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美学课是在建国初期举国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情境中发生的,美学课的教学组织发端于借鉴苏联美学课设置,美学课的知识建构开始于译介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理论。新中国美学课的"苏联经验"包括:借鉴苏联美学课设置,译介苏联美学教学资料,聘请苏联专家讲学,派遣美学家赴苏交流。  相似文献   

2.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针。苏联教育的影响在我国是十分深远的。苏联教育经验在黑龙江省的传播主要表现为:按照苏联的教育模式建立新型学校,翻译苏联教材,聘请苏联专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派遣留学生到苏联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黑龙江省教育发展的轨迹,更有利于我们汲取有益的历史经验,以促进黑龙江省今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志华 《山西老年》2014,(12):23-23
20世纪50年代,大批苏联专家来华,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后来,两国交恶,专家撤走。在中苏争吵的年代,在华苏联专家的工作和生活问题成为相互指责的经常性话题。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苏联农业技术通过官方聘请苏联专家、派遣留学生、进出口贸易,以及两国侨民移居、兴办企业、边民往来等途经向中国转移,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经验和农业机械、良种等的技术要素。这些技术比较适合中国农业自然条件和生产需要,应用推广改造传统农业增产增收,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消费结构改善,促进机械化、集约化、商品化进而推进了区域农业近代化。同时,在一些方面为新中国初期引进与推广应用苏联农业技术奠定了初步基础,引进农牧品种改良地方品种,形成杂种群在新中国先后育成一批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有较大的变通.资源委员会是国民政府学习苏联制定各种计划和主办国营事业的主要机构,也是国民政府公营事业的主要策划者和主办者;盛世才、蒋经国或在苏联顾问直接指导和帮助下,或下意识地从知识储存中调取苏联经验,试以苏联经济体制来建设"新新疆"或"新赣南".这些试验不能像俄国苏维埃政权和新中国建立初期那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暴力强制,也不存在某些新生革命性政权有着的那种信仰的纯洁和初始的激情,故注定只能停留在某些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时期(战时),始终没有也不可能全面铺开或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建设思想和建国后社会建设内容、发展阶段和经验进行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建设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思想和苏联的社会建设实践。因划分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学者们对社会建设的内容和经验展开了多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7.
熊光炯  熊光林 《老友》2021,(4):8-10
熊大阅是从远近闻名的"教授村"——南昌县冈上镇月池村走出来的共和国第一代工程技术人员。数十年来,他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多项造船工业与国防机械工业的重大建设项目,为共和国重工业的发展保驾护航。1989年,熊大阅被授予第一批全国工程"勘察大师"称号,成为工程勘察设计领域一位举足轻重的专家,这是党和国家对他作出贡献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最近,前外交部官员李景贤回忆了当年中苏关系正常化背后几则鲜为人知的故事。中苏"老死不相往来"新中国一成立,出于对国际形势和国内需要的考量,就开始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对外政策。苏联也因内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的政策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借鉴和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聘请教育专家是向苏联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从1949到1960年间,随着国民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聘请苏联教育专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苏联专家活跃在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对当时新型教育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专家治国运动"在苏联的兴起主要缘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在当时能够胜任这一任务的只能是来自旧政权的资产阶级技术专家,"新经济政策"为提高知识分子的物质待遇和政治地位提供了可能。帕尔钦斯基和恩格迈尔是这场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为了能让工程师在国家恢复和建设中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最终在苏联实现专家治国的目标殚精竭虑。"专家治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局对技术专家的不信任,一系列冤假错案不仅导致国家建设人才匮乏,也使苏联工业化走了不少弯路。如何客观认识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和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苏联"专家治国运动"的兴衰为我们提供了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11.
在华苏联专家曾是中苏经济关系的纽带.然而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恶化和中国国内政策的左转,苏联专家在中国"大跃进"的特殊年代里已无用武之地.与此同时,中国已培养出一大批可以代替苏联专家的人才.中共已做好了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苏联专家的撤走和中国自力更生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自此改变了依靠苏援发展中国经济的方针.  相似文献   

12.
论美国对华经济遏制战略的制订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研究和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5)美国对华经济遏制战略的制订和实施。新中国建立之初,美国出于防止中国加入苏联阵营的目的,曾对华采取了较灵活的贸易政策,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华则采取了全面经济遏制和封锁的政策。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和国内的一些不同意见,继续带头对华采取孤立和封锁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吴宏亮  王峰 《南都学坛》2010,30(5):38-42
东北问题是中苏(俄)关系史上一个具有历史争议的遗留问题,中苏外交战略对此存在严重分歧:对中国而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东北问题不仅关系中共领导人能否彻底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民族屈辱的革命目标,而且对中国共产党和新政府的政治形象影响至深;对苏联而言,东北问题事关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实际经济利益和长远的军事战略利益。面对分歧,双方在是否"废除旧约,重订新约"以及如何"废除旧约,重订新约"等问题上展开激烈博弈。最终,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努力和坚持抗争下,中苏双方本着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原则较圆满地解决了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纠葛,从而开启了中苏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苏联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援助。军事上,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成功控制东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方基础;经济上,苏联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暨建国初期给予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使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政治上,苏联在建国问题上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外交上,苏联派米高扬访华,密切了中苏两党关系,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苏联的支持和援助有其利益驱动,但所发挥的作用不容抹熬。  相似文献   

15.
作为本土作家的杰出代表,董立勃的小说创作极具鲜明的新疆兵团色彩,其创作底色被深深地打上了新疆兵团这一特殊地域的烙印。"下野地"的独特存在,既是董立勃小说世界的核心关键词,也是新中国初期压缩版新疆社会的组织再现。"下野地"这一艺术空间极富诗性维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地理的某种自然呈现,它的意义是多重的,具有丰富的阐释可能性。可以说,"下野地"属于董立勃,它的艺术内涵独具风格。  相似文献   

16.
韩晓青 《国际论坛》2011,(2):45-50,80
20世纪60年代初期,巴基斯坦一改50年代对新中国不冷不热的态度,开始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善和新中国的外交关系。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其一,巴基斯坦和主要陆地邻国——印度、阿富汗的关系长期不和,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尤其紧张;其二,巴基斯坦在和邻国的纷争中得不到当时世界两个超级大国——美国、苏联任何一方的有力支持,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表现得尤其明显;其三,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中印关系十分紧张,这就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其认为可以利用的矛盾并借以改善中巴关系的难得契机。  相似文献   

17.
1950年8月27日,斯大林通过苏联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转给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哥特瓦尔德一份电报,对苏联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做了解释.文章不认同俄国学者根据这份电报得出的关于苏联是"有意为美国人创造武装干涉朝鲜的条件"、甚至相信"共产主义的中国有能力也愿意帮助北朝鲜军队应付美国的干涉"等结论,认为这份电报只不过是斯大林为苏联利己主义决策进行的所谓"合法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美国的对华政策存在着通过谈判在外交上承认新中国的可能性。在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下,美国为了加强其在全球遏制苏联的力量,在中苏之间实施"楔子战略",决定改变对华政策,即由二战后的"介入政策"转为"脱身政策",脱身国民党政权,撒手台湾,承认新中国。利用间接的政治经济手段来削弱中国革命的影响,从而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实施这一政策的依据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比南斯拉夫更少受惠于苏联,鉴于苏南的分裂,中国也可能出现南斯拉夫的情况;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台湾的陷落,对美国的利益影响并不大;只要争取中国在亚洲本行一种独立于苏联的政策,美国就可以通过实行太平洋海岛防御战略来保护其亚洲利益,在欧洲全力以赴对付苏联。不幸的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美国的上述观念,认为苏联已开始在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在目前情况下,中苏的分裂已失去现实基础,由此,台湾也就不能被中共控制,美国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往往由于偶然的事件,影响了历史在某一时期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在华各部门的大部分专家,国内需迅速组建自己的专家队伍完成文化建设及现代化改造的任务.在中央美院,拟继续聘请苏联专家教学的计划,只得改为由国内专家主持油画研究班(简称"油研班")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他是留苏美术家33人中没有作品参展的3人之一初春北京,大雁迁徙。伴着连日不散的雾霾天气,怀着一颗急切而忐忑的心情,笔者前往中国美术馆参观"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一一留学到苏联"美术作品展,这是为纪念新中国公派青年美术家留学苏联60周年,中国美术馆组织策划的重要学术项目之一,旨在通过上世纪50、60年代30余位美术家留学苏联期间的作业与作品及大量图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