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统称.它位于陕西北部和甘肃东部接壤地区,北起长城,南至关中北部的淳耀,西接环江,东临黄河,其中包括陕西省的府谷、神木、米脂、佳县、绥德、吴堡、横山、靖边、定边、保安(今志丹)、安塞、安定(今子长)、清涧、延川、延长、延安、甘泉、宜川、富县、中部、宜君、同官(今铜川)、耀县、旬邑、三水;甘肃省的宁县、合水、庆阳、环县.曾在二十多个县内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是西北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在三十年代初期创立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双方逐渐配合和互相支援,最后在刘志丹、谢子长同志的领导下,于1935年2月成立了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从而使陕甘边和陕北二块革命根据地达到完全统一.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是在共产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导下创建的,但是,西北革命根据地在创建的过程中却走出了一条区别于其它革命根据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今年二月二十一日,是西北人民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谢子长同志牺牲四十五周年。今天,我们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新长征中,回顾陕甘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深切怀念在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和陕甘红军中同他的亲密战友刘志丹同志一起建立了丰功伟绩的谢子长同志。四、五十年前子长同志领导我们战斗的岁月,仿佛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3.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王明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使党的白区组织丧失了百分之百,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损失了百分之九十,并直接导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得不开始战略性大转移.在南方根据地尽失的情况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所以与陕北根据地能够“硕果仅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人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能够主动抵制和努力克服“左”右倾错误给根据地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既有地域上的优势,也在武装斗争的战略和斗争形式上以及根据地的建设上创造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独特做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自觉实践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重要依托,革命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硕果仅存”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关于红军长征北上战略方针确定的几点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放鸣 《中州学刊》2005,(4):179-181
红军长征北上战略方针的确定是一个过程.长征开始时是主张突围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黎平会议提出了建立黔边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遵义会议提出了建立云贵川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两河口会议提出了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榜罗镇会议最后确定了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长征研究中两个问题进行再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关于红军长征前和长征中是否知道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问题,过去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共中央在长征前和长征中就知道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笔者认为中共中央在长征前和长征中知道陕甘边苏区和红二十六军,但对陕北苏区和红二十七军却并不知晓,这主要与陕北苏区形成的时间有关;第二,关于红军长征战略方针转变的问题,有人认为是“湘西—川黔边—川黔滇边—川西—川陕甘—陕北”,笔者认为红军战略方针经历了“湘西—川黔边—四川—川陕甘—陕北”的转变,除此之外常常被研究者认为的“战略方针”,实际上只是一些策略方针。  相似文献   

6.
以甘肃省华池、合永两县北部,桥山山脉中段南梁地区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全国仅存的一块红色区域。它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做了多方面的准备,为民主中国圣地——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它的光辉斗争业迹已炳耀于中国革命史册。在纪念“南梁政府”诞生五十周年之际,笔者对调查收集到的史料,按历史阶段作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红军在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万里转战,最后云集于陕甘革命根据地,在这里站稳了脚根。陕甘根据地之所以能够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它在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方面具备了红军落脚的条件,分析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英明的战略决策、卓越的指挥艺术,都有一定帮助。 一、陕甘根据地本身的存在和国内形势的发展,为红军长征落脚提供了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5,(7)
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陕籍党史人物群体,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群体,创立了西北地区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创建了多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了多支武装力量,是根据地革命政权的创建者,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局部执政的经验,培养了治国人才。  相似文献   

9.
方志敏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同志不仅领导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而且为中国革命积累与提供了“方志敏式”根据地的经验。在赣东北的具体条件下,采取波浪式向前扩大的策略,是创建“方志敏式”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策略,是方志敏同志对土地革命战争的一个重要贡献。这也是研究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发展史必定要融及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意在抛砖引玉,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五年九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子长征途中,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召开会议,“正式决定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从而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找到了一个良好的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革命的出发点。本文试图将党中央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略作探讨,敬请同志们教正。(一) 进入甘肃以前,党中央在制定川陕甘战略计划时,开始将陕甘苏区作为整个战略的组成部分来看待。一九三五年一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开始了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会后,在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指导下,中央红军回师遵  相似文献   

11.
庆阳地委张锋同志来信说:今年《社会科学》第2期所载《毛泽东主席为谢子长烈士亲笔写的碑文》系传抄件。6月我赴子长县枣树坪核对了原碑文,发现有三处差错:一是“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句中没有“后”字;二是“即是红二十六军之前身”应为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曾精辟地总结说: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之一。刘志丹在陕甘的革命活动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刘志丹在长时间从事和领导陕甘地区革命武装斗争过程中,在创建红  相似文献   

13.
哈达铺,位于甘肃南部,在岷县、宕昌之间,属宕昌县所辖。此地,就是中央红军长征路经甘肃的第一个乡镇。红军在这里曾作短期休整,党中央在这里作出了向陕甘革命根据地前进的英明决策,因此,哈达铺便在红军长征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建国以来出版的有关党史、革命史、党史资料、教材讲义、革命回忆录等著作,只提到哈达铺休整,却对党中央在这里作出到陕甘根据地去的这一重大决策均未有必要的明确的记述或论证。下面我就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学习和认识谈点意见,衷心希望得到革命前辈和同志们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正> 早在三十年代初期就被毛泽东同志誉之为“方志敏式”的赣东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最重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它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方志敏同志在领导弋横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块根据地的创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起了重大影响。(一)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和残酷的屠杀政策,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先后发动了许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同志在一九二七年十二月组织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弋横大暴动。随后,弋横武装暴动的胜利成果不断扩大,他们坚持深入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发展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武装和基层苏维埃政权。一九二八年五月,弋阳召开第一次全县工农代表大会,建立了弋  相似文献   

15.
顾俊杰 《兰州学刊》2009,(Z1):144-145
红军长征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其给人的印象仿佛是长征一开始就是为了转移到陕北,或者遵义会议后就确定要到陕北。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事实上,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作出符合实际情况和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新的抉择。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最后选择在陕北,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的实践中经过逐步摸索、认识,逐步放弃原有打算,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  相似文献   

16.
谢子长烈士毛主席写的谢子长烈士事略碑毛泽东同志给谢子长烈士的题词 朱德同志给谢予长烈士的 题词谢子长烈士纪念馆谢子长烈士纪念馆$子长县委宣传部  相似文献   

17.
红军长征落脚陕北是历史的必然:红军长征始终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目标和方向上为最终落脚陕北提供了可能;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党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错误,保证了最终落脚陕北;陕北革命根据地当时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客观条件是红军选择落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红军西征是有别于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的重大战略行动。面对复杂、险恶的政治、军事形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运筹帷幄,指导红军积极开展对东北军及广大回汉群众的统战工作,从而得以集中力量打击马鸿逵、马鸿宾的部队,就此开拓了甘肃、宁夏的革命新局面,不但为三军大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还成功地将陕甘苏区扩大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重心的转移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张一悟同志是甘肃最早的共产党员,是甘肃人民的忠实儿子。二十年代初,他就从事革命活动,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寻求革命真理。一九二四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甘肃从事革命工作,对当时甘肃党的建立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省的传播贡献很大。一九二七年,为反对蒋介石背叛革命,他和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一起参加领导了著名的渭华起义;革命失败后,立即转入地下活动,继续坚持对敌斗争,时任中共三原县委书记。一九二九年赴上海参加党的会议,因病滞留北京。一九三二年三月,在山东遭国  相似文献   

20.
《草地晚餐》是红军老战士刘坚写的反映朱总司令长征时期战斗生活的一篇革命回忆录。选自《战争年代的朱德同志》。一九三三年十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使第五次反“围剿”遭到严重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和北上抗日,中国工农红军决定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作大规模的战略性转移。中央红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福建的西部和江西的南部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他们走过终年积雪的高山,越过人迹罕至的草地,历尽千难万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先后走过十一个省,连续行军两万五千里,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胜利到达陕西北部的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