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8年2月刘半农等在北京大学发起征集全国近世歌谣以后,引起了各地人士对民俗学的兴趣。原搞宗教学的江绍原也转向了民俗研究,先后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独具风格的民俗小品五百多则,1927年、1929年分别在广州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开设了“迷信研究”、“礼俗迷信之研究”课程。而在1927年11月顾颉刚在广州中山大学发起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民俗”命名的“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以后,该学会出刊物、办培训班、编丛书,搞得热火朝天,影响很大,除有本校会员外,不少校外学者也纷纷加入该会,还有了福州、厦门、漳州分会(都在当地报纸创办了《民俗周刊》)…  相似文献   

2.
1918年春刘半农在北京大学发起了征集歌谣活动,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他草拟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拉开了中国俗文学和民俗学运动的帷幕,极大地吸引了正在该校学习的青年学生常惠.常惠(1894~1985),字维钧,笔名常悲、为君,北京人.曾在震旦大学、北京法文学堂、北京大学预科和法文系学习,1924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兼任孔德学校法文教师.  相似文献   

3.
<正>一、陈万里及国学研究院1926年,陈万里从北京动荡的时局中脱身,辗转南下,途经上海来到厦门,受聘于厦大国学院,任"考古学导师兼造形部干事"。(1)在此之前,他刚刚结束对敦煌的考察,带着对遗迹考古的热情投入这场民俗运动之中。从整个民俗学史上看,厦大时期也正是民俗运动历史上"南北"之间的间隔期。在民俗学界,通常将北京大学看作中国民俗学的开端,中山大学为其发展和繁盛地。其中1925年6月标志着歌谣运动的《歌谣周刊》  相似文献   

4.
我刊与《民间文化论坛》、《民俗研究》、《民族艺术》、《民俗学刊》共5家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研究论文新秀奖”征稿评奖活动圆满结束。活动以培养学术新人、推动民间文化研究的发展为目的,由五家杂志社联合举办。2004年12月1日发布启事,截止日期延长至2005年6月30  相似文献   

5.
“民俗学是走出来的学问” ,这话越来越得到民俗学界的认同。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从乡土远野走来 ,(他创办的《乡土研究》及早期著作《远野物语》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美国民俗学之父F·博厄斯 (实际上他的主要业绩在人类学方面 )以及现在的民俗学会主席J·H·布鲁范德 ,他们都拓展了英人汤姆斯关于“民俗” (Folklore)的概念 ,走向更为广阔的“民俗生活” (Folklore)原野。我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是从潮汕平原走来的 ,他早期搜集的《民间趣事》、《海丰拳歌》、《蛋歌》、《客音情歌》等 ,便是这方沃土的产物 ,…  相似文献   

6.
赵骞  李芳吾 《民族学刊》2019,10(6):95-101, 140-142
白寿彝的民俗学研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集整理地方文化中的民俗资料,二是进行相关的民俗现象研究。前者主要体现在对《开封歌谣集》的收集整理上,作为民国时期民俗学研究领军人物顾颉刚先生的学生,白寿彝通过编辑这部歌谣集,来反映诸多社会问题,表达对下层民众的关注,追求唤起民智的目标。后者先后体现在若干单篇论文中,其新中国成立以前论文主要是对封建迷信的歌谣观的梳理,特点是多取材于正史;其新中国成立以后论文主旨在于辨析民俗学中的传说思想,特点是取材于当代人的研究成果和充分利用传世文献,同时批评相关无学理意义的论断。这两方面的民俗学研究体现出白寿彝在民俗学理论方面的深厚修养,以及民俗学与历史学密切结合、关注下层民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度自觉,至今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百年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胡适是民间文学的文学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他是"双重的文学"、"比较研究法"、"母题研究"等民间文学研究理念的始作俑者和实践者。他支持顾颉刚的古史辨伪,认定古史传说的嬗变无非是由简单变复杂、由地方性变全国性、由神话变史实、由寓言变事实四种途径,并将其研究方法概括为"历史演进法"。他是我国学术史上提出"箭垛式人物"及"滚雪球"式的变迁规律这两个传说学理论的第一人,为中国传说学的建构奠定了初步基础。《歌谣》周刊停刊,歌谣研究会的学者们风流云散逾十年后,他再度复刊《歌谣》周刊,宣称"我们现在做这种整理流传歌谣的事业,为的是要给中国新文学开辟一块新的园地",并发布全国歌谣普查建议书,因而与南方民俗学派的思潮遥相对峙。  相似文献   

8.
现代意义的中国民俗学自“五四”时期兴起以来 ,在开始阶段曾对口头语言问题非常重视 ,并开展了不少相关的活动与研究 ,在当时有着特殊的作用与重大的影响。但后来很长的一段时期 ,民俗学领域的语言研究开展得很少。黄涛所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是民俗学领域内对语言民俗进行专业研究的开拓之作 ,在语言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做了有益而且较为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杨知勇半个世纪民俗学学术追求与理论贡献为运用“立体性田野考察”、“综合整理法”,参与搜集整理20世纪中华文学百年经典《阿诗玛》;探寻原始文化渊源,研究图腾、巫术、原始宗教与神话;将价值论和符号学引入民俗研究,探索民俗的文化深层价值;从事多民族地区民族民俗的立体描写研究。  相似文献   

10.
《民族学刊》(创刊号)出版发行后,在全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2010年9月26日,《民族学刊》编辑部收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颁发的“《民族学刊》‘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限为2010-2013年”的“收录证书”,证书编号为:SC290。《民族学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民族学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