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成就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关键所在,而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参与面临着诸多的障碍,最大的就是制度性障碍.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以制度创新促进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依据,指出新农村建设中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主要制度缺陷,着重探讨户籍、土地、教育、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期待农民真正成为自己事业的主角,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农民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和直接受益者,要确立规范农民的主体地位,培育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务之急是规范推进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提升拓展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本文从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系统探析了当前制约我国农民政治参与能力拓展的深层次因素,并探析了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政治参与能力拓展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国农民长时期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我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同时提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努力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有强大的动力和复杂的阻力。动力包括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支持,农民自身的愿望及农民具有的作用。阻力系统可分为观念约束阻力、素质束缚阻力和制度制约阻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应增强动力,减少阻力。  相似文献   

5.
本报告对湘西州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作者认为,当前农民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建设,但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方案的制定严重不足,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不够。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其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农民全面正确理解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和内容。三是充分认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将农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四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和保障农民主体作用的实现。五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方案与规划,使农民从内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六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参与建设的能力。七是寻找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农村建设道路、切入点和方法。八是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要同时推进,积极探索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的适当形式。九是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试点村与非试点村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主要依据在于国内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为了更好的学习理解胡总书记讲话的精髓,今年以来,笔者先后深入一些农村村社,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论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和支持。农民、政府和社会力量都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必须明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民是主体中的主体,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本文着重论述了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力军作用,提出了要不断增强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9.
车鸣 《金陵瞭望》2006,(9):33-34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少数地方片面理解新农村的内涵,忽视文化因素对人行为的重要影响,以行政力量拆建现有的农民房屋,引发了农民的不满。因此,在村庄规划建设中,必须重视乡土社会和谐思想对村庄建设的影响,发挥深受乡土社会和谐思想浸染的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和谐推进村庄建设,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希望,培育型新农民是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本文基于四川省培育新型农民的事例,从人力资本角度说明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人力资源,然后分析制约四川省培养新型农民的若干因素,最后对如何培养新型农民的作相关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