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人性就是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又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在一个统一的人性范畴里占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为什么人性的内容应该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呢?这是因为“人直接地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人之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特别是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人性既包含自然属性,也包含自觉能动性和社会性,其中社会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人性的真谛,也与形形角色的旧人性论划清了界限,是我们探索和认识人性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3.
论人性的系统结构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是人的需要本质在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人性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个子系统:自然属性系统、社会属性系统、精神属性系统。人性系统主要具有客观存在性、系统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试论主体性的二重性及其认识论价值杨仁忠所谓认识主体,就是指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统一体的人,社会性无疑是其根本特性.但人的社会性要以自然性为基础:人的社会性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实现都受自然属性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单就人...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古今中外对人性的解读都没能克服单一片面的人的属性论,将人的存在某一方面的属性界定为人性,没有关注到外界环境对人性生成的重要作用。人性“生态化”将人性理解为人现实存在性,它由四种属性构成即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价值性,四种属性之间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四种属性同时受到外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人类需要从社会内部构建“善”与“大爱”的制度、文化与道德,将自然的繁荣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交流的无障碍,才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自然中去,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6.
人的尊严具有社会、自然和道德三种基本属性。社会属性是指尊严所具有的以各种社会关系为表现形式的社会特性,是尊严应然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联系纽带,构成了尊严的基本要素和主要表现形式。自然属性是尊严基于人自身天然本性所具有的生物性特质,包含着生理需求和精神渴望两方面的内容,是其他尊严属性的基础和前提。道德属性是指尊严具有的基于人的理性精神而产生的、以社会价值观念为表现形式的道德特性,是人得以摆脱纯自然的生物性尊严,显示人性特征的基本要素,其构成了尊严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哲学家初步探讨了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理性),天才地猜测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古希腊人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主要就是围绕人性论展开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古希腊“自然人性论”、“理性人性论”、“社会人性论”的批判继承,从而拨开了自古希腊以降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种种迷雾,建立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文学艺术美的本质因素。艺术实践证明,文学作品只有表现丰富多彩的人性,富有醇美的人情味,才能打动人心,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本文将从文学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解读人性的双重性,这对研究与探索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宴意义。  相似文献   

9.
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根本属性应是社会性而不是自然性,只有社会性才能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不过,古今关于人性的论述多从自然属性出发,如中国自孔孟时代诞生并延续至今的性善与性恶之争.西方一直占主导地位并为整个社会阶层所吸纳、提倡的性恶理论,以及当前人们对人性的诸多论述.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中的人性“自利”假设也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出发的.自由市场经济形成以后,产生了自身的伦理观,即自由市场经济伦理.  相似文献   

10.
人性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着的动态结构,它是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的统一。人性结构中的冲突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相互之间的冲突,人的三种属性各自内部存在的冲突,个体人性之间、群体人性之间以及个体人性、群体人性、类人性相互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长期流行的商品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的观点是不对的,商品使用价值是经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使用价值,具有社会属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的间接社会性决定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不仅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而且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也是商品的本质,商品的本质是社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正确认识商品本质,有助于正确理解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从而正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2.
长期流行的商品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的观点是不对的,商品使用价值是经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使用价值,具有社会属性。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的间接社会性决定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不仅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而且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也是商品的本质,商品的本质是社会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正确认识商品本质,有助于正确理解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从而正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3.
众多关于人的特性的主张,普遍围绕着人性是什么、人的本质等问题而展开。人性与人的本质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人性”具有层次性,而且是变化发展的。“人性”和“人的本质”具有质的区别,两者涵义不同。人性属抽象概念,人的本质则属于具体概念。“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揭示了人性的经验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 ,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 ,分析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 :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发展 ;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人权是人之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其根源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满足于人的基本需求。人权的实现是人性回归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6.
试论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是从“性”开始的,通过“性”他们得以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界定,以此为他们各自的理论学说服务。早期儒家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包括感官之欲和情。同时还认为道德构成了人的本质,用道德因素制约人的先天属性,才能使人性由物性状态升华到人性状态。早期儒家既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具有客观必然性,也看到了它潜在的危险性,认为对人的自然属性要进行以节欲、养性和修心为内容的调控,才能稳固人伦秩序和向理想的人格飞跃。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建国以来,我国理论界围绕什么是人性和在阶级社会里人有无“共同性”等问题,展开过多次讨论。其中,分歧最大的问题则是:人同动物的区别与人的“共同性”同阶级性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究竞应当如何看待呢?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有的人说:“人的本质,本性,即人性,主要是指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而言,不是指吃、喝、性交等生理方面的自然属性。”①有的人则断言,所谓人性,乃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②还有的人认为:“饮食男女是人类共性,  相似文献   

18.
人性论问题是人类哲学最重要的论题之一,马尔库塞的人性论结合了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提出人的历史是爱欲受压抑的历史,解放人的关键是爱欲的解放.马尔库塞所提出的人性论是从生理学角度来阐述的,因此说马尔库塞的人性论只能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研究马尔库塞的人性论,就在于全方位地了解人自身及其人对自身认识的角度和层次,自然性是人的重要属性之一,它必须得到人类在认识层面上的足够重视,因为这是人的生存愉悦和幸福的前提条件.人在认识自身属性的同时也必须超越自然属性对人的影响,因为人的自然属性只是人性的一部分,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他的社会属性更是对感性的升华,也是人类进入理性和逻辑层面的必要条件,也只有把二者从不同的维度充分地认识清楚,我们才能诠释出人是如何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旧唯物主义乃至一切旧哲学,既不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不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这既是它们唯心主义社会历史观产生的原因,也是它们在人性论问题上的根本麦误之所在。本文通过对旧哲学在人性问题上的理论考察和分析.指出,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实践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们只有在实践中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他的本质规定性。离开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就不可能科学地揭示人性,把握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具有动物性和文化性的两重性。从人起源于动物来看,人性起初充满着动物性,没有文化性,所以,人性是本恶的。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应当采取措施加以防治的行为。犯罪人既有人的一般属性,又有反社会性的特殊属性。犯罪作为人本身的一种行为,必然与人性是相互影响的。人性之需要、人性之趋乐避苦、人性之个性等,都是影响犯罪发生的重要因素。当然,犯罪亦影响人性,具体表现在犯罪摧残人性,刑罚要求关照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