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对正统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在福利经济学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本文对其价值限制定理、不可能定理、贫困指数、饥荒形成机制等理论作了简要介绍与评述。并分析了其对福利经济学界的理论发展以及对我国的现实状况的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窦莉梅 《青海社会科学》2007,(2):116-119,132
阿马蒂亚·森以哲学家的气质和情怀将伦理考虑嵌入经济学前提预设,直面真实世界中人类的真实行为。从而强调内在价值的重要性,提出了福利经济学新的多元评价准则,并放诸贫困群体中,对关涉贫困的发展问题进行全新的界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森的经济哲学思想都趋向于一点:对真实世界的无限逼近。  相似文献   

3.
阿马蒂亚.森以哲学家的气质和情怀将伦理考虑嵌入经济学前提预设,直面真实世界中人类的真实行为。从而强调内在价值的重要性,提出了福利经济学新的多元评价准则,并放诸贫困群体中,对关涉贫困的发展问题进行全新的界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森的经济哲学思想都趋向于一点:对真实世界的无限逼近。  相似文献   

4.
主流经济学在1930年代之后的工作几乎完全在按照罗宾斯设定的逻辑实证主义路径进行。但是,普特南和森都意识到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学与伦理学分离造成了福利经济学的贫困化。贫困化的本质原因是科学哲学观存在缺陷,因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二分是逻辑实证主义在经济学中的遗产。普特南和森的工作由于创造或使用缠结概念而彼此缠结。缠结概念证明了福利经济学贫困化的解决在哲学上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需的。普特南和森之间的对话对于森的福利经济学的新研究纲领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森发展了缠结概念,并且开始利用它来处理正义和非正义这样的元伦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关系问题是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随着经济学日益技术化、公理化和科学化,20世纪的主流经济学逐步丧失了道德伦理视野。然而,经济学要对现实问题真正作出思考和解释,依然不得不深入经济学公式背后的伦理问题。在经济学日益疏远伦理学的思潮下,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却掀起了一场复兴经济学与伦理学联盟、重建经济学伦理之维的“革命”。他强调经济学和伦理学之间关系的双向性,主张在重新宽泛理解经济学的基础上,“恢复”经济学内在拥有的“人的层面”和“社会层面”。  相似文献   

6.
我们基于下述理由研究福利经济学的制度理论 ,首先 ,福利经济学采用规范分析的手法 ,涉及价值判断 ,没有多少实证分析 ,基本上不采用数学、边际增量的研究方法 ,力求说明“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这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是一致的 ;其次 ,福利经济学家是应用价值判断来分析和评价“制度”的 ,诸如资源配置的制度 (机制 )、收入分配制度 ,等等 ,带有很强的心理学、伦理学、法学色彩 ,这种看法也基本符合制度经济学对“制度”概念的界定 ;最后 ,福利经济学家主张的政策措施 ,本身就是一种制度。阐述福利经济学对制度的看法并将其与马克思的制度理论进行比较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阿马蒂亚·森经济伦理中的自由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马蒂亚·森从经济伦理视域对自由的重新阐发,既是对现代经济学狭隘发展理论的一次抗争,更是对当今时代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层反思。在其自由观中,森将经济学与伦理学有机结合,走出经济增长和工具理性的空穴,更加关注主体之人所拥有的更多、更充实的全面自由。由此,森向我们澄现出经济学向人文伦理复归的价值意义,指明了经济人向自由人发展的历史趋向,这在某种程度上走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致思理路。  相似文献   

8.
主流经济学将福利等同于偏好的满足并以偏好满足来衡量福利的程度.然而,人们的偏好并非总是合乎理性的.那么,福利经济学是否建立在一个低级的哲学错误之上?由于我们可以证明福利经济学可以独立于关于福利的理论,包括将福利等同于偏好满足的福利理论,因此,尽管福利等同于偏好满足的理论难以成立,但福利经济学或规范经济学依然可以为解决具体的问题提供指南.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化遗产经营权问题的理论研讨,总体上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本文从公共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方面对文化遗产经营权进行了理论解释,从国外的国家公园以及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模式、上市情况、制度建设、社区福利等视角进行了实证阐述。  相似文献   

10.
科斯与塔洛克、交易成本与寻租成本:一个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和塔洛克的《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都是现代经济学中的开创性论文。前者因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思想 ,直接为交易成本经济学乃至整个新制度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者因提出了寻租成本的思想 ,直接为寻租经济学乃至整个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从作者的学术背景、写作风格和使用的核心分析工具三个方面对这两篇论文提供一个全面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毕天云 《学术探索》2011,(3):101-108
1978年以来,国内学术界在研究中国社会福利发展重大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构成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学术思想。以重要性和创新性为标准,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学术思想主要包括中国社会福利的价值理念论、发展目标论、发展模式论和体系构建论;这些思想不仅丰富了当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体系,而且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微博时代的微公益理念社会化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Web2.0平台下微博对微公益理念的社会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首先,通过微公益理念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适应当前形势的微公益理念:倡导人人参与、自我管理,建立公益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积少成多,以集体的力量践行社会公益理想。然后对微公益理念的多元主体社会化现状进行介绍,再分别运用利他主义理论和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对现状进行分析,以探求微公益理念产生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阶层理念、阶层福利、转型中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价值、社会保障的“阶层化重构”,六个角度切入社会结构,可以得到社会福利为核心的阶层分析新视角。从理论模型上,运用“阶层”与“社会福利”两个变量分析“阶层的社会福利”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出中国各阶层福利分配不合理的结论;为使社会福利的“天平”平衡,为社会保障的健康、有序、科学、成功的发展,须对社会保障进行“阶层化”调整,而阶层化调整的成功要素就在于“中间阶层”的扩大和其社会福利的加强,使之成为中国人口的主体和社会保障所保障的主要方面,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完成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4.
现代竞争理论的发展与流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竞争理论的产生是以打破了把完全竞争作为现实和理想竞争状态的传统模式为主要标志的。熊彼特的创新与动态竞争理论 ,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 ,哈佛学派建立的产业组织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对竞争政策方向的修正 ,以及新奥地利学派对反托拉斯政策必要性的全面否定 ,使竞争理论迅速发展 ,为竞争政策提供了经济学的根据。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分析 ,并充分运用局部均衡福利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博奕论 ,深入研究组织行为的福利与效率后果 ,使垄断问题的研究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15.
朱沁夫 《云梦学刊》2007,28(1):77-80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在政治经济学中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演进过程。古典经济学家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乐观派,一种是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悲观派;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但是,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和中国革命胜利后的政治经济学却舍弃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政治经济学不能抛弃可持续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应当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思想。可持续发展观念与政治经济学的结合点在于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商品二重性理论,从而在于生产理论和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6.
自从大规模定制生产出现以来,它的经济优势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本文运用微观经济理论,以模型比较分析了消费者、厂商和社会经济对大规模定制生产与大规模标准生产模式的选择条件;同时分析了随着定制生产的深化,相应的消费者效用、厂商利润以及社会福利的变化,得出了厂商或者产业采用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以公共权力自利性膨胀倾向与公共福利保障之间的悖论为核心,指出了公共权力的双重属性对公共福利产生三种作用:促进、阻碍以及促进和阻碍的混合状态;探析了社会个体福利诉求何以整合为公共福利,并指出公共福利诉求不能仅仅为社会强势集团所垄断,应从社会整体繁荣中普遍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福利;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府应在平衡社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福利诉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福利。  相似文献   

18.
经济哲学视野中的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秋立 《北方论丛》2004,(2):109-112
平等范畴必须置于经济哲学视野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诠释,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明确了平等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是一个综合范畴.而现代经济学强调了平等的内涵主要是机会平等,这个结论是现代经济学与哲学思想互动的结果;经济哲学的平等观与平均主义的平等观有实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参与式福利理念是在全球化的扩张和风险社会到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理念下把福利看成是一种资源和能力,注重公民及社会组织在福利体系建设中的参与性行动,以构筑"政府、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其他个体"的帮助网络来推动福利社会化建设;并强调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资,以解决能力贫困,促进公民能力的全面提升;还强化了公民的福利责任,主张变福利依赖为积极创造福利,变消极福利为积极、能动的福利。参与式福利理念的运作机制强调的是优势视角下的增权;助推福利社会化的发展;解放性实践与对话沟通;构建积极福利与发展福利。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扩张和风险社会到来的背景下.参与式福利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福利理念,主张构建积极福利与发展福利。以该理念为指导,中国福利制度建设应该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变福利济贫为教育培训,解决弱势群体能力贫困,提高其发展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减少福利依赖;注重公民“心理利益”的培育,提高民众幸福感、成就感与满足感,变工作与生活负担、风险为机会与福利;提供机会提高民众在福利政策中的参与性,以提升中国的社会质量,共同促进福利改革;重视家庭、开发并扶持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多元主体、多元福利内容的提供,加快感性实践与感性选择下的福利社会化发展,从而建设一种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公民多元福利需求的特色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