判断的结果,因而具有主观性。但刑法解释所依据的法律文本和法律事实是客观的,得出的结论也是解释者的主观判断客观化的产物,因而刑法解释又具有客观性。刑法解释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过程,是受刑法法律文本与法律事实制约的刑法解释者的主观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9.
强调事物、感性世界的客观性本质,强调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一句话,坚持客观性原则,是哲学史上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一切唯物主义所共有的精髓和实质。但是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无论是在这一原则的理解和把握上,还是在这一原则的实际贯彻和运用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些缺陷影响了他们对唯物主义的坚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导致了他们背离客观性原则而异化为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学典 《东岳论丛》2004,25(1):20-27
历史学中的"客观性"概念借自于自然科学,但实际上比自然科学中的相应概念要复杂得多。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与科学思维不同,在历史思维中有着一种无法排除的主观成分在起作用,这个因素限制了历史学家所能希望获得的客观性。人们的确不能要求历史学家们不带任何预设地进入他们的研究对象,而历史思维中"主观成分"的存在恰恰是历史学成其历史学的关键。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刚性概念,在历史学中它则只是一个弹性概念,仅具有量的属性。所谓的"客观性"与其说指向历史本身,不如说是更多地强调了对"主观性"的约束;它在这里也并不是对客体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承诺,而是对史家学术良知的一种衡量尺度。任何历史的叙述者、诠释者都希望他笔下的历史被尽可能多的人接受,而要做到这一步,他必须尽可能地克服他自己及其所属集团的偏见,克服得越多越彻底,他也就越"客观"。所以,"客观性"在史学实践的意义上只是一个程度问题。"主观"与"客观"在此也并不是两个互不关涉、界限分明的独立范畴,而只是一个比重问题、分量问题,———历史学中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相比,只在一种弱化的、次要的意义上才是可能的。也需指出,"客观性"问题并不均等地出现在一切历史问题上,它与"主观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一般只表现在那些与现实利?  相似文献   

11.
真理既不是客观规律本身,也不是纯粹主观性的认识,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就其表现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所谓客观的,是指它有不依赖于任何人、任何社会集团、任何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马克思主义把我们意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内容叫做真理的客观性,或者叫做客观真理。一种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是不是反映了客观真理,不取决于人们主观上的愿望和爱好,而决定于它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是客观真理,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  相似文献   

12.
刑法因果关系是犯罪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所重视,也是一个被中外刑法学家认为较难正确解决的刑法理论问题。最近由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刑法因果关系探究》(1991年4月版)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刑法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新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不失为一部佳作。 该书有二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资料丰富,内容翔实。它全面地评述了中外各种刑法因果关系的学说,如“必  相似文献   

13.
现代刑法关于因果关系的研究其实起源于关于正犯的刑事责任不同于帮助犯的解释理由。关于普鲁士法中的"发起人"与"帮助人"对于结果发生的不同原因力问题,刑法学界最初形成了(1)原因说(客观说)、(2)条件说(主观说)与(3)黑格尔学派的三足鼎立局面。为了弥补"条件说"的不足,相当因果关系说应运而生。但是,关于过失帮助、异常因素的介入、中性行为引发结果等问题,相当因果关系说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因此,在德国,客观归属论取代了相当因果关系说的通说地位。而在日本,因为有"实行行为论"的辅佐,所以通说仍坚持相当因果关系说。但是,伴随着"柔道整复师事件"、"大阪南港事件"等案例的出现,相当因果关系说也出现了危机。以此为契机,主张以客观归属论取代相当因果关系说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刑法学在重构关于因果关系的理论时也应借鉴客观归属论。  相似文献   

14.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刑法因果关系理论中的条件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对于案件处理都有其独特意义,但也有不足,所以客观归责理论得以产生。客观归责理论将实行行为概念形式化;试图弱化甚至消灭传统因果关系论的影响力,将因果关系降为纯粹自然的联系;放弃对行为和后果之间的相当性判断,因而也有不合理之处。如果对实行行为作实质评价;对因果关系不是仅仅从存在论的意义上,还从论理的意义上进行理解;对相当性是否存在作审慎判断,就基本上可以得出客观归责理论不需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正> 因果关系是物质世界中各种事物或现象间相互联系的一种表现。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现象都是由另外一个或一些现象引起的,并且它又会导致一个或一些新现象的出现。我们把引起新现象出现的现象称之为原因,把由此而产生的新现象称之为结果。因果体现了事物或现象间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社会整体功能的客观尺度,它构成一切尖践活动的内在机制和根本准则。生产力作为社会机体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和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一切社会现象的客观标准。社会进步的具体尺度是多样的,但在理论本质上又是一元的,其他任何标准都不能取代生产力标准所具有的最终的根本的意义。生产力标准所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客观准则,一切社会制度都必定由这一客观准则来选择。  相似文献   

17.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离开了实事求是,理论和实践就会相脱节,主观和客观就会相分离,我们所从事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实事求是是我们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 为什么我们党一直强调实事求是而违背实事求是的现象屡屡发生呢?有的同志认为,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不高,作风不纯,这固然是不错的。坚持实事求是,党员的主观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党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很低,文化科学知识贫乏,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思想意识不健康,没有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要做到实事求是是不可能的。但是,不少违背实事求是的行为的产生,并非主要由于党员主观方面的原因,而是主要由于缺乏一个坚持实事求是的良好环境。换言之,就是现存的客观环境中有着诸多不利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因素。因此,我们要使实事求是在全党全国蔚然成气,就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18.
必然因果关系理论在因果关系理论中并不占据优势地位,在我国的流行完全是基于哲学和政治学的发展.现代刑法理论不断修正因果关系的构造,必然因果关系也因此受到诸多批判和排斥.在我国刑法概念业已定型的基础上,保留必然因果关系的判断公式,改良判断中对于条件的取舍标准,是我国刑法理论和实务需要参考和尝试的.  相似文献   

19.
在宣扬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异化论的一些文章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提法:“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坚持这个提法的同志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个在哲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命题来加以引用,而是把它看成是一个“衡量一切社会行为的尺度,判明一切思想理论的标准”,是检验社会主义国家“在消灭剥削阶级的政治革命完成之后,它的制度是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最可靠的标准。”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一大家知道,在欧洲哲学史上,正式提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是康德。康德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二元论的哲学家。在伦理和道德问题上,他的理论也是唯心主义的。他认为,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不可能得到普遍的、“客观的”、必然的道德原则,这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只能从理性本身所谓“善良意志”引出来。“善良意志”是脱离任何具体的、实现的条  相似文献   

20.
因果关系可分为确定性的和统计的两大类,它不仅有质的方面,而且有量的方面。因果关系与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可能性和现实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这些范畴、规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它们之间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现因果关系的五种方法具有半经验丰理性的性质,它们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分析方法仍然是发现确定性因果关系的普遍的、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