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所谓“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者,尽其所能地为社会提供一定量的社会劳动,在扣除为社会提供的生产基金和消费基金之后,按照他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多少,分配其相适应的个人消费品。马克思说:“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不是象有些人所解释的那样,是指物化劳动,或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统一,而是指活劳动。同时,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按劳分配中所通行的原则就是调节商品交换的同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说:按劳分配就是“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11页)他又说:在按劳分配条件下,生产者享有个人消费品的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熟记着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含义:“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1页)根据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消费品。那么,是按照劳动者个人实际支出的劳动量来支付报酬呢,还是按照社会平均劳动耗费支付报酬呢?这就涉及到参与分配的劳动本身计量标准问题。在产品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不同经济形态下,劳动计量的标准是不同的。在马克思原来设想  相似文献   

4.
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除了当前提供的劳动以外,还包括过去的劳动;有的职工得到较高工资,是因为包括了对他过去的劳动的报酬。这种看法是否正确,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马克思说:“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分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从这段论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按劳分配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按劳分配中作为劳动尺度的劳动只能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设想的劳动是社会主义时期个人消初品分配的唯一尺度,这个基本原理是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之上的。然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设想的有着很大距离.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劳动是否还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尺度呢?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一、马克思的“劳动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尺度”理论劳动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尺度,就是以每个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一定劳动量为尺度,从社会领取应得的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即一定数量的消费资料。马克思说:“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实践表明:按劳分配在实施之中,但其实现的程度未达到所要求的高度马克思对按劳分配内容的阐述集中体现在《哥达纲领批判》之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表述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末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这种新型的分配就是:“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而他  相似文献   

7.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规律。正确地认识“劳动”这一作为社会主义时期消费品分配尺度的涵义,是我们正确运用按劳分配规律的一个关键问题。 根据马克思对按劳分配的论述,生产者为社会提供一定量的劳动,然后通过另一种形式领回他给于社会的部分。毫无疑问,生产者提供的劳动必须  相似文献   

8.
<正> (一) 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对管理的二重性作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象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另一方面,——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说:“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 (《马恩全集》第25卷,第431页)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完成各种由生产总体运动——和其中各个独立器官的运动有别——生出的一般性功能。提琴独奏演员可以独展所长,一个乐队却需要有乐队指  相似文献   

10.
一、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人类的社会劳动,是用劳动时间表示的。而劳动时间正如劳动本身一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劳动时间的量,就是劳动量,劳动量的外延是劳动时间的长度,劳动量的内含是劳动强度;劳动时间的质,就是劳动生产率。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是分别表示劳动时间的量和质的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所表现的劳动效果和能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说明花费同量的劳动能生产出比以前更多的产品;或者说,生产同量的产品花费比以前较少的劳动量。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所以会发生并且持续十年之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例如,“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消费资料分配中通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权利,即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权利’应该限制和批判,因而按劳分配原则和物质利益原则就应该限制和批判,”等等。由于这种误解,给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因此,划清这个问题的理论是非界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知道,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内,必须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这个原则的完全实现包括两个方面或经过两个过程:社会对每一个生产者实行按劳付酬,即在每个生产者向社会提供一定劳动量以  相似文献   

12.
<正> 社会力量,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运行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力量,它是交往——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将从交往的角度,对人的社会力量加以探讨。一、作为交往的产物的社会力量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社会力量一直是一个颇受重视的范畴,并对其含义作了界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以肯定的语气概括了斯卡尔贝克把人的生产的本质力量分为两部分的看法:“(1)个人的、他所固有的力量,即他的智力和从事一定劳动的特殊素质或能力;(2)来源于社会而不是来源于现实个人的力量,即分工和交换。”  相似文献   

13.
<正> 一、自然力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自然力”这一范畴所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这一范畴.如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协作和分工时,认为“它们是资本统治下所具有的一定形式的社会劳动的无偿自然力”.在谈到劳动的特殊性质——对已经物化的劳动追加新劳动量时,马克思把这种性质看成是“劳动的富有活力的自然力的表现”.马克思把人的智能和体能也看成是一种自然力,认为人为了占有自然物质,就必须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此外,在谈到机器和工具、科学与发明时,马克思把它们所发挥的作用本身也看成是自然力的表现,等等.当然,马克思对自然力的考察,更多地是放在自然界中那些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上面,如水、风、蒸气、电以及其他自然资源,他把这些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界的力量称为“单纯的自然力”.  相似文献   

14.
<正> 我认为,李嘉图对劳动价值学说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坚持和发展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原理,并把这一原理作为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李嘉图始终坚持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并对它作了资产阶级限度内的最好的发挥。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李嘉图坚认商品的价值完全由耗费劳动来决定,批评了斯密在价值决定论上的错误观点。李嘉图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即决定这一商品交换另一商品时所应付出的数量的尺度,几乎完全取决于各商品上所费的相对劳动量。”诚然,李嘉图还未能把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来,仍然在交换价值形式上探讨价值。但他所说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生产上所耗费的劳动量,这是“真正的价值规定”。他还强调指出:“这一点实际上是一切东西的交换价值的基础。这是政治经济学上一个极端重要的观点。”同时,他批评了斯密的错误观点。首先,他批评了斯密在劳动决定价值问题上的错误的二重观点。斯密把价值由耗费劳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按劳分配问题讨论中,又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是否一致的争论。关柏春同志在他发表于《学术月刊》1989年第二期上的《按劳分配原则实现形式的探讨——兼与何伟同志商榷》一文中认为,“在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劳”,不能是劳动力价值,而应该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社会主义工资应由“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决定。什么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呢?“个人需要劳动价值=个人劳动×(1-扣除率)×折算系数”。其中的“1”代表劳动者提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这两个规律的一些基本认识 馬克思说过:“为了要有适合于各种不同需要量的产品量,就需要有不同的和数量一定的社会综合劳动量。显而易见,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消灭;所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自然法则是根本不能消灭的。可能依不同历史条件而发生改变的,只是这些法则所由以表现的形式。”馬克思在这一段话中表明,人类社会的再生产必须按各种不同产品的需要量分配劳动进行生产,这就是按比例的問題。所以按比例的规律是一个社会再生产的共有规律,是任何一  相似文献   

17.
<正>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一个经济规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即计划规律与价值规律作用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部生产资料为社会占有、不存在商品经济的社会。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曾经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被消除,社会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生产资料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加以确定;……因此,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社会总产品经过社会扣除以后,才能“在集体中的个别生产者”之间,根据他们各自提供的“劳动量”进行分配。很明显,马克思指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者,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用意 ,并不是解释经验现象中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并没有以劳动价值论来否认资本主义社会“按要素分配”的现实。在马克思看来 ,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者由这一类要素获得收入 ,首先靠的是这一类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 ,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上将劳动看作惟一的标准 ,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劳动。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 ,关于劳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非劳动者依赖劳动者而生存的观点是最基本的思想 ,劳动价值论只是他的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经济理论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重新理解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用意 ,并不是解释经验现象中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并没有以劳动价值论来否认资本主义社会“按要素分配”的现实。在马克思看来 ,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者由这一类要素获得收入 ,首先靠的是这一类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 ,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上将劳动看作唯一的标准 ,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劳动。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 ,关于劳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非劳动者依赖劳动者而生存的观点是最基本的思想 ,劳动价值论只是他的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经济理论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