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兰经》随着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兰经》的原本是阿拉伯语,长期以来,《古兰经》在我因一直没有中文的译本。明末清初,信仰伊斯兰教的南京人刘智(刘介廉)(1660——1720年)写过《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天方至圣实  相似文献   

2.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是伊斯兰国家法律、道德、精神生活及伦理关系等一切准则的最后依据。由于《古兰经》的文字是最规范的阿拉伯语,所以每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不但在做礼拜时诵读《古兰经》,而且把它当作学习阿拉伯语的读本。回历25年(公元645年),由哈里发奥斯曼主持抄写的《古兰经》奥氏本成为最后定本。在奥斯曼统治时期,伊斯兰帝国的疆界已由阿拉伯半岛扩展到埃及、沙姆、巴勒斯坦、  相似文献   

3.
公元5世纪末~7世纪初,标准阿拉伯语(简称阿拉伯语)原是阿拉伯半岛上阿拉伯人的“通语”.伊斯兰教产生后,半岛各部落统一成一个民族,阿拉伯通语通过《古兰经》的成书及书面加工,成为阿拉伯民族语.此后,阿拉伯语随着阿拉伯民族疆域的扩大,逐渐成为区域性的民族语和世界性的伊斯兰教中介语.本文主要探讨中世纪阿拉伯语在西亚、北非的  相似文献   

4.
《古兰经》自问世以来就以宗教性(超越性)与社会性(世俗性)的二元一体结构确立了“认一论”信仰体系,改变了阿拉伯社会,催生了阿拉伯伊斯兰帝国,也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得以诞生。但作为纲领性经典的《古兰经》并没有就所涉及的广博的内容逐一展开论述,只是以点带面地概而言之。因此,只有对其进行全方位注释,才能进一步彰显其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及现实意义,从而深度解读伊斯兰教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古兰经》注释也就成为阐发伊斯兰教义、研习和具体运用《古兰经》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5.
林松教授潜心收集史料,悉心探索推敲撰成的《汉译<古兰经>史话》终于要结集出版了,这是伊斯兰文化研究领域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作者多次盛情相邀,嘱我写几句话,只得不揣浅陋,试作涂鸦。 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最多的宗教之一,伊斯兰文化根深叶茂,具有巨大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影响,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明白的阿拉伯语言”降示和录写成集的《古兰经》,则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经典,也是传播或研究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的根本。 在伊斯兰教的发展史上,对《古兰经》是否可以和是否能够译成其他语言,教法学家们一直存在分歧。反对者主要担心译者歪曲《古兰经》的原意,速成误导,甚至招致攻击。然而,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不断地超越国界和民族疆域,要各国、各民族中的穆斯林都通晓阿拉伯语毕竟不易,翻译《古兰经》遂逐步成为时代的必需。至本世纪30年代,举足轻重的埃及爱资哈  相似文献   

6.
逊尼派逊尼派是当今伊斯兰教中信徒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流派,被人称为“正统派”。逊尼派不仅承认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而且完整地承认逊奈(圣训)。据说,《古兰经》是安拉降赐给穆罕默德然后由这位先知讲述出来的启示,被  相似文献   

7.
阿拉伯语研究,源于《古兰经》研究。《古兰经》是阿语研究的轴心,不管是解释《古兰经》,还是阐述伊斯兰教法,都与阿拉伯语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反之,阿拉伯语的研究,如词汇、词法、句子结构、语体风格的研究,甚至天文、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为伊斯兰服务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解释《古兰经》、伊斯兰教法和伊斯兰政体。  相似文献   

8.
阿拉伯书法和中国汉字书法一样名驰遐迩。阿拉伯书法伴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汉字书法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阿拉伯书法艺术。经字画,就是阿拉伯书法与伊斯兰艺术在中国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之一,是中阿文化艺术相互交流、融会贯通的一朵奇葩。早在伊历二三世纪时,阿拉伯书法艺术就已达到极高的水平。由于《古兰经》中有一百多处提到书写的重要性,并“命人用笔写字”,“传授知识”(《古兰经》96:4),这  相似文献   

9.
《古兰经》不仅是伊斯兰教的最高法典,也是1300多年来阿拉伯语文的典范,它在伊斯兰宗教史和阿拉伯文学史上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广大的中国穆斯林来说,学习和研究《古兰经》,一般只有通过中文译本。因此,译文是否确切,就显得非常重要。《古兰经》的中文译本正式出版的已有七部之多。最后一个版本是1981年出版的马坚先生的译本。马坚先生毕生从事阿拉伯语言和伊斯兰教的研究。抗战前就开始进行《古兰经》的翻译工作。虽然他的译本1981年才出版,但其译文在1945年就已基本完成。这个译本超过了以前所有的译本,是当前广大中国穆斯林阅读和学习的主要版本。由于《古兰经》的内容浩如烟海,伊斯兰教学者们对它又有许多不同的注释,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只有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0.
四、《中国伊斯兰教概观》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来沿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广泛传播,甚至在西北地区形成较大的穆斯林聚居区.但是在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中央政权以汉民族为中心,以儒家思想为统治的理论基础,所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各民族穆斯林,在历史上始终处于少权和无权地位,造成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落后状况.同时,由于伊斯兰的经典都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中国穆斯林要真正掌握伊斯兰教的精神实质,又有语言上的严重障碍.在历史上,由中国穆斯林学者和非穆斯林学者翻译成中文的伊斯兰经典,真是凤毛麟角.长期以来伊斯兰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延续,主要依靠经堂教育.经堂教育也称寺院教育,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苏如中学汪立荣同学来信询问:《<古兰经>选》(阿汉对照)出版说明中写的日期为:公元1981年1月9日,伊斯兰纪元1401年3月3日,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课本《世界历史》上册第93页写道:伊斯兰教纪元为公元622年,照这样讲,公元622年为伊斯兰教纪元1年,那公元1981年转换为伊斯兰纪元应是1981年减去622年,等于1359年,这和  相似文献   

12.
西辽时期,即公元1124年前后,塔里木盆地以南的绝大部分居民皈依了伊斯兰教。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也随之传入这个地区。 到14世纪,察合汗国的统治者们只信奉伊斯兰教,使阿拉伯和波斯文字得到广泛应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便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统一,从而结束了维吾尔社会中多种文字并用的时期。 维吾尔字母的读音和书写与阿拉伯语一样,但在借用时根据维吾尔语的需要又增加了几个波斯语字母,由阿拉伯语的28个字母变成维吾尔语的32个字母。 文字的统一,对维吾尔族的文化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那时至今的几个世纪里,维吾尔人用这种文字记录了自己丰富的文化遗产,如集历史、语言、社会、宗教和民俗之大成的《突厥语大辞典》,以诗歌体撰写而成,包括哲学、文学、法律、格言的《福乐智慧》、还有音乐名著《十二木卡姆》和大型集体舞蹈《麦西来甫》等。此外,哈萨克语也采用了阿拉伯语字母。约8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语也传到哈萨克。当时哈萨克语还没有形成文字,但通过日常的宗教活动,无形中受到阿语的影响。到公元10世纪,哈萨克人就用28个阿拉伯字母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称作“书面语”,从14世纪开始,这种书面语中又掺入大量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15世纪以后,出现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用哈萨克语写成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音乐历史悠久,远在蒙昧时期就有唱诗和赶驼人的歌唱——胡达。伊斯兰教诞生以后,对固有的音乐进行了改革,使之符合伊斯兰教教义,创造了一些宗教歌曲和抑扬顿挫的《古兰经》咏诵,阿拉伯音乐得到了发展,出现了新的形式和内容。随着伊斯兰教的对外传播,阿拉伯音乐传到了世界各地,对其他民族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说到中世纪阿拉伯文学,首先应该提出的是《古兰经》。《古兰经》既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和第一部律书,又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不朽名著。《古兰经》从文字上来说,是带  相似文献   

15.
《古兰经》把伊斯兰教的信仰称作“伊玛尼”。对伊玛尼的概括,各家说法不一。一般伊斯兰教学者依据《古兰经》第二章第177节“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正经、信先知……”所载,主张伊斯兰教有“五大”信仰;多数教外学者则根据伊斯兰教实际履行的信仰,主张“六大”信仰或“七大”信仰,即在五大信仰的基础上加上“信前定”构成六大信仰,或再加上“信死后复活”构成七大信仰。本文根据《古兰经》所载,对伊斯兰教五大信仰做一简要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古兰经>自问世以来就以宗教性(超越性)与社会性(世俗性)的二元一体结构确立了"认-论"信仰体系,改变了阿拉伯社会,催生了阿拉伯伊斯兰帝国,也使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得以诞生.但作为纲领性经典的<古兰经>并没有就所涉及的广博的内容逐一展开论述,只是以点带面地概而言之.因此,只有对其进行全方位注释,才能进一步彰显其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及现实意义,从而深度解读伊斯兰教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古兰经>注释也就成为阐发伊斯兰教义、研习和具体运用<古兰经>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17.
据中国史书记载,唐高宗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曾在京城长安接见大食(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派来中国的使节。来使谈及阿拉伯帝国建国的经过、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中国历史学者一般把这一年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7世纪初,在妇女地位日趋低下的阿拉伯半岛上,一神论宗教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古兰经》在先知穆罕默德传教过程中的陆续降示,为妇女带来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无序状态的阿拉伯社会在妇女问题上存在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和陈陋行为在《古兰经》中受到了斥责,逐步得到革除和纠正,使阿拉伯人从“浸沉于迷信、残忍、邪僻之中觉醒过来,突然地跳进一种又新鲜又热列的生活之中”(马坚:《古兰简介》)。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七世纪初期的麦加、麦地那,在这以后,阿拉伯伊斯兰教势力扩展到北方以及东、西方世界。公元711年传入伊比利亚半岛,这势力一直保持到公元1492年。(也就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那一年)。在此时期内,伊斯兰教方面所使用的阿拉伯语给周围的语言世界带来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西方,阿拉伯语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欧洲各国语言中的单词,数以千计。嗣后,即公元十六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殖民扩张和贸易开展,阿拉伯语直接被欧洲各语种吸收的单词,为数更多。  相似文献   

20.
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起,《古兰经》注释便逐渐发展成为伊斯兰文化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传统学科——主释学(‘ilma1-tafsir)。注释学历经两大时期形成并完善:口耳相传时期——枞先知穆罕默德时期到再传弟子时期;文字记载时期——始于阿拔斯王朝早期,结束期不得而知。注释学的发展以及涌现出的大量学术成果,彰显出历代穆斯林阐释《古兰经》微言大义的学术动态,反映了伊斯兰文化学术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