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先发制人与预防性战争常常被混淆使用。事实上 ,后者通常被认为是违反国际法的 ,不符合正义战争的要求 ;而前者则被看作是合法的或可以被合法解释的。“9·11”后 ,布什政府对一项总的先发制人安全政策 战略不再加以掩饰 ,这无疑是对先发制人合法化之必备条件的一种挑战。更值得关注的是 ,从安全理念和政策实践均可看出 ,布什政府有意抹杀了先发制人与预防性战争的区别。作者着重分析了先发制人与预防性战争的区别和联系 ,并以布什政府国家安全战略为例 ,试图揭示布什政府混淆概念的动机与实质  相似文献   

2.
傅干 《理论界》2012,(5):203-205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改革被提上日程,成为各国关注与争论的一个焦点。中美两国既是联合国的主要缔造者,又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联合国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中美两国对联合国改革的参与经历了不同的过程,也拥有不同的立场和主张。本文尝试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中国在联合国改革中的参与,比较两国在联合国改革立场上的异同,并浅谈自己对联合国改革这一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法治战略的形成,不仅指明了国际法已经从其诞生之初的共存国际法经由合作国际法的逐渐发展愈来愈指向基于共进国际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宣示了新时代中国厉行依宪治国的法治使命及其对当代国际法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新涵义。因此,在实在国际法意义上,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不断载入有关国际法律规范文件和国际条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法治战略不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与人类法治文明进程的相向而行,也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谋大同所抱持的“胸怀天下”情怀和新的更大的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法治战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统筹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实现国际法体系现代化;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法治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法治创新实践;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实现中国从国际法规则的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4.
李昌新  颜光华 《兰州学刊》2006,75(4):115-117
冷战后,从维护霸权的目的出发,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表现为:以“先发制人”为手段,以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为当务之急、强化相对优势并在中长期内遏制挑战者。发动伊拉克战争、对伊拉克的战后重建以及推动所谓“中东改造”是美国实现其全球战略的现实选择,将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但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对联合国权威的一次挑战。但从联合国的性质、宗旨和原则以及联合国内部大国关系等方面来看,联合国仍将作为国际政治与集体安全协调中心,仍然具有生命力。随着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联合国只有加强平等协商才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潘忠岐 《社会科学》2005,18(4):40-48
国家安全战略具有主体性与时代性特征,并具体表现在安全利益与目标、安全威胁与挑战、安全手段与途径三大要素的确定上.冷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从老布什政府的领导地位战略,到克林顿政府的参与和扩展战略,再到小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都力图权衡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与民主价值观.实现利益与价值观的平衡是美国制定和推行国家安全战略的一条基本思路,也是我们解读它的合理视角.  相似文献   

7.
谢成宇 《江汉论坛》2004,1(10):84-87
从学派来说,《公羊传》的政治思想直接来源于儒家学派的主张,而《韩非子》则集先秦诸子之大成,偶、墨、道、法、刑名诸家均影响过《韩非子》.尽管来源不同,但两者的目的基本相同《公羊传》主张天下一统,《韩非子》倡言君主专制,在中央集权问题上的观点却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8.
美国史学家伯纳德·贝林在其著作《美国革命的思想起源》中将美国革命的动机即指导思想归因于内在,此观点有别于其他史学流派之说。本文详细地分析了此书的内容,重点关注贝林学说的内涵并横向比较了美国史学界类似观点,探讨了指导美国革命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9.
美国《海事安全国家战略》的解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孙斌 《理论界》2014,(3):169-172
"9.11事件"之后,美国将恐怖主义列为头号威胁并全面调整了它的国家战略。相对于陆上安全和空中安全而言,美国认为海上安全更加脆弱和难以保障。为了确保美国能够安全、有效利用海洋,防范恐怖主义对美国港口、重要海上交通运输线发动袭击,整合联邦、州以及相关私人机构的力量,加强国际合作,美国发表了《海事安全国家战略》。它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美国反恐战略及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改变了美国对安全环境和现实威胁的判断,扩大了新保守主义对美国政策的影响。随着反恐战争的深入,美国政府逐步形成了颇具激进性的反恐战略。在实施该战略的过程中,美国确立了以反恐划线的外交准则,扩大了反恐的打击范围,促成了反恐与其他战略目标的结合,美国“借反恐之名,图谋霸之实”的图谋日益凸现。伊拉克战争后的困境迫使美国对其反恐战略进行了微调,从一味的“单边主义”转为适当寻求美国主导下的多边合作。美国反恐战略的推进给中国的地缘安全、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都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美国经济安全战略及对中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要条件.借鉴世界最发达国家美国的经济安全战略制定和运行系统,可以为中国构建经济安全战略提供重要借鉴.首先探讨美国经济安全战略历史演变进程,其战略定位由国内防御型转为进攻型,其战略形式为分散嵌入型.其次分析美国经济安全战略内容,包括战略背景及战略定位、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研究现阶段美国经济安全的战略要点,分为战略资源、粮食安全、贸易保护、金融安全、产业安全、外汇投资安全和保护商业秘密.再次,探讨美国经济安全战略的运行过程,包括战略制定,战略执行和战略评估.最后提出对我国构建经济安全战略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能源的战略性特征,使得大国围绕能源产地的争夺成为当前国际地缘政治的重要内容。能源出产地是地缘政治的结点地区,通过考察全球石油分布、供应和需求版图可以看出,主要石油产地如中东、中亚、非洲地区,成为大国进行地缘政治争夺的主要目标。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进口国,通过影响和控制这些地区,不仅可以确保本国的石油供应,而且具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在未来地缘战略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3.
张曙光 《社会科学》2006,46(10):66-75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美国针对外来威胁的战略选择集中表现为遏制,从而构建、推进了国际关系的冷战状态。大国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与冷战状态的起源和延伸存在关联。冷战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状态生存的动因研究可从四项议题展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具有六个基本特征,美国遏制战略的多元内涵具有五种选择。依据国内外冷战国际关系研究的成果,可以认为,冷战有可能正在从国际关系的例外转成常态。  相似文献   

14.
许恩姬 《理论界》2014,(8):143-146
美国经历了9·11恐怖事件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走向相对衰退的道路。相形之下,中国急剧成为亚洲地区的经济、军事大国,通过在东亚地区推行地区主义,深化南中国海领有权等措施来扩大影响力。这种局势导致了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从中长期来看,这很可能构成中美关系的矛盾因素,而中美关系的变化导致东北亚安全不稳定。解决途径是美国自己对亚太再均衡政策尽快予以重新平衡。该方向应该是与中国进行合作或妥协,而对日本右翼群体划出分明的界限。这种措施同时为积极推行旨在和平解决核问题等韩半岛相关事宜,而不可或缺的,也是美国和亚洲能够共同繁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规避过度依赖某一地区的石油资源所带来的风险,中关两国相继实施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但由于油气资源自给能力和对外依赖度的相似性、地缘政治经济的相关性及主要进口油气资源的同源性,再加上对国际油气资源短缺大势的忧虑,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关两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展开竞争。如果中关两国能够避免对抗性、排他性的“零和”式博弈,走向“非零和”式竞争下的合作,则可以实现各自能源安全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6.
从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分析,粮食是一国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具有典型特征的公共产品.由于粮食安全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属性,因而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对粮食生产极易出现偏好差异,这也是造成粮食供给短缺的体制性根源.近几年,我国实施的粮食直补政策虽然在短期内有效解决了粮食供给短缺难题,但由于忽略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利益的非均衡性,因而效率和公平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从长期看,探索区际工农业级差收益转移机制,不仅有助于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也有利于形成区域间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模式,同时也可以长效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安全形势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政治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  相似文献   

18.
孙国强 《学术探索》2014,(12):28-32
中日关系和朝鲜半岛局势是当前东北亚地区的两大热点议题。中日关系方面,虽然今年以来中日释放出加强经济合作的信号,两国政治交往的频率和层次也出现回升,但是钓鱼岛争端和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这两个导致中日关系恶化的症结短期内难以化解,特别是在安全领域,两国缺乏互信,摩擦不断。朝鲜半岛局势仍继续陷入“紧张-缓和-紧张”的反复模式,在经历了短暂的缓和后再次趋于紧张。从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看,中美关系构成了这一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主轴。因此,梳理中美两国在东北亚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分歧,进而以此为基础思考中国的应对之策,对维护中国周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国际安全总的形势发展相对平缓。中关关系在稳定中有发展,美加大对华战略关注;中俄互信加深,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加强;中日关系出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中亚地区相对稳定,变数增多;台海形势趋于缓和,但是未来发展依然复杂严峻;国际恐怖活动猖獗,非传统安全面临多种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