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长达5000年的历史画卷中,秦皇、汉武等开明君主,以及管仲、商鞅等优秀官吏占据着主要篇幅。在文人墨客甚至史官的笔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对家国的兴衰产生着巨大影响。他们就是本文中要谈论的"贤者",他们在传统中是治国的关键环节,必不可少。这种思想我们称为"贤者治国"。本文首先介绍儒家传统的治国思想"贤者治国",然后分析其弊端,最后讨论了"贤者治国"这一思想对当代现实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自1949年建国以来,运动式治国模式对中国的影响可谓十分深远,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混乱。在运动式治国模式下,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对社会发挥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运动式治理的得与失,才能正确利用这一治国模式,使其发挥出好的一面,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3.
邵洪波 《经理人》2012,(2):90-91
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均以“霸道”与“王道”相杂治国。其实,治企思想与传统治国思想中的“霸道”、“王道”的理念有相融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刘瑶  姝琳 《经营管理者》2013,(26):126-126
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继承者创立和发展思想文化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中蕴涵的丰富管理学思想,值得后人去思考和借鉴特别是其中体现出的以德治国的思想,对当前社会管理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仅从管理学角度出发,旨在对中国儒家经典《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简单论述,探讨其体现出的现代管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真的“积弱”,却并不是真的“积贫”,它与历代封建王朝比,是一个经济、文化非常发达的朝代,这与宋代统治者商人意识影响下的治国方略有着关密切关系、它促使宋代文化达到中国封建时期的顶峰。  相似文献   

6.
家,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也是最特殊的小社会。“修身齐家治围平天下”,意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是古代士大夫提出的治国必先治家的处世之道。古往今来,治国与治家,官风与家风,总是彼此映衬、紧密相连的。家风淳,官风正;家风浊,官风污。虽不能一概而论,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位官员的官风不错,家风却很糟,他的官风必然要大打折扣,后院起火,养出纨绔子弟,乃至声色犬马之徒,而自已还能留下清官之名,恐怕也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从先秦流传下来的国家治理思想对当前仍有重要意义。关于儒、道、墨、法、杂家以及王阳明的治国理念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中流传下来的精华,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中都起着非同凡响的作用,并且深深影响了当时以及后世的国家治国理念。其中的民本思想、德治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等理念都是后世治国者所重点关注的内容。当今社会之所以能够和平安定,是与这些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分不开的,并且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吸取其精华,并探索出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必要探讨和谐社会的三个主要理论基础的起源。这三个基础我们认为:一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和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儒家和道家学说为基础的治国稳定思想:二是270年前,从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著作《道德情感论》、《国富论》直至今天福利经济学为基础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施的治国思想;三是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把不同时期的不同阶级和在此之上的不同理论基础进行辩证统一的分析,充分认识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以及存在的历史延续性。  相似文献   

9.
<正>官德是固政之本,为官者以德为先,官无德则无为、乱为。我国的官德有着完整的历史传承,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制度均有对为官者职业伦理、职业操守的阐述和规范者,因此也就出现了忠实践行古代官德的典范。这些典范的为官人格、为官思想、为官经历,对当代社会的官德建设具有很大的启示与借鉴作用。苏轼为官以积学深、见理明、议事切为当时和后世所称颂,其丰富的治国思想、坎坷的为官经历和显著的为官业绩系统地体现了苏轼的为官之德,堪称古代官德的典范,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粹,千百年来,一直放射绚丽的光芒。老子的“无为而治”在春秋战国——一动荡不安的社会,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他那“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比喻,被以后的政治家奉为圭臬。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的领导思想,既是其一生革命实践的科学总结.又是中西政治文化交融的结晶,更是其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的结果。他的领导思想和治国方略反映和概括了人民的要求与近现代的历史的趋向,是当时中国最先进最完整的领导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领导干部不仅要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贯彻落实其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还要向党员、群众和外界讲好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不懈地用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进一步统一思想行动、  相似文献   

13.
李新 《领导科学》2020,(6):126-127
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各级领导干部是其重要的骨干成员,该群体历史文化素养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的执政能力及领导水平。在我国浩瀚如烟的典籍史书之中,蕴含着许多有关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过程中,应将提倡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学习中外历史,尤其是学习中国近代史与中共党史放在重要位置,以此实现对各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素养的有效培育,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真正意义上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实现步骤。学习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要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以实际行动促进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5.
一个新时代的诞生总是以思想、理论的变革和发展为先导。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驶到了新的起点,科学发展观这一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突显法治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适应依法治国的新形势,要求我们不断提升法治能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党员干部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校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德治校必须首先优化教育思想观念,这是有效实施学校德政的思想认识基础。一、“法”、“德”并举治国是构建21世纪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法”、“德”治国,科教兴国,都将学校教育推到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法”、“德”并举治国的进程中,学校必须在依法治校的同时,重视以德治校,充分认识道德在治校中的重大意义.从而有效发挥道德在治校中的特殊  相似文献   

18.
【内容提要】本文对儒家文化所蕴含的领导伦理思想加以梳理,儒家的领导伦理思想,是一个以“治国安邦”为主题,以实施“仁政”为手段,以建设理性有序社会为目的的完整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主要是时代变迁和儒家民本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思想是“仁”,基本主张主要是“为国以礼”、“为政以德”和“正身”“举贤”;其世界意义主要是:有助于推进现代领导方式的变革,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有助于净化人类的灵魂,对于提升现代领导伦理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永璟 《秘书之友》2010,(11):31-32
《涛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将此一理念用于当代写作教学是再妥帖不过的了。当代写作教学,既是国民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教育、干部教育的题中之义,所以写作教学的行囊中不能只装着文学,还必须装入与时俱进的新信息,比如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无数关于实现社会和谐的美好、文化理念。“和”“和谐”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易经》中“太和”的观念就已出现,周幽王的太史伯阳父提出“和实尤物、同则不继”的著名论断。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处理社会矛盾的原则。在孔子之后:“和”又深化出“中庸”、“中和”等,都饮食和谐的思想,基于“和”的思想指导,古代中国产和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慎刑”、“宽刑”思想。这一历史经验也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