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当·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崇尚自由市场竞争。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区别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价值理论,从而确立了其在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当启蒙思想家们力图把理性当作救世之主时,歌德却致力于在理性之外去寻求人类进展的真理。他从欲望出发.以一种非暴力的态度,让人欲在浮士德身上作无障碍的流动。结果,他从欲望的层阶性中看到其自生秩序的功能,从欲望的制衡原则中找到了美德的潜存在.论证了欲望是一种比道德说教和罚入地狱更有效的规范人类行为的方法,是社会道德生成的一只“看不见的手”。于是,歌德便有了亚当·斯密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充满了理性的思辨色彩,在其理性的背后,隐藏着他对劳动者生活状况的深切同情。在全书中,除了明确反对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学徒法令和济贫法外,斯密并没有直接提出其它的增进雇佣阶级福利的主张。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亚当·斯密的工资理论充满了理性的思辨色彩,在其理性的背后,隐藏着他对劳动者生活状况的深切同情.在全书中,除了明确反对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学徒法令和济贫法外,斯密并没有直接提出其它的增进雇佣阶级福利的主张.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钱乘旦 《中国学术》2001,3(1):319-321
现在来介绍这本书似乎是太迟了,因为它在1963年就已经出版,而且有关的书评和介绍也已经不少。不过现在适逢其中文版问世之时,因此再简单说一说,也不算完全不逢时。  相似文献   

6.
7.
如果只把《风险社会》当作一本探讨现代性的书,那么它很可能是乏味的,特别是它所描述的一些内容似乎是发生在很多年前的(虽然是在二战后),并且其论述也不见得很专业。然而,在1986年其德文版出版后,5年之内销售了6万册。这种阅读的兴趣和热忱并不在于它是一本社会科学的经典著作;它肯定成为不了教科书,但它将深远地影响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渠敬东 《中国学术》2001,3(2):322-324
《第三条道路》是一本很重要的书。不过,“这本小书”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文本本身,其实,它与其说是一部理论性著作,还不如说是一位具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分子”的政治宣言。因此,这里所说的重要性,就不在于把这本纲领性的“文献”纷陈一二的问题了,而在于,当知识分子阐发“自己的”政治思想或纲领的时候,或者准确地说,当知识分子按照自己奠定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9.
10.
石经纬 《理论界》2004,(4):158-158
居无定所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海洋文学之父”。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志·军事志》已于新世纪第一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全书共 130多万字 ,是青海省已版新修志书中部头最大的一部。它的出版发行标志着青海省军事文化建设中一项重大工程的胜利完工 ,是一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大事。青海自西汉中期以来就被中原王朝视为西部屏障 ,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国典籍中有关青海地区历史的记载可以说比较贫乏 ,而所记载的绝大多数内容又是军事方面的 ,从这点上说青海军事历史文化资源又堪称丰富。新中国建立 5 0多年来 ,青海军事方面发生了不少重大事情 ,有大量值得彪炳史册的内容。所有这些 ,无疑为…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 ,把语言系统称为语言 ,而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个别言谈称为言语。话语本质上类似于言语 ,是一种被具体化了依赖于具体的上下文关系(小语境 )和所涉及的社会生活背景 (大语境 )而存在着的句子。[1] 叙事 ,本质上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2 ] 一部作品是否坚持儿童本位 ,张扬儿童天性 ,最终体现在作家叙事话语上 ,叙事话语是中介和手段。本文试从《哈利·波特》叙事话语的表层特征———对话 ,深层特质———隐喻和幽默二方面论述其合乎儿童趣味的特点。一、《哈利·波特》叙事话语的表层特征《哈利…  相似文献   

16.
彭小瑜 《中国学术》2001,3(3):271-274
康斯特布尔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享誉国际的中世纪西欧思想史专家,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对修道院制度和精神的开创性研究。在1982年出版的纪念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Charles Homer Haskins)的文集《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和更新》中,康斯特布尔和另一位主编罗伯特·本森(Robert L.Benson)撰写了导论,他们指出,哈斯金斯1927年所提出的“十二世纪文艺复兴”这一概念进一步纠正了以为中世纪是“黑暗时代”的陈旧偏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圣经·旧约》的再次解读,提出三个问题,然后从本体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寻找人生此在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杜永彬 《中国学术》2001,3(3):280-288
藏传佛教的西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在十九至二十世纪这100多年中,藏传佛教的西渐掀起了几次高潮。先是进入西藏的西方探险家、传教士、旅行家、记者、学者的“东引”,将藏传佛教介绍给西方人;后是藏族高僧的“西传”,到西方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把藏传佛教带给了西方人。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藏族高僧在西方的讲、辩、著和西方进入西藏“取经”的互动,奠定了藏传佛教西渐的格局。藏传佛教要在西方社会生存和发展,必然要融入西方社会,被“西化”;西方人认同和信仰藏传佛教,不知不觉地被“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