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各民族间的关系历来就是国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辛亥革命时期也不例外,在此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民族主义的旗帜,领导各族人民广泛开展“反清”武装革命,努力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在他们的革命意识中,争取民族解放是这场革命的重要目的。因此,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国内民族问题的趋向,是关系这场革命的性质和影响这场革命能否推翻清政权,实现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理想的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经济领域也应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似乎是一个奇怪的命题。因为过去我们总是把资产阶级自由化看作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一种社会现象,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总是限制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这已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既然如此,所以当我们今天提出这一问题时当然也  相似文献   

3.
战前日本政党政治进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政治,亦称政党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指某一资产阶级政党在议会中占据多数议席,上台组织内阁.掌握政治主导权,行使资产阶级统治权的政治形式。它是资产阶级实现所谓民主政治的途径。因而也就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日本对战前日本政党政治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很不充分,而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是一个薄弱环节,成果尚少。本文从把明治维新作为后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出发,试将战前日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这场激动人心的革命运动里,中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部分,在革命中发挥了先锋的和桥樑作用,形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特点。长期以来,由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常常被有意或无意的贬低,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也就往往被忽视。本文仅就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问题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近代教育改革,自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维新始。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革,摆脱了半殖民地化危机,形成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发展资本主义,比较顺利地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建成为东方唯一一个现代化的资产阶级国家。明治维新问题,说到底,就是日本进入近代伊始的社会变革问题。从世界史来看,日本明治维新正是发生在马克思所说的世界资产阶级“建立世界市场”“这个过程看来已完成了”的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与欧美国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的历史过程相比较,日本可以说是近代世界最后一个经过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而踏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起点极低,比任何一个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都差得很远。明治维新前夕,国民经济中工场手工业都还不占统治地位,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处在幼苗阶段。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又是在明治维新实行改革后才正式开始的。但是,如此落后的底子,经过明治维新到明治末年(一九一二)前后不足半个世纪时间,便建成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6.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形成民族的条件,都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完备的。在西欧,民族一般是在资本主义发生过程中形成的。列宁说:“民族是社会发展的资产阶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这里所说的“资产阶级时代”,我们体会既包括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成长时期,又包括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法兰西与英吉利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已形成民族,但尼德兰地区民族形成则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尼德兰是西欧经济最发达、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并且在历史上最早成功地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本文拟就这个地区民族形成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约翰·洛克是一切形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①、“自由思想的始祖”②。他第一个系统地论证了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的思想原则,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资产阶级分权学说和政教分离的主张。他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阐发。他的自由民主学说是西方新兴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中,第一个最全面系统、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思想体系。本文试图通过对洛克的自由民主理论的简评,从中发现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成份,说明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与社会主义自由民主的某些原则区别;并就有关问题,发表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反对教会神权的伟大运动。它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在欧洲萌芽、发展,资产阶级形成壮大的必然结果。它是资产阶级的文化革新运动。如果说近代国家就是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话,那么文艺复兴运动则对它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民主制度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多种民主模式中的一种 ,它不具有世界性 ,也不是评判民主制度先进与否的范例和标准。美国民主制度是西方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比较健全和完善的一种民主制度 ,但它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 ,是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适合美国国情的民主制度 ,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 ,同时 ,也伴随而生了许多独特的亮点。  相似文献   

10.
人权问题是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热点。斗争双方对它的运用最多、争论最激烈、分歧也最大。西方资产阶级认为人权是抽象的、超阶级的、永恒的、普遍的、没有国界的,对他国人权问题的关心不能视为干涉别国内政;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则针锋相对地认为,人权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人权模式,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人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采用哪种政党制度,是同这个国家的社会性质以及该国家的阶级结构、阶级斗争和党派斗争的历史特点相联系的。我国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党体制上,采用了与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是以深厚的历史根源为基础的。一中国近代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没有形成资本主义社会那样一种阶级结构,而是存在多个阶级,即存在着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  相似文献   

12.
人权问题如同国家问题一样,被资产阶级弄得混乱不堪。他们把人权绝对化,视之为资产阶级的专利品,并将它说成是超阶级的统治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思想形式。当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之后,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把人权与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人为地加以对立,以所谓保障人权来反对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此,不能不对人权作历史的考察与阶级分析。马克思恩格斯1846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  相似文献   

13.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建立了,它的建立标志着澳大利亚民族国家的正式形成。 澳大利亚民族国家形成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历史问题。第一,“民族国家”理论首先是由列宁提出来的,后来斯大林在列宁的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资产阶级民族的学说,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其次,澳大利亚民族国家形成有自己的历史特点,研究这些特点既可以深入研讨澳大利亚历史发展规律,又可以为深入研究马列  相似文献   

14.
“知识私有”是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在教育领域中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是意识形态领域中资产阶级的一个顽固的“土围子”。是使教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的严重障碍。因此,彻底破除“知识私有”的资产阶级法权观念,是教育领域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战斗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进行活动的.在领导中国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而进行的伟大而又艰苦曲折的斗争中,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的结合.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年间,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努力向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寻找救国的真理.只是由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先进分子才在中国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也只是在这之后,中国人在精  相似文献   

16.
一、当代人道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人道主义是当代一股强大的世界性思潮。几百年来资产阶级始终高举着这面旗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举起了这面旗帜。“四人帮”被粉碎后,我国从理论上肯定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实践上也努力加以贯彻,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在这股思潮中的一个新思想,或者说一个引起爭议的问题,就是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即现实的或科学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在本质上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抽象人道主义,这可以说是当代人道主义思潮的一大特色。但是,我认为最足以代表这一特色的并不是苏联或东欧的一些学者,也不  相似文献   

17.
对跨国资产阶级的认识是解析全球化中阶级关系变化的一把钥匙。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结合全球化现实和近年来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论述了跨国资产阶级的现实存在及其必然形成的经济和政治根源;从五个方面讨论了跨国资产阶级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跨国资产阶级对国家机器的性质和功能,对民族国家内部的阶级结构,对全球阶级斗争以及民族国家内部阶级斗争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问题,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基本解决了,可是近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鼓吹者为了攻击社会主义的民主,又来大肆渲染美化资本主义的民主。本文就资本主义普选制的产生、发展、选举原则等方面,透视其局限性。一、资本主义普选制的历史发展及其进步意义。“普选制”是资产阶级所标榜的体现民主制度的形式之一。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按照“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投票”的原则建立选举制度,并声称他们的这种“普选制”是最具有普遍性的民主。资产阶级在同封建专制的长期斗争中逐步建立了选举制度,以对抗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资本主义普选制的建立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以资产阶级民主的发源地英国为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早在十七世  相似文献   

19.
(一)1917年十月革命后,在俄国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久,国际资产阶级开始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妄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在这场罪恶行径中,法国叫得最响,日本、美国也不甘落后,然而陷得最深、走得最远的是英国。  相似文献   

20.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叛徒集团篡夺了苏联党政大权之后,推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使苏联的新的资产阶级分子大大膨胀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权力,在党、政、军和经济、文化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且从中形成了一个掌握全部国家机器和支配整个社会财富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即新型的大资产阶级。这个新型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运用所窃取的国家权力,把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3页)一小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垄断了全国的生产资料的同时,也就操纵了消费品和其他产品的分配大权,把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改变为按资本和权力的大小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