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社会调查的翔实数据 ,客观地反映了目前我国公民的慈善意识的现状及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及参与状况。慈善事业在中国社会正逐渐被公众认可和接受 ,但总体上还十分落后 ,其发展中还存在诸如地方慈善组织的影响力有限 ,慈善资源调动能力差 ,全社会尚未形成自觉和浓厚的慈善意识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琼州学院学报》2015,(3):108-113
慈善文化建设是慈善事业繁荣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着丰富的慈善文化思想资源,但这也避免不了我国慈善文化建设出现的一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分析和总结国内学者关于慈善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研究,对于我国慈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民慈善意识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是道德基于感性基础上的理性升华。青少年处于慈善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时期,慈善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养成,为全民慈善意识培育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价值理念。但当前青少年慈善意识的现状和学校对青少年慈善意识教育的现状都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地,学校应将慈善意识培养引入学校道德教育的课堂,并同时加强校园慈善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慈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慈善意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勤禹 《天府新论》2006,(2):101-106
慈善意识是一种“捐款捐物给需要的人”的自觉的心理反映,而这种反映是出自“对人类的普遍的爱”。作为大众意识的一个层面,慈善意识是与经典文化密不可分的,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经典文化的支撑。然而,在当代中国由于受到历史及现实多种因素制约,公众慈善意识普遍缺乏。在我们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的严峻挑战,而慈善意识是慈善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因而要实现慈善事业的成功转型其前提就是要实现慈善意识的转变。现代慈善意识强调责任、平等互助、自主自愿和不求功利以及正确感恩意识。尽快实现这种转型以促进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构建慈善文化对当今慈善事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常烨 《南方论刊》2007,(6):97-98
本文以我国慈善文化分析为出发点,得出慈善文化缺失是导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之一,分析造成慈善文化缺失的历史及现实因素,提出当前应采取的对策,以及对慈善文化长远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慈善组织培育与发展的政策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析了慈善事业与慈善组织的关系,指出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政府应当培育和发展慈善组织。从现实需要看,当前中国不仅仅需要培育狭义的慈善组织,也需要培育广义的慈善组织,特别是立足于社区层面的基层慈善组织。而全国性、全省性等高层级的慈善组织应当更多向基层慈善组织的支持性组织过渡。在培育模式的选择上,从培育的动力、培育的能力与可行性角度分析,民政主导模式、基层政府主导模式、业务主管部门主导模式和专门机构主导模式各有优缺点,基于国内四种慈善组织培育模式的局限和国际发展的趋势,中国未来也应当选择统一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周美艳 《理论界》2011,(4):70-71
我国在发展慈善事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法律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意在呼吁慈善立法的尽快出台,通过制定慈善法,全面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在法律的监督下,使慈善机构程序透明化,提高慈善机构在民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并明确慈善机构在社会上的法律地位,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环境的改变,调整政府与慈善机构的关系,改善目前我国慈善事业过分依赖政府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对于慈善组织的出现,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中国悠久的慈善文化为本土慈善组织的兴起和发展也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中国慈善组织经历了从传统的狭隘性到近代转型,从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期沉寂到当代的繁荣的曲折发展历程。当今中国的慈善组织在自然灾害、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扶老助残和慈善支持等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然而,要实现中国慈善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宏观制度安排、社会环境改善和慈善组织自身的革新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0.
慈善文化与中美慈善事业之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文化对慈善事业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中美慈善事业巨大的差距根源于两国巨大的文化差异.从慈善事业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四个要素从内到外依次是:慈善文化、慈善意识、慈善能力、慈善环境.培育积极开放的慈善文化.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是内核与外围的关系;三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同时,普及和培育现代慈善价值观,及合理的社会角色定位.培育积极开放的慈善文化、营造良性的慈善氛围是慈善事业发展中的长期任务和核心内容,这也是美国慈善事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张燕  刘翠芬 《阴山学刊》2011,(4):112-116
社会公众是生态消费的主体,也是推动生态消费的原动力。不同层次的公众在生态消费中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有所不同,所以针对不同层次公众参与生态消费的引导和宣传也应有不同侧重。  相似文献   

12.
“抑郁”已经成为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其成因和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借助于对大学生进行个案访谈收集到的资料,剖析个人心理,挖掘其“抑郁”心理的某些一般性特征和规律,并从社会学视角对大学生“抑郁”的成因作进一步的分析,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客观上能发挥凝聚民心、教化民众的作用.而如今一些祭祀行为却与现代生活方式及维护城市环境相脱离.本课题就城市中公众祭祀问题进行调研,并设想在城市中设立特定的市民公共祭祀场所,给固有的民间习俗以应有的存在空间,还祭祀活动以庄重敬诚的本质、顺情达礼的意义,还城市以文明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危机管理的有效运作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与配合。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降低危机管理的成本,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因此,对于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必须注重民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民众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它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也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还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本保证。培养民众生态文明意识就是要提高民众生态文明的认识水平,培养民众生态文明的特有情感,养成民众生态文明的良好行为。为此,应着力推行生态文明的现代理念,积极树立生态文明的先进典型,努力开展生态文明的实践运动,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相关法规等,尤其要大力强化与发挥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师权威代表一种师生间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从社会学视角分析,教师权威现状,可以看到,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家长群的时代特点、社会舆论的误导、学校环境的难作为、市场经济的表征等因素导致了教师权威的消解与异化。因此,必须寻求对话型师生关系下的教师权威,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所具有的特征、市民化的表现以及在由农民向市民转变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等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作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霞 《阴山学刊》2008,21(5):99-105
慈善超市是在“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转型过程中一种社会福利和救助制度的创新,是集中社会扶贫济困资源以实现社会救助目的的非营利组织,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资源紧缺的问题。慈善超市的筹资机制具体包括对体制内资源的利用、对体制外资源的动员和特卖经营。政府选择型非营利组织的资源获取依赖政府资源和行政力量;外部制度对非营利组织筹资有促进和约束作用,政府应在加强行政支持的基础上改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在环境意识自觉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公众逐渐认识到,在经济发展上,要走有效减少碳排放的低碳经济之路;在文化建设上,要把低碳理念内化于碳排放技术革新、低碳制度创新及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之中;在生活方式上,要规制和抵制消费主义思潮,吸纳传统文化中的节俭主义思想以及新节俭主义思想,践行有益于低碳社会建设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养老资源供给人口的持续减少,如何赡养老年人已成为极具挑战性的现实问题。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应该成为选择和确定社会养老制度的重要依据。全国城乡老年人口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口的家庭关系和家庭地位受教育水平、身体状况、居住地域以及职业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人口特征、社会地位和家庭情况等变量影响着老年人口在共同生活模式、独自生活模式和福利院模式之间进行选择。因此,通过对中国城乡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社会学分析,可以揭示养老模式的发展变化规律,总结养老意愿在社会养老制度设计中的重要地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此类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