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远山淡影》是石黑一雄的处女作,这部小说的创作受到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黑泽明等人作品的影响。小津的电影大多以家庭伦理为题材,旨在揭示跨越语言、文化和种族界限的普遍的人性,这也正是石黑所渴望达成的小说创作理想。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运用了分形叙事策略,《远山淡影》中人物关系网的编织也是通过分形叙事策略来实现的。此外,石黑在小说中的悬疑设置手法也明显受到《罗生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侨易是石黑一雄文学创作的文化隐喻。在石黑一雄的侨易书写中,通过描绘英国孤儿侨居上海的身世之谜、克隆人寄宿人间的伦理之殇、不列颠和撒克逊民族间侨动的战争之灾等跨文化冲突,揭示出地理位移是造成文化变动之因,和而不同、互为彼此的间性文化交易则是消弭侨易困境的恒常之道。石黑一雄在全球故事讲述中创生的三重侨易价值维度,即和合共生身份观、义利统一伦理观、互助一体民族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理念相契合。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生动例证,石黑一雄从他者共鸣的文化立场呼应、印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符合当代人类共同的理想设计与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3.
石黑一雄的处女作《群山淡景》是一部构思精巧和充满现实关怀的小说。书中的3条线索表面看似互不相干,在主题层次上却紧密相连。由其多线并行的文本特征入手,揭示出小说巧妙的艺术构思。同时,作者"不带偏见"的跨文化思考为"国际化"写作赋予了新的内涵。作为一名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表现出了超越自身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的超然立场。他通过一个深受负罪感困扰的女人提出了东西方文化共同面临的道德困境。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阐述的"我与你"的思维方式或可成为人类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科幻小说《别让我走》讲述了一群克隆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克隆人,凯茜等人具有强烈的身份焦虑,一直在试图发现“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渴望寻找自己“可能的原型”,以图建构起自己的真正身份.石黑一雄试图揭示出克隆人的身份的暧昧与焦虑以及由此带来的认同危机问题.从凯茜等克隆人内在的身份焦虑之缘由和身份建构过程入手,研究克隆人的心路历程、成长困惑及其命运归宿,试图揭示这部小说本身所蕴藏的哲理上的普遍意义和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石黑一雄在其多部小说中都涉及到了高科技元素,如能代表人类科技发展到顶端的核技术和克隆技术.人类利用高科技为自己服务,社会生活变得更高效、更快捷,但这些高科技背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石黑一雄所要揭示的,并且指出这些高科技也会带给人类无法弥补的创伤.本文剖析了石黑一雄作品中的高科技元素,从他所受到的影响出发,分析其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6.
回忆是石黑一雄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小说人物淡淡的忧伤回忆,石黑一雄从对移民他者身份的失落与追寻,到反思殖民历史和帝国他者,再到创伤记忆中对人类他者的书写,完成了一个移民作家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世界多元文化主题的完美阐释。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伦理危机的出现给后现代人类生活带来了各种伦理问题。在主张多元化与包容性的后现代社会里,人们心中没有坚定的道德标杆,于是伦理身份渐渐迷失,人们会陷入复杂的伦理困境中。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石黑一雄在《远山淡影》中,以移民者的视角探讨了人类在后现代社会中面临的伦理身份焦虑,以及叙述者通过自我建构、自我解构走出伦理困境的心路历程,旨在说明后现代社会中,人需要经历一系列道德挑战与挣扎才能获得真正的理性和自由。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入手,重点分析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上海孤儿>.文章从人物的身份设定、隐喻的运用及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解构三个方面,展示了石黑一雄开阔的历史胸怀和独特的艺术技巧,反映了殖民时代的孤独与痛苦及欧洲中心主义逐渐瓦解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位移民作家,石黑一雄因自身的经历和空间体验,对世界性问题尤其关注。他把科技革命等重大事件的探讨巧妙地隐匿于他的小说中,使小说的叙事具有独特的时代性,《莫失莫忘》就是典型之一。这不仅是一部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科幻小说,还是一部讲述成长经历的小说。抛开典型的科幻情节,这部小说没有过多地关注科学的进步,而是聚焦于克隆人成长中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与内心世界,并展示出一幅幅成长的时空图。因此,从时空角度解读《莫失莫忘》,更容易审视其中人物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10.
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与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潜行者》在运用神话方法以及在建构双重叙事上有互文性关联.将小说与电影进行联动叙事解读,能揭露出石黑一雄小说中隐藏的、与表面情节发展轨道所奠定的基本叙事基调相悖的另一层隐性表意轨道及主旨.在小说的表面情节发展轨道上,叙述者以一种宏大叙事式的、对聚焦人物不施评判的客观立场和叙述目光进行叙事;而在小说的隐性表意轨道上,叙述目光又在跟文本外部的电影的互文及共鸣中,透露出一种与读者所认识的故事表面意义相对立的深层反讽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良好运行离不开道德教育和道德约束,建设充满道德意蕴的税收制度是当今时代的诉求。税收公平、税收正义、税收责任、税收自律、税收诚信是税收道德的应有之义。在税收制度改革的实践中,必须考虑税收道德。税收道德权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键在于,寻求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公众所承担的税收负担水平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事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其主体要求是增强党政机关和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建的局面;其制度要求是发挥社会主义法纪的约束作用,强化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他律功能,增强社会道德的影响力;其社会要求在于通过良好的家风、民风传承,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良好的纪律自觉、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探讨了价值自觉中的道德协调机制,思想建设中的利益协调和政治协调机制,社会传承中的家庭协调机制,个人品质养成中的自律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义利观中出现的注重适应、热衷功利、讲究实惠等功利主义倾向,提出义是人生规范,利是人生基础,义利问题不仅与社会的政治理想、经济目标和道德准则相联系,而且与社会的根本价值导向联在一起,当前加强大学生义利观教育,引导其树立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具有非常现实的社会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确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理解人民群众道义诉求的根本出发点。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的价值诉求中,就既包含功利诉求,也包含道义诉求。其中,功利诉求表现为实现小康,道义诉求表现为实现公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正义论,是提出人民群众道义诉求的理论依据。实践性、制度性、科学性和关注普通劳动者和缺少劳动能力者的命运是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特点。搞好五大建设,是实现人民群众道义诉求的实践途径。这不仅应该是一个实现小康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实现公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对王安石义利观的评价,有"道义论"否定性的评价和"功利论"肯定性的评价。古代"道义论"的评价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封建专制主义"政统"论;一是理学家"道统"论。朱熹从"道统"论中"道问学"角度来否定,陆九渊则从"道统"论的"尊德性"的角度来否定。"功利论"肯定性的评价有三种:古代功利论、近代资产阶级功利论、马克思主义功利论。如果说道义论是从传统"义"的角度来否定王安石的义利观,那么,功利论则是从"利"的角度来肯定。  相似文献   

16.
关于公正的研究,旨在呼应当代社会对公正的诉求并求得对现实道德问题的理性解决。传统伦理的失灵,归根到底是因为它不是以公正为本位的伦理。当代伦理的使命在于,构建公正伦理,确立公正原则,使公正这一伦理学家们的理论问题走向对人类生存实践的普遍指导。实践公正原则的关键,在于让公正原则成为社会公正建设的指导原则;实践公正原则的根本,在于塑造个体的公正精神,让公正原则内化为人的德性。  相似文献   

17.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涵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18.
体制正义&#183;法律正义&#183;道德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正义借以实现的途径 ,从体制正义、法律正义和道德正义三个方面对社会正义作了初步的探讨。体制正义作为正义之基 ,包括结构性正义和功能性正义两个方面。法律正义作为正义之绳 ,包括法律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道德正义作为正义之魂 ,包括道德的正义性和正义的道德性两个方面。本文分别考察了它们的内涵和原则 ,并指出这三大正义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涵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