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情自身的主词化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理性”章所遗留下来的一个问题,它构成了接下来的“精神”章的基本理论旨趣,并在伦理、教化与道德世界形态中具体表现为关于三种自我的观念.对“第一自我”与“第三自我”,黑格尔均有比较明确的指称——前者为“人格的自我”(das Selbst der Person),后者为“良知的自我”(das Selbst des Gewissens):而对所谓的“第二自我”(das Zweite Selbst)则语焉不详.这与“自身异化的精神”一节在整个精神章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是极不相称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三种自我”观念的深刻理解.本文立足于对精神章“自身异化的精神”一节的两个主要论题(教化与启蒙)的阐释,专门探讨了第二自我在其中的形成及对它的恰当命名问题.  相似文献   

2.
对于自我问题的思考与胡塞尔对现象学的自身反思相伴,可以说,自我观念的演变标志着现象学运思的进程。胡塞尔的自我观念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进而从纯粹性到习性的发展过程。他在《观念I》中对纯粹自我的反思,暴露出纯粹自我观念在现象学上的理论困境,而纯粹自我观念在《观念I》以后的演进,则凸显出习性自我观念形成的必然性。习性自我观念的开显构成胡塞尔从前期的静态现象学向后期的发生现象学转变的动机。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自1905年起开始关心和思考交互主体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初被冠之以“同感(empathy)”的标题。此后,胡塞尔在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和思考一直延续,直至1938年去世都未曾停止过。无论胡塞尔的尝试是否可以被视为成功的,他的思路都具有一个基本的特点:由于从超越论现象学的视角出发,本我相对于他我始终是更原本的或更原始的,因此单个主体性也始终具有相对于交互主体性的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内容或基质在一般的主体性提倡中仅仅是想象中的抽象物,这样的"主体性"在现实世界是不充分的,对普遍主体性的肯定及其对人性之质的回答都具有形而上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现实"主体"既包括对理想人性的最大实现,更是指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后者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主体。"交互主体"的提倡不能否认不平等的主体间关系,特别是在政治主体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多重身份的主体存在状态中,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他律"活动变成"自律"的自愿自觉活动,是主体性实现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在西方影响很大,甚至曾经引起了一场现象学运动,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也涉及符号、语言等多个领域。文章分析了在现象学考察过程中自然自我与纯粹自我随着考察的不断深化将自己的主体性突显出来的方式和过程,指出主体在现象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新现象学旨在突破性地、明确细致地重新研究并强调我们生活经验中通过主观事实呈现出的细微差别,试图揭示性地和理解性地去接近无意识的生活体验。主观事实就是诸如人的直接生活经验、体验,是主体的身体震颤的事态,是所有的"如此这般存在"的事实。即在身体的震颤事态中主体性与存在融为一体。以身体为基础的主观事实具有独立于,甚至高于客观事实的地位。主观事实的发现对于纠正内心世界的假说是非常适用的,它是哲学区别于实证科学的根本标志。哲学就是人们对所遭际的环境中的处身情态即主观事实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新现象学奠基人施密茨看来,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分析是刻画严格主体 性的杰作,然而这种主体性却是被异化的。海德格尔尽管突破了内心世界假说,超越了胡塞尔的主体性,但由于忽略了身体在严格主体性中的基础地位,使在他那里已萌芽的情景存在论终至“扭曲”,错失了凭 切身的“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奠立一种恰如其分的主体性学说的机遇。新现象学深入探究身体在 “在世存在”中的意义,正式提出一种较为完备的情景存在论学说,并在(身体)情绪震颤的主观事实基础 上提炼出新现象学视域下的“在世存在”即严格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始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运动.它将一种理性的、探究的态度落实到学术领域内,来研究觉知、目的、意义以及个人的与社会的经验.胡塞尔把这种方法看作是一条通过洞悉越来越深入的实在来达到真正意义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运动被看作是克服笛卡儿式二元论哲学困境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潮流,其主要动机是力图摆脱主张内在实在的心理主义和外在实在的机械主义.  相似文献   

9.
从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的确立,到现象学的主体还原,再到解释学的主体生成,这一系列逐层深入的过程,证明了主体问题并非如一般论者所理解的那样,在宣告主体之死之后其已经成为了一个过时的无意义的问题。由认识论所引发出来的主体实际上一直都是开拓全新的问题域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10.
“自我超越”观念是由唯物辩证法必然引伸出来的一个新的哲学范畴,是人类能动性、预见性、进取性与实践性的集中表现。人类之所以能够脱离动物界而变成有智慧的动物,人类之所以能够由原始社会发展至今,并且用自己的大脑与双手创造了一代优于一代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正是人类“自我超越”本性不断突破既有成果和创新的表现。因此,自觉地树立起科学意义的“自我超越”观念,也将使思维主体乃至整个人类迅速地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从而加速人类的历史发展并创造出更多的辉煌。  相似文献   

11.
建立社会主义现象学,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为指导并借鉴现象学的合理成分,对社会主义的历史现象进行考察分析。从时间性显现来说,社会主义现象学与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有本质区别:时间性显现的动力机制不同,内涵不同,结构和基础不同,对时间性显现的前途观点不同,着重点和落脚点的把握不同,显现的特点与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2.
13.
现象学技术哲学应当坚持现象学的基本原则——朝向实事本身,但"技术实事"并不能简单地被当做具体的"技术物品"来看待;"技术实事"之所以被当做"技术物品"看待,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意向性的理解不同;对意向性的不同理解则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混淆了存在论和存在者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教育现象学与现象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现象学从理论现象学中汲取营养,是实践现象学流派的组成部分。现象学为教育现象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决定了教育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和研究范式,也为教育现象学提供了本体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的一个创新的概念,它是为了克服现象学的本质还原方法可能造成的主观主义弊端,以保证人的认识的客观普遍有效性,具有唯心主义实质.以主体间性来审视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却可以打破主客对立的思维方法,充分揭示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的对话性质和交流特征,使得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打破了相反传统文学思想的封闭性和固定性.但是,主体间性也使得文学艺术思想走向了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6.
小说叙述中的主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体叙述学不仅是探索小说叙述艺术形式美的必然走向,也正是目前西方新叙述学(即后结构主义叙述学)超越经典结构主义叙述学之所在。形式言说着文化,叙述主体的叙述技巧和叙述主体之意图实乃表里之关系。形式必须被超越,但超越形式的起点,却必须是首先回到形式本身,经由形式深入内涵。因为表层的文本叙述技巧与策略本身,言说着叙述主体的意图。  相似文献   

17.
说"法是什么"是其他一切言说的基础,其实是实体主义的话语,实体主义的话语会导致法的二元论、怀疑、相对主义和决定论.其错误在于遗忘了生成性的主体.现象学还原可以帮助我们回到这一生成性的主体即先验纯粹的意识(就法而言,是先验纯粹的法意识).至此,我们对法要追问题变成"法如何是?"  相似文献   

18.
论米歇·昂利的生命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歇·昂利在发展新的生命现象学的过程中,改造了胡塞尔以意向性为基础的现象学,强调现象学不能把现象当成研究对象,而是要在生命本身中探索作为现象呈现的本体论基础的纯粹显现,深入探索双重地发生于人的肉体和精神内部的最原始显现的自我现象化过程,集中揭示内在性、超越性及其在生命现象中的呈现原过程,建构一个新型的资料现象学和非意向性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19.
"自我"与超越:价值主体性原则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主流价值哲学所倡导的主体性原则亟持进行历史和理性的反思,因为它只是表现了主体性原则的单层面,即仅强调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自我”的需要和满足,强调物我关系的为我性。而主体性原则在这一单向度上的展开,最终必导致非理性和种种严重后果。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主体性原则,关注它作为理性原则的更高一面或超越性的一面。而这一点,目前已在社会现实中显现出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感性确定性章在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上,在从意谓到共相的嬗变上,以及在语言的逻辑功能和非逻辑功能的双重展示上,都与当代现象学有某种暗合。但如此理解《精神现象学》是当代黑格尔研究的瓶颈,人们的解读充斥着误解和盲区,亟待澄清。揭示黑格尔文本中所隐藏着的思辨的秘密,将其提升到当代现象学的问题意识层面上来,由此超越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将为我们今天重建形而上学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