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政治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不变的初心。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本逻辑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逻辑的辩证统一,科学阐释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时间节点,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汲取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经验,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画出最大同心圆;就是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在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保持历史主动离不开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支撑。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历史主动精神具体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遵循和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精神、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精神、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精神以及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革命精神。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通过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需求和坚持自我革命来将自身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生动诠释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自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力量。  相似文献   

3.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初心使命践行中孕育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凝练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基因密码。伟大建党精神涵养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念情怀,践行初心、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以及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红色情怀。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涵养的三大情怀,对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携手奋进新阶段、开启新征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红船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伟大开篇,立时代之潮头,发历史之先声.回首百年路,"红船精神"蕴涵深刻的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集中表达,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投身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生动实践的精神源泉.放眼新时代,"红船精神"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支撑,成为激励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奋进明灯,成为助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站在建党百年历史起点,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红船精神",将其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新征程中,首创开拓,肩负龙江全面振兴发展时代重任;知行合一、满怀龙江全面振兴发展奋斗豪情;赤诚奉献,凝聚龙江全面振兴发展奋进力量,以奋斗姿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建设中勇立新功.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回答我们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之一。他最先提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始终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新时期人的自身建设.邓小平同志抓住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这就是人的理想、信念,也即人的革命精神问题。如同所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样.邓小平同志尊重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全体作用,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认为人民群众是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总结历史经验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敢于发现经验、长于汲取经验的政党。注重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正反两方面经验,注重及时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注重总结经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内生动力和蓬勃朝气,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清醒、实干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围绕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展开,形成了时间接续、逻辑贯通、相互对照的理论闭环,是对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所遵循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这“三大逻辑”的证成。面向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运用好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必须坚定历史方向,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历史自觉性和历史主动性,应对伟大斗争。  相似文献   

7.
全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以此全面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这直接而鲜明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政治立场、政治目标、政治方针、政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自觉地解决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多种重大关系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政治使命,也体现了全面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人大制度理论萌芽于中国共产党早期,伴随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而发展演进.回顾党的人大制度理论建设的百年历程,其内在理路就是由以"人民当家作主"为理论之基,到以"民主和法治"为理论双维,再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理论和国家治理的根本遵循.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理念的历史展开和提升,体现了党的人大制度理论不断走向全面完善.党的人大制度理论作为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政治建设的思想武器,其发展演进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实践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精神被动到精神主动的伟大转变。在理论维度上,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主动特质、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关于精神主动的理论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主动的重要论述,为党引领人民掌握精神主动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构筑。在历史维度上,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掌握精神主动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进程,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接续探索,不断推进人民精神主动水平的提升。在现实维度上,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精神状态的彻底转变,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建设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凝聚起空前团结统一的中国力量。在未来维度上,中国人民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对于更高水平精神主动的接续探索,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入推进为前提,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基础,以坚持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为支撑,以坚持开放视野为保证。  相似文献   

10.
保持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就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要把保持党的纯洁性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当作整个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永恒的主题,抓紧抓好,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文化立国、以文化治党的现代政党,文化建设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实践的历史课题。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对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在思想意识层面,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党和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文化价值诉求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切实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落实到文化现实实践层面;在文化实践层面,必须妥善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将社会主义现代新文化形态作为文化实践的落脚点;在文化发展方向上,必须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心。这些规律性认识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命题,指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党的整个奋斗历程,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理论之源,赋予了党披荆斩棘之动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实践之源,强化了党勤政为民之责任;“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品质之源,锤炼了党愈挫愈勇之韧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价值之源,笃实了党矢志为民之决心。伟大建党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动力源泉,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之源。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党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浩大工程,搞好党的建设需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而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甚至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文化不仅对建党及党建初期党的建设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新时期党的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党的建设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注意克服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现实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创立之时,时人正在反思民国初政党政治的弊端。沽名钓誉、争权夺利成为当时政党的标识。在如此氛围中,陈独秀等早期共产党人具有了改造政党的自觉和努力,致力于将中国共产党打造成一支不同于旧式政党的新型政党。从理论指导来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自己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因此,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不为己谋利,不为己徇私。此价值立场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自己的最终衡量标准,敢于刀刃向内、向一切不利于实现人民利益言行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从现实需要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及面临的险峻考验和危险,促使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保持革命的热情,加强自身建设,锻造坚固组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坚实的组织基础。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来看,自我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自我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到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得到很好的传承,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自我革命得到进一步强调,并得到充分实践与发展。以自我革命解决党内矛盾,成为中国共产党经常性的做法;以自我革命破除错误思想、路线、方针的影响,确立正确路线和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自我革命史,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的自我革命实践中,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原则得以清晰起来:从性质上看,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内的思想斗争;从内容上看,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指出政治上、组织上、工作上的错误和缺点;从目的上看,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为了解决党内思想矛盾和分歧,达到团结统一;从保障上看,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开展离不开党内民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先进政党,每当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无不高度重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它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一个个伟大胜利,现在正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神圣使命。透彻理解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先进性,深入了解党开展先进性教育的一贯性,对于永葆党的青春活力,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是在党成为执政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党围绕着向执政党的转变,从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保持廉洁奉公本色,克服官僚主义等入手,全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取得了治国理政的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社会不断变革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大势,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善于把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而且要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任务艰巨而繁重,面临的考验复杂而严峻。只要真正居安思危,永不懈怠,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一定会承续无数先辈所开创的伟大基业,更加奋发有为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作为一种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基于中国近百年以来的特定国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定现代化目标创造出的重要政治制度.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这一制度的形成与成熟完善,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彰显的规律性,政党制度结构与功能的科学性,政党制度运行的合理性和政党制度国家治理绩效的有效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越性的主要来源.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背景下,这四重来源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实现整合,以共同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越性,增强其优越性的解释力与说服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具有说服力和传播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优越性话语体系,从而在学理上阐明它对世界政党制度与政党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历史是有规律的历史,其前进发展遵循着特定的历史逻辑。在历史潮流中把握历史脉络,追寻历史规律,提升历史自觉,推动历史前进,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把握规律、按规律实践的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以来就重视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和遵循,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走历史必由之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坚持和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三大规律”的基本论断,也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和历史实践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更进一步提升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历史发展、创造历史奇迹的自觉和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