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穿青人是包含有多种族群成分的人们共同体,在历史上属于华夏边缘的中间群体,形成了一种中间化的心理和认同.在民族国家的建构中,由于忽略了地方文化的复杂性,穿青人被官方识别为汉族的一支,导致族群的外部分类和内部认同呈现出较大的张力.族群关系紧张的内部原因和边疆国家化的外部动力,使穿青人的族群认同逐步提升为民族观念.穿青人少数民族化的诉求,是边缘族群逆转边缘地位的选择.本文从族群形成的概念出发,通过长时段的观察,梳理穿青人从中间群体、边民到他者的形象变迁,表明在边疆国家化背景下,地方族群如何展开实践,维持自己的社会文化疆域.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中的政治、族群与边疆:另一张隐在的面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狄宇宙、韦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的政治边疆、族群边界以及人文地理>一书的详细解读,力图展现出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边疆族群问题研究的新方法,并期望这种新方法可以更好地为国内学者吸收发展,以形成自己的"中国边疆学派".  相似文献   

3.
冯瑜 《回族研究》2003,(4):39-44
"帕西"是傣语对回族的称呼.在云南和中国民族学界,"帕西傣"这一概念,专指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乡曼短村公所的曼峦回、曼赛回两个寨子的特殊穆斯林族群.本文以两份新发现的家谱为线索讨论"帕西傣"这一特殊穆斯林族群的形成问题,认为"帕西傣"通过不同的婚姻形式来稳定、发展自己,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心理,是云南回族穆斯林从清代以来,在适应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社会过程中,通过族际婚姻而形成的回族派生族群.  相似文献   

4.
王星 《民族论坛》2009,(10):30-31
上世纪90年代"族群"概念的介入,对于我国学术界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概念引发了大量学者的思考与论辩,有人甚至提出应用"族群概念替代民族概念"的观点,随之还引出了"少数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之类的建议。本文将对是否认同和使用族群这一概念,对待少数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族地位的确立等问题,提出笔者的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甘肃省兰州市(不包括三县)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族群表达方式,并通过探究各少数民族入住兰州的历史、原因和过程,发现其存在状态的"合理性"和建国后的国家政策在少数民族城市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族群迁徙是影响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因各种原因,自清代中叶以来大量汉族迁入九龙地区。汉藏通过通婚与经济利益互补等方式构成了相互依存的族群关系。汉族移民入赘藏家,为二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汉藏文化的交流反过来又密切了相互关系,促进了汉藏民族的交融。汉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双向进行的,并且他们也相对地固守与改变着自身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族群认同、族群认同的发展及测定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同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十多年来,社会心理学家把社会认同理论运用于少数民族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族群认同涉及到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族群关系,族群文化适应,族群之间的偏见、歧视和冲突,都与族群认同的发展有关。本文综述西方学者近年来对族群认同、族群认同发展、族群认同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新进展,旨在对我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提供某种借鉴。  相似文献   

8.
巫达 《民族学刊》2012,3(1):9-14,91
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对都市族群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回顾,并对我国都市族群研究的可能性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指出我国都市族群研究至少包括三个领域:(一)海(境)外华人在中国都市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表述研究;(二)少数民族融入大都市之后的族群、文化与社会认同表述研究;(三)新移民进入都市之后的族群性地域认同研究。都市族群研究内容包括认同建构研究、文化表述研究、大都市人意识与身份的形成过程研究。在研究中应注意族群内心情感问题、族群形成过程问题、认同的理性选择问题和历史记忆在认同建构中的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卢露 《西北民族研究》2012,(2):53-64,20
美国学者白荷婷的《创造壮族:中国的族群政治》是研究壮族的经典经验研究之作。这个研究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认定在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并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过程。作者总结了壮族地区和国家政治互动的三个时期,指出中央政府对广西地区实施民族政策的目的,是要将壮族整合进一个更大的国家政治体系中,所以政府必须发展壮族文化,提高壮族教育水平和保护壮族语言。但改革开放时期,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逐步拉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壮族的"族群———民族主义"在逐渐提升。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族群研究范式的差异性以及此项研究的不足之处,试图对我国的民族政策及制度设计中的局限性作一些再思考。  相似文献   

10.
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物质和精神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识别民族的最直观的符号标志.作为一个文化事象,当外部的环境发生改变时,民族服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动,其作为族群认同的意义被凸现出来.在关注其表现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族群认同在高校中的深远影响,明确认同边界与认同边缘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新派古音学者普遍认为,一个韵部中往往包含有多个不同主要元音的对立,而且元音还有长短的对立。但是,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的诗歌押韵、《诗经》押韵以及《说文》谐声,都没有长短元音押韵的事例,只会偶见不同元音的韵母押韵。即便在有长短元音对立的语言里,新派古音学者所说的这些对立也不能鲜明地区分开来。《说文》的谐声系统、《诗经》的押韵系统以及少数民族的诗歌押韵系统均表现出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押韵原则。  相似文献   

12.
卡伦在清代边防中占有重要地位,见证了中国边界的变迁和中国屈辱百年的历史进程。在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增进各民族的交往、沟通边地与内地的联系等方面,卡伦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缅甸与泰国跨国民族的种类,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作者通过爬梳资料和实地考察,认为缅、泰跨国民族至少有18个,主要属于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的六个语族,并对这18个跨国民族的分布与人口等情况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族群认同的血缘性重建--以海村京族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49年以来海村京族人族群意识的变化进行了考察。认为,客观文化特征的不断消退,族际交流与族群互动的日益频繁,族群认同上功利性取向的不断增加以及“法定”的民族属性对京族认同的冲击,使海村京族人的族群认同面临表述上的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海村京族人不得不重新利用血缘关系的不可替代性来重新构建其族群认同,并以此为基础复兴京族传统文化,强化族群成员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15.
16.
This essay argues that Autobiographical Studies has failed to appreciate sufficiently the importance of ethnic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ern autobiographical subject. Taking a canonical figure of the genre, Rousseau-often, indeed, considered to be the inaugurator of modern western autobiography-it is argued that issues of ethnicity are crucial to this key writer's ways of imagining and narrating himself. It will be shown more particularly that Rousseau's engagements with non-western subjects are critical to Rousseau's narrativisation of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his gender and sexual identities. The emergence of autobiography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one symptom of the advent of Modernity. To this extent, Modernity itself can be shown to be constituted by an engagement with issues of ethnicity at the micrological level of individuals' accounts of their own lives, as well as at the macrological level of allegedly objective new sciences such as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which emerged during the Enlightenment.  相似文献   

17.
张原 《民族学刊》2012,3(5):37-51,92-93
抗日战争时期,岭光电作为一个兼有彝区土司和军政职务的彝族精英,其《倮情论述》一书所陈述的彝区的边务实践与民情风俗,展现了在国族政治抱负下,彝区精英如何对彝人历史、社会、文化之图景进行重新的组织与呈现。在民族国家的语境下,他的论述获得了时代意义:即让西南边地的人民与现代中国的国家化进程接轨,从而在使国家更为完整的同时,也让边民获得其民族地位与国民权益。岭光电所具备的时代穿透性和空间跨越性,也使得他的边务实践和民情叙述充满了一种宝贵的韧性和灵活性,而这些正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所缺乏的。  相似文献   

18.
温士贤 《民族学刊》2012,3(5):52-59,93
《中国西南的族群之路》是斯蒂文.郝瑞教授族群研究的代表作,在此书中他将凉山彝族地区不同群体的族群性划分为四种模式,并对四种族群性模式的成因进行对比和解释。通过对此的解读和思考,希望能对郝瑞的族群理论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对理解西南族群关系以及处理当前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reconceptualizes white teachers’ notion of their Asian-American students’ racial identity. Forty urban Southeast Asian-American (SEAA) students and seven of their white European-American teachers were examined to determine how the students responded to the white teachers’ assumptions about their identity. This study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U.S.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that shape the positionality of Southeast Asian-American youth in the black–white racial discourse. It found that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teachers lumped the SEAA students into one category, the students highlighted the salience of ethnicity in their lives. One implication of this study is fo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to train new teacher candidates to move beyond simple racial categorization or race-blind approaches. Instead, teachers should be taught to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of ethnicity to their students; to examine their own positionalities; and to incorporate more culturally relevant pedagogies into their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相似文献   

20.
It is well accepted that concepts of race, ethnicity, and ancestry are changing constructs that reflect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limate of the times.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collection of data on race, place of birth, Hispanic origin, and ancestry in US decennial censuses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ace and ethnic concepts currently in use for official federal statistics. This history can help guide the evolution of these concepts for research on alternative measurement approaches, future censuses, and future statistic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hreefold. The first objective is to provide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race and ethnic measurement in US decennial censuses. The second and third objectives are to present Census Bureau plans to experiment with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measuring race and ethnicity in the 2010 Census and to discuss race and ethnic measurement issues for future decennial censu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