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译壮中的语序调换法韦达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搞好翻译工作,首先要努力学习翻译理论。理论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实践的指南;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容易出现盲目性,容易走弯路。其次,要掌握翻译技巧,所谓技巧,就是“诀窍”;译者掌握了方法...  相似文献   

2.
语气的表达在所有语言中都具有普遍性,语气的种类也都有共性,只是语气表达的具体手段各有差异。其中,英语的语气和汉语的语气都可借助语调、语序、情态动词、副词、叹词等来表达,但二者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表达手段,语气助词就是汉语有而英语无的一种语气表达手段。针对这一现象,汉译英文小说对话时要恰当使用语气助词辅助传达语气,并遵循四个原则:个性化、情景化、目的性和情感性,译者应充分认识语气助词在对话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关联理论与隐性连词的汉英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关联理论为基础 ,探讨粘连在翻译的分析和综合这两大过程中的重要性 ,进一步结合汉译英实例 ,分析不同思维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讨论译文与原文相似性的问题 ,从而论证了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和释义相似是译者在汉译英中处理隐性连词时应把握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考察源于两类语序的英语因果复句的汉译句732句,研究英译汉任务中英语复句语序对汉语"因果"概念表达的影响,发现英语原句语序对译句复句语序、关联标记模式、因果关联词选择影响显著.汉语因果复句表达"因果"概念是通过复句语序、关联标记模式和关联词三者配合进行综合表达,而时间顺序原则、突显识解、主观性识解三个认知机制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译英时在目的语读者接受的范围内尽最大限度体现中国文化,这种观念在译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却一直困扰译者。文章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分析汉译英中应传递的中国文化内容的重点,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从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出发,分别阐述其在汉译英文化传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目的论视角,以《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的卢秋莹汉译本《我就是要挑战这世界》为例,在阐释翻译目的与译者主体性之间逻辑联系的基础上,探讨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重点研究译者如何应用归化策略以及转译、措辞、句式结构调整和虚词具体化等翻译方法,分析译者对源文本的解读和对译本的加工,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的需求,积极发挥主体性,翻译出优秀的译本,彰显译者的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7.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过程以意义的传达为典型特征,意的功能对等则应是译者首先应该努力达到的。本文着重讨论了直译与意译策略在英语歌曲汉译中的应用,并指出,鉴于音乐性是歌曲的本质属性,译者翻译歌曲时只有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8.
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汉字与中国化佛教两要素涵化而成的“汉译佛教词语”,久为东亚各国所通用。在中国和日本,汉译佛教词语构成宗教、伦理、哲学等领域的中坚概念。汉译佛教词语藏于汉译佛典之中,其形成期相当于佛典汉译期,主要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汉译佛教词语在中日两国间的互动,则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相似文献   

9.
汉英话题结构对比与汉英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的话题结构往往置于句首,是汉语固有的语序,英语的话题隐藏在宾语中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在汉译英中往往将置于句首的汉语话题转换成英语句子中的宾语。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中的主谓宾句和主宾谓句刘青汉藏语系有四个主要的语族:汉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汉语、侗台语、苗瑶语之间有好些等同的特点,最明显的是语序:主语+动词谓语+宾语;这跟藏缅语族的语序:主语+宾语+动词谓语正好相反。而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  相似文献   

11.
从常态值语义格关系和目标物与参照物的认知角度,讨论汉语英语小句语序的原型和变体现象,指出了表层句法格与深层语义格常态值的关系和语义格的角色类型的关系,说明潜存于小句语序构造的目标物与参照物的参与者框架的异同,以及变异所引起的语序调动现象,分析和描述原型语序及其变体、语义格与小句里的语序灵活性和固定性的关系,以及汉语的一些所谓的无理构造的认知理据,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分析语序在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段方面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2.
就日语复合谓语中的动词、形容词,惯用型等补助成分在汉译时的作用做一讨论,总结了日译汉时补助成分的添意性及语序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从唐朝到1919年《圣经》和合本的出版,传教士译者一直在为顺应中国的文化语境而寻找恰当的《圣经》汉译经典化途径,其翻译策略经历了全盘汉化、话语独立化和适度“道儒化”三个阶段。作为《圣经》汉译的权威译本,《圣经》和合本是传教士译者们经典化努力的结果,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译者权威化、文化和合化和译本文学化三个方面的合力。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诗歌翻译的"意译"和"直译"的争论由来已久,翻译研究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总结出翻译方法,为"意译"和"直译"的探索提供了基础和立论依据。本文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形式、功能和情景互动三个方面对I Am Afraid的4种汉译进行解读、分析和评估,讨论英诗汉译的过程中,译者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同时,选择"意译"自由的主客观原因。研究发现,英诗汉译受限于形式和内容的难以平衡,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既要顾及微观小句层面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上的对等,即内容的"忠",又要顾及宏观语篇层面的成篇属性上的对等,即形式的"美",往往顾此失彼。这表明,"意译"赋予译者的创作自由是一定的,即在与原文意义对等的基础上,进行谋篇布局,实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5.
旅游资料汉译英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旅游文本的特点及其针对的读者群,以译者主体性和读者接受理论为理论支持,以实例分析为核心,凸显译者在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旅游资料汉译英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6.
普希金的第一部汉译作品是《上尉的女儿》,译本题作《俄国情史》,系据日文转译,译者为戢翼翚。这是一部归化式译作,书名、人名、人称、体裁、字数均与原作有较大的出入。不过,责任主要不在中译者,而在日译者。日译本本身就是一个缩写本,上述问题都是目译本所存在的。戢译《俄国情史》虽是一部很不完善的译作,但它开了翻译普希金作品和俄国文学名著的先河,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普希金的第一部汉译作品是《上尉的女儿》 ,译本题作《俄国情史》 ,系据日文转译 ,译者为戢翼。这是一部归化式译作 ,书名、人名、人称、体裁、字数均与原作有较大的出入。不过 ,责任主要不在中译者 ,而在日译者。日译本本身就是一个缩写本 ,上述问题都是日译本所存在的。戢译《俄国情史》虽是一部很不完善的译作 ,但它开了翻译普希金作品和俄国文学名著的先河 ,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俄汉语语法语序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双语对比的研究方法.首先,考察俄汉语在语法常位方面的差异与翻译移位;其次,借助语义指向分析法,研讨俄译汉时语法语序的移位转换.通过译例分析,指出俄汉语语法常位异少同多,以定语和状语的移位传译最为典型.俄语定语、状语及全句说明语时常出现语义指向"错位",汉译时通常移位达意.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具有他人导向性的显著特点,这必然对译者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译者的翻译思想和行动.实现"视域融合"是他人导向性作用于汉译英商标翻译的体现.商标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商标原文只是翻译考虑的方面之一,不需要必然与内容契合.商标翻译追求的是,译文达到与原文同样的效果."视域融合"规范着商标翻译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金刚经》的六个汉译本中,及物动词后有时会使用“于”介引宾语,这一现象可能是受到译者的汉语水平差异、“于”自身的“未完成”用法以及汉译佛典四言文体的韵律制约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此外,相同动名结构间“于”的使用具有一定开放性,这与动名结构所对应的梵语以及译者的主观选择有关。当译者有意识地使译文呈现“四字一顿”的文体风格时,会通过调节动名间“于”的隐现以增减音节,这在玄奘译本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突显了玄奘强烈追求四言文体的翻译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