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2011~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研究了精准扶贫政策对农业信贷渠道和农业信贷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使贫困户获得农业正规信贷的概率提高了1.93%,正规信贷规模提高了20.43%。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作用逐渐增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第三年,贫困户农业正规信贷概率提高3.45%,农业正规信贷规模提高34.4%;非正规信贷概率下降4.08%,规模下降33.34%,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减弱。进一步地,本文发现政策效果在西部地区更为显著,反映出该项政策在推动金融扶贫区域间协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相较于贫困县,非贫困县的贫困户正规信贷获得的概率及规模提升效果更为显著,体现出中国贫困治理中先"区域整体"后"精准突破"的工作思路。本文还发现精准扶贫政策下的正规农业贷款资金并不存在明显的"精英俘获"效应,然而极度贫困家庭的正规信贷获得情况仍未发生显著变化。因此,精准扶贫政策对建立健全农村信贷市场成效显著,但极度贫困家庭获得正规金融的渠道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金融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然而从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功能看,还存在供给不足,功能单一,效率不高等问题,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贫血"的农村经济还在继续向城市"献血"。可见,农村金融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农村家庭资产的金融价值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分层抽样法,定点选取了重庆市9个区县的1046户农户为研究对象,对农户资产金融价值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排序Logit模型,就农户资产金融价值开发状况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资产金融价值开发有利于农户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高以及收入和消费的增长,但现实中农户资产金融价值开发不足,资产金融价值开发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4.
农业经济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持,亦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撑。本文从金融排斥的角度出发,测算了我国省域金融排斥指数,并阐述了金融排斥、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30个省份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排斥不仅会直接抑制农业经济发展,还会通过农业科技投入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即农业科技投入在金融排斥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中介效应,该中介效应约占总效应的58.89%;同时,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受到金融排斥单重门槛效应的影响,相较于低金融排斥水平而言,高金融排斥水平下该正向促进作用明显减弱;最后,本文依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金融衍生品规模和结构不断发展,逐渐向粮食等产业渗透,形成了粮食金融化的现象。宽松的货币环境、生物能源的发展、国际大粮商的控制成为粮食金融化的推动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粮食已经实现了从商品属性向商品和金融双重属性并重的转换,粮价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供求而是由货币和资本所决定。粮食安全本质上已经从"生产-销售"的供求问题转化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问题。据此,我国应该加快建立国际性的期货中心,提高国际市场定价权和谈判能力,完善农业补贴机制,发展粮食龙头企业,提高应对粮食金融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业不断朝着现代化地方向发展,对现代金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大部分农业规模经营者会通过金融信贷来满足其不断增加的资金需求。然而农业生产的弱质性也使得农户对于抗风险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保险的风险抵御能力恰巧能够满足这一点。本文将信贷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土地流转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1)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担任村干部等方面对农业保险的需要有显著影响;(2)土地流转对金融借款、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显著为正;(3)金融借款在土地流转和农业保险需求之间起到了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农业银行为例,通过对其"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实践的调查分析,对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模式创新问题进行探究,在揭示现实问题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研提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时间短,政策性金融法立法滞后、金融政策连贯性不足,政策性业务划转到商业金融机构管理,致使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萎缩,范围单一,严重阻碍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研究安徽省每年的农业贷款总余额、农民人均贷款余额、农业总产值以及农民收入等统计年鉴数据,结合VAR实证分析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数据平稳性检验、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协整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实证分析的必要步骤,得出结论:目前安徽省农业金融信贷资金并没有完全惠及农民个体,也就是说没有做到普惠;普惠金融政策的作用机制存在问题,实际以单个农民为主体的群体从中受益较小。农业金融信贷业务只有真正改善普惠金融政策作用机制才能有效服务于农户,农业金融支持政策工具才会对增加农民收入真正起到作用。笔者在分析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扩大普惠金融中心机构设点覆盖面积、适当放宽农业金融支持工具贷款资格条件、加强政策宣传以打破政策发力中的阻碍以及完善农业金融政策、灵活调整农业金融信贷规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单纯的"工具型"人才无法适应金融类企业的需要,金融企业越来越重视学生诚信、敬业、责任、合作意识等职业人文素养,究竟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课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什么状况,基于此目的我们对石家庄的几所高职院校的金融类专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对于我们研究如何在金融类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农民权益保护受到广泛关注的今天,农民应当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农民金融权是在对农民权益保护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项新的人权,获得农业保险的权利是农民金融权的重要内容。湖北省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缺失,农业生产的风险难以分散,严重制约了湖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的金融权益也难以实现。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完善湖北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如因地制宜制定湖北农业保险法规和规章,推行多样化的区域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形式,规范和强化湖北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等,用法律制度的形式保证农民金融权的实际享有。  相似文献   

12.
向征 《决策与信息》2008,(12):77-77
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在农业、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兑现"法律白条"工作不只是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单位面临的问题,也不仅是一项单纯的金融工作,而且还是基层法律建设工作的重要方面,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马韵  闫晗 《经营管理者》2009,(21):138-139
金融如何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成为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在笔者赴安徽省利辛县对诸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体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信用等级问题,对银行是否能对合作组织授信给予了实证研究,并针对合作组织融资难的情况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刊编辑部  付云 《经理人》2014,(3):28-29,18
互联网与农业,一个现代一个传统,一个像阳春白雪,一个像下里巴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正在产生令人惊叹的化学反应。困扰工商资本进入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在政策层面得到了解决,互联网农业的时代正在来临。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思想的应用,可以从金融、生产、营销、销售等环节彻底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率,改变产业结构,最终发展成为克服传统农业种种弊端的新型"互联网农业"。  相似文献   

15.
<正>让中国了解自己,让世界认识中国一、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西南财经大学于2010年成立,旨在用科学的抽样方法采集中国家庭金融数据,并开展学术政策研究。中心在甘犁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组成一支集数据调查、政策与学术研究相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从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传统支农金融体系难以适应农村金融需求新变化,且支农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村金融的普惠性有待拓展。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以及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为进一步探索我国金融体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提供了借鉴,即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特别是2006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将发展现代化农业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保障。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相继实施,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的发展使得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手中的余钱越来越多,成为了潜在的理财资源。为了让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三农",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需要进行一列的创新改革。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14,(25):15-15
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我国农业"两个飞跃"的战略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近日《中国财经报》在头版头条发表记者调查,总结了安徽省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成功经验。该项调查提出了三个问题,给出了三个答案,分别是: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西南财经大学于2010年成立,旨在用科学的抽样方法采集中国家庭金融数据,并开展学术政策研究。中心在甘犁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组成一支集数据调查、政策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团队。其中,数据调查团队可独立完成抽样、执行、质量控制和数据清理工作;技术团队已研发出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调查系统;研究团队聚焦于家庭金融、收入分配、房地产、小微企业与基层治理等领域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服务学术与政策研究,目前中心已将2011、2013、2015年三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和2015年中国法人小微企业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反映在"三农"领域,归根结底要求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以引导农户逐步走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农业分工、专业化发展,进而提升农户效用水平的过程予以理论证明,揭示了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实现机制,并利用全国17省68个县(市)的农户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农户加入组织的意愿和行为主要受到家庭劳动力分工、收入结构分布、土地经营情况、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和金融负债均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户收入和不同来源收入以及不同地区农户收入的影响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研究启示在于:体现互惠合作原则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一种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分工和农业专业化发展并进一步使农户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良性发展,但与此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土地流转的"非粮化"和内部成员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