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城市化战略与城市经济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在城市化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许多方面还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 ,阐述了作者对于城市化战略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成为广泛而复杂的全球转型过程,具有内在动力机制和演变共性.国情差异决定城市化模式多样性.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可从纵向和横向演变分析,主要表现在农村工业化推进、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方面.其进程可划分为改革开放前起步、大起大落和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后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同步,即城市化恢复、平稳和加速发展阶段.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目前我国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在较长时期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化东中西区域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就是广大农村的城市化过程。由于我国的国情所致,农村城市化面临众多阻力,我国所实施的小城镇实现农村城市化的策略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此,必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城市化之路,而中型城市辐射发展模式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但也面临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工业化未能有效地带动城市化,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中国工业化迫切需要通过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来实现整个经济的动力转型.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推进农村和城市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让各类发展要素在自由流动中不断优化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5.
农村流动人口的阶层化与城市融入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转型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农村流动人口的内部已经发生了二次分化。伴随着二次分化,农村流动人口的同质性不断减弱,异质性不断增加。与金字塔中等级层次靠下的农村流动人口相比,金字塔中等级层次靠上的农村流动人口在经济层面上已经融入城市,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更愿意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道路:中国城市化及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进程自1996年后进入了加速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将会有4个亿的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经典发展经济学倡导的两种城市化战略选择不足以解决中国4亿乡村人口的转移问题。中国的城市化战略选择空间不能局限于“大城市战略”与“小城镇战略”上,从城市带及城市带内部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确立城市化战略可以有效地满足中国城市化加速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7.
城乡一体化与产业空间优化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在空间扩展上最大的进步,是快速打破了原来计划经济主导的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制度的力量、政策的引导、产业的推动,将城市的主城区、郊区以及郊县纳入到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之中。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共进,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使城市和农村的发展都走上土地、资源节约之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回顾了1949年以来中国为实现现代化所走过的道路。文章指出,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没有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格局依然存在,由此造成的城市化严重滞后,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为此,应下决心改革中国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壁垒,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如此,笔者对自己以前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中国农村作八个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城市化与个人的城市化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一个是宏观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研究社会的城市化;一个是微观的角度,即个人的角度,研究个人的谈市化。社会的城市化是指一个社会随着工血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特质得到发展,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传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的个人从农村进入城市,要经历一个从权村人到城市人转化的过程,这就是个人的诚市化。就目创我国的城币化来说,合两个重要的特征:一个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各有差异、因而农民分化的状况在空间分布上表现非均衡的特征。第一,各地农民分化程度的不平衡。这首先表现为农民分化程度的区域差异。在我国西、中、东三大区域之间农民分化的程度明显呈依次递增的状况。从三大区域农民非农化程度的差异中可见一斑。见下表:1995年农村劳动力办”大区域的分布情况《资料来源: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96》,第175页。)另外,还表现在农民分化程度的社区差别。实证研究表明,改革以来,各地农村,即使是同一区域内的不同社区,甚至最基层的村庄,其农民分…  相似文献   

11.
破解中国“三农”困境,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农村城市化是至关重要的手段。可是,在城市化快速扩张的同时,“三农”问题却并未随之消失,反而更加突显,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探讨的即是诸如北京、上海这样一些城市化高度发达地区“三农”问题的成因及破解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工业是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经济僵局的重要力量,是沟通传统农业和现代城市工业的纽带和桥梁。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充分说明,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人口城市化等,都与农村工业及其发展密切相关,依靠农村工业自身经济成长的力量也可以实现二元结构经济的转换目标。因此,农村工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通过农村工业这条沟通传统农业与城市工业的纽带的作用,必然带动中国现代化的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空间路径视角分析了伦敦都市区与城市群的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表明,伦敦都市区与城市群是英国重要的人口聚集区域;目前英国都市区与城市群区域大多处于人口逆城市化阶段,但伦敦都市区已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空间路径循环;国际人口迁移是促使伦敦都市区人口增长、进入再城市化阶段的主要因素.文章提出,应该更多地从空间路径视角研究中国都市区和城市群区域的人口城市化问题;需要以政策措施适时引导上海都市区和北京都市区的人口空间分布;在交通和信息设施不断完备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都市区与城市群区域人口城市化的空间路径周期将会缩短.  相似文献   

14.
影响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明  徐成华 《社会》2004,(9):8-9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被征越来越多,致使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据有  相似文献   

15.
对小城镇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心,小城镇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小城镇的建设要遵循与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规划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的原则。小城镇规模与区域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才能对经济发展产生最佳效益。建设现代化的小城镇,不在于高楼大厦林立,而在于突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16.
2004年陕西省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和我国目前发展的态势,这表明陕西省城市化的高潮正在到来。但是,近些年来,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反而越来越大。因此,在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一定要与农村发展紧密结合,走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对陕西省省情及其城市化特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可以了解陕西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而提出陕西省应走有陕西特色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浙江是中国农村最早涌现股份合作制的省区之一。本文以浙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依据,从区域背景、产业背景和体制背景三方面考察农村股份合作制的缘起;从基本类型、产权构成、分配制度、治理结构等方面分析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运作及特点,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农村股份合作制发展中的问题和作出基本政策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紧密相关的,是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进程在产业和区域方面的分别表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协调表现为低价工业化进程和高价城市化进程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中国独特的工业化战略和道路严重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为此,“十一五”期间,中国应该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城市管理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等来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如何在平衡区域发展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向东部沿海和城市地区集聚,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区域和城乡间发展差距的重要成因.由于收入差距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利,近年来中国更加重视通过财政转移的方式平衡区域和城乡的发展,但并未有效地遏制区域和城乡差距的扩大.正确的平衡发展措施是打破区域间市场分割,促进劳动力向沿海地区和城市集聚,同时,对落后地区和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以使平衡区域和城乡发展的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国家城市化,农业现化代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则和条件;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及流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