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村经济》(英文名《中国农民的生活》)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作者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该书1939年在英国出版,其微型社区研究开启了文化人类学的新篇章,被列入"国际社会学丛书".  相似文献   

2.
《江村经济》所蕴含的“从实求知”方法论准则和“志在富民”的学术宗旨激励一代又一代学人研究探索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独特路径。该书在研究方法创新和学术理论上的贡献已得到了大量研究阐释,但书中所揭示的“有组织的社会变革”实践原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研究梳理再现书中所述析的100年前知识青年在江村开展农村合作事业引领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生动故事,认为在社会变革的实践论层面,书中所揭示的农户家庭再生产,乡村经济、社会与文化诸系统之间的基本关系原理,为今天新的时空条件下开展合作社本土化实践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启示:要找准新时代农民合作的需求、潜在基础及可行的合作路径;增强农民参与合作的主体性;合作社发展须同推动乡村社会文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结合起来;需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对合作社组织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应大力培育具备现代合作意识、善于运营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自1939年问世以来,饱受学界的高度赞誉,最早也是最高的赞誉,来自他的老师马林诺斯基.学界不乏众多马林诺斯基对<江村经济>高度评价的追随者,却忽略马林诺斯基对该书赞誉的政治背景、人类学背景和情感因素.文章绕到马林诺斯基对<江村经济>评价的话语背后,延展并归纳出五点马林诺斯基热评该书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依藉《江村经济》构想经济学的中国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转型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境,作者认为有必要在西方经典经济学之外探讨一套独特的分析方法,或者进一步说,构建经济学的中国学派;进而分析"中国学派"的三个基本因素,即经济学家群体、差别性的经济学思想和丰富的学术资源;最后提出,通过学习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一书中所体现的注重分析方法、强调社会结构以及担负社会责任等,将为构建经济学的中国学派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学本土化的进程中,<江村经济>实现了研究视野、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上的三重飞跃.无论是在认识论、价值论上,还是在方法论上,<江村经济>的意义都是多重的,学术界要发掘其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应当确立本土化的研究视野.但是,作为中国人类学不成熟时代的产物,<江村经济>在时间、空间和文化层次的分析上以及提出的改造乡村社会的主张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的非对称性解释到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学科的建立,而从布劳尔对科学知识的对称性解释到拉图尔的新对称性解释,则标志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的重要转向。  相似文献   

7.
从《资本论》的人道观看,低碳经济是人类应然且必然的选择,但是经济活动的碳放量并非越低越好,更不是无碳最好,而且低碳经济未必就是人道的经济。从《资本论》的自由观看,经济活动碳放量的高低变化反映了人类自由不断实现的过程,发展现代社会的低碳经济,科技发展是关键,量力而行是基本原则。从《资本论》的正义论看,资本主义制度下高碳经济的高速发展从根本上讲不是源于其制度的正义性而是源于其制度的不正义性。《资本论》对高碳经济的正义审视仍未过时,对建设我国低碳经济的制度保障也不乏现实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8.
<狼图腾>英译本在国外大受欢迎,但人们对其翻译方法却褒贬不一.本文借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用描述性的方法分析译介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试图跳出单一的语言学译学范式,从更广的视角分析这个译本,从而对译本作出公正的评价.经分析,其译本是一个中国文学打入国外市场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9.
《说文》贝部字共59个,重文3个,这些字与我国古代的经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文解字》贝部字根据其意义可分为部首字、相关物品名称、人物特征描述、经济活动名称四类.经济活动名称又可再细分为贸易施求、贺赠赐予、赋税责罚几类.部首字勾勒出上古货币演变史,相关物品的名称反映了古人的经济观念,人物特征描述显示出经济生活的延伸,而经济活动名称则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经济面貌.  相似文献   

10.
巴恩斯由知识属于被群体接受的信念出发建构了自己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这种理论预设来源于对库恩科学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命题的解读。其理论预设与传统的知识社会学及科学社会学的理论预设都不同。传统的理论预设是科学知识是客观的具有真理性的,而他的理论预设是科学知识并非是客观的,科学知识的内容是由社会决定的。其理论预设背后的哲学基础是相对主义知识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11.
科学知识图谱视角下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学科介入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对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框架的梳理可以使其主体领域、发展趋势、研究热点逐一显现出来,为绿色基础设施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绘制软件CiteSpace,对目前绿色基础设施领域取得成果进行系统研究,发现目前绿色基础设施研究发展呈扩散型,研究成果数量以美国为首,主体涵盖景观、城市、生态、规划、管理5个主要侧重角度,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雨洪管理等. 最终通过整合图谱信息发现,目前GI研究存在两大缺陷:审美及文化的缺失、实施及管理的缺乏.  相似文献   

12.
知识产业化是知识经济的必然产物。知识产业化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层次 ,是知识经济的最佳模式 ,知识产业化与知识经济的实现是一体化过程。“新增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知识产业化的新视点。正因为有这样的理论基础 ,知识产业化对中国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口转变与社会保障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人口转变,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比单纯的人口数量的增加更能考验中国,它不仅是人口学问题,还涉及到社会、经济等诸方面,尤其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不仅是政策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我们需要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思考人口转变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特别是养老保障问题,以达成国家应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共识,促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健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科学不发达,引进西方科学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对西方科学,需将其知识合理地运用到中国本土社会中,将其文化有机地整合到中国本土文化中,从而使西方科学转变成一种积极自觉地促进中国科学发展的力量。这一过程就是科学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社会认识论视域中的信息与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识论与信息科学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或者说社会认识论就是信息科学的实践应用领域.文章从社会认识论的视域对信息和知识进行考察,详细阐明了社会认识论中信息交流、制度组织以及知识增长等问题,探讨了信息科学研究的社会认识论研究方法,最后揭示出社会认识论之于信息科学的三方面价值.文章指出社会认识论目的在于重新构建信息时代迫切需要的信息科学.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使国门洞开后,科学教育应运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科学精神的失落始终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症结。封建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强大的儒学正宗文化,科技发展的落后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科学教育发展的政治、经济、教育传统、文化传统、科技发展等社会制约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爱林 《南都学坛》2002,22(3):36-42
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主要有二分法、三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与八分法等几种。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可划分成企业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1 978— 1 984年 )、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化 ( 1 984— 1 992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1 992— 2 0 0 1年 )三个阶段。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 ,研究这些规律和特征 ,从中使人们更进一步认识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但赋予了中国先进文化以新的科学内涵,而且提出了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他强调在当今世界文化思想相互激荡的复杂情况下,要建设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意味着必须重塑当代民族精神,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正确对待中外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要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抓住建设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把"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提供源源不断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