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选取1990年("四普")、2000年("五普")、2010年("六普")的人口普查资料,首先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职业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也分析了不同时期省际人口的迁移原因变化以及多个因子对省际迁移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数以上的省际迁移人口所从事的职业为生产运输类,且从事此类职业的省际迁移人口更愿意迁入高收入的东部沿海地区.此外,迁入地的社会经济因素(城镇化水平、收入和消费)、就业结构(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人文发展指数的"拉力"作用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国流动人口基本态势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流动人口是一种广义迁移人口,利用四普资料抽样数据和 1995年全国 1%抽样调查资料,本文研究了我国流动人口分类和原因,流入、流出地的分布、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婚姻状态、文化、职业分布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1982年和1990年进行了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各种人口现象在八十年代间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从两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对比中反映出来。本文通过这一方法分析这一时期福建省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变化。一、人口性别比的变化1.八十年代福建总人口的性别比变动八十年代福建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幅度不大。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里口福建省总人口为30,048,275人,其中男性15,434,048人,占51.56%,女性14,614,227入,占4864%,人D性别比为10561。这一数字与“三普”福建总人口性别比105.92相比略有下降,也低于全国“四普”…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近期省际人口迁移的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人口迁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迁移量的多少或人口总迁移率的大小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有关省际人口迁移的数据,我们看到:我国在八十年代后半期的省际人口迁移与八十年代前半期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90年7月1日进行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在我国的人口普查史上第一次设立了有关迁移的项目,为研究我国从1985年7月1日至1990年6月30日的人口迁移状况提供了比较翔实、可靠的材料。这次人口普查所统计的省际迁移人口是指在这五年间离开了1985年7月1日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常住地一年以上、在1990年6月30日时的现住地居住了一年以上或不满一年的人口。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次人口普查对5周岁以下和普查时已死去的人口的迁移状况均未进行统计,这就造成了对这五年间省际迁移人口的低估。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1988-07-01零时,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时点上的迁移人数和最后一次的迁移状况,从省际迁移、省内迁移、城镇乡迁移三个层次,研究探讨我国迁移人口的流向问题。1我国人口省际迁移的流向在这次调查的样本总人口2,152,044人中,有902,155人有迁移史,占样本总人口的41.92%,其中有省际迁移史的人,占迁移总人数的16.28%。l.l省际迁移量的分布省际迁出量的分布;省际迁出量的差别比较大,其中以山东省的省际迁出量为最大,占全国省际迁出总数的8.67%,其次是河北、辽宁、江苏、四川、黑龙江、河南。省际迁出量最小的是海南省,…  相似文献   

6.
厦门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117.56万人,其中厦门本岛的思明、开元、鼓浪屿、湖里四个区为厦门经济特区,人口刎.26万人。本文试根据“三普”和“四普”资料,对厦门市人口文化素质作些初步的分析。一、厦门市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四普”资料表明,豆990年厦门市每十万人口中,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为73714人,分别比全国和福建省平均水平多2852人和4403人,其中大学和高中的文化程度人口比全国和福建省平均水平多的多(详见表1),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倍,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求得各省省内城乡与省外城乡之间的各项人口净迁移流向和流量,据此将中国大陆各省的省际城乡人口迁移流态模式划分为若干类型。分析表明,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以由农村向市镇的迁移为主流,其流态模式形态各异、复杂多样;但从地域差异、影响因素和动态变化等方面看,皆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上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福建南平地区少年儿童系数为27.50%,老年系数为4.79%,老少比为17.41%,年龄中位数为24.3岁,这说明南平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已从年轻型过渡到成年型,多项指标已具有老年型的特征,人口再生类型已从增加型向稳定型转化。根据“四普”资料,对南平地区未来50年人口年龄结构及老年人口数  相似文献   

9.
我国广东省人口迁移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口迁移随之频繁和加快,并成为广东人口变动的主流。本文所指的迁移人口,是根据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的规定,5年间常住地发生跨县、市变动的人口,即1990-07-010时现常住地所在县、市与1985-07-010时常住地所在县、市不一致的人口。迁移人口包括跨县、市的户口迁移人口和非户口迁移的流动人口两部分。1人口迁移量和迁移人口构成特征截止1990-07-01,广东省5年来跨县、市迁移人口达393.17万人,占广东省人口总数6…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口婚姻迁移的宏观流向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婚姻迁移近况婚姻迁移是人类迁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传统社会中,婚姻迁移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婚姻迁移仍是我国人口迁移、尤其是农村或近距离迁移中的重要类型。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在1982—1987年的省内迁移中婚姻迁移占30.8%,省际迁移中婚姻迁移占15.5%,199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1985—1990年省内跨县市迁移占全部迁移数的14.3%;省际迁移中婚姻迁移占14.2%。省内迁移由于口径不同而无法比较。从省际迁移的情况来看,虽然八十年代后期婚姻迁移的比重较八十表1 1982—1987年分性别的迁移原因构成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空间OD模型和“六普”人口省际迁移流数据,研究中国人口省际迁移流的地缘效应、驱动机制与男女差异.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1)中国人口迁移流内含显著的空间依赖,其中迁出、迁入地独立的空间自相关效应促进人口迁移,而迁出地-迁入地交互的空间自相关效应阻碍人口迁移.(2)总体上,中国人口省际迁移流受迁出地推力作用弱于迁入地的拉力作用,表明人口迁移更多是出于对迁入地的“美好预期”,而非对迁出地的“过度抱怨”.(3)人口迁移流的驱动机制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迁移流受驱动因子的影响强于男性,女性的失业风险、就业歧视更为明显;男性在人口迁移的空间选择上受空间依赖的影响强于女性,这与性别禀赋和社会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正>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由于难以获得准确数据,总是不能精确地反映这种变化。本文试图从1990年的人口普查的第二号公报入手进行探讨。一、省际迁移的数据估计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人口属封闭型人口。我国现在,人户分离的现象较严重因此,为与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人口的标准相一致,这里的省际迁移人口不仅包括持有省人口迁移证的迁居其它省(市、自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中国1990年“四普”1%抽样数据,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全国及其城乡和六大区域不同婚姻状况人口死亡率的水平和模式,通过对比分析,给出了全国及其城乡和六大区域不同婚姻人口死亡率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婚姻人口的死亡水平和死亡模式差别较大,婚姻因素对人口死亡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土家族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寻求土家族人口分布的总体特征规律,合理布局和迁移发展土家族人口,本文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和其他现状资料,通过地区间对比和人口密度比较反映土家族人口分布状况,并分析总结其特征及产生原因。在分析土家族人口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将土家族城镇化水平分布与土家族人口分布、全国总人口分布及全国城镇化水平分布进行叠加分析,总结土家族城镇化水平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放 《人口研究》2004,28(3):60-67
利用 1 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对在“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在新增长的城镇人口中 ,有 5 2 %是来自于地域的重新划分 ,有 31 %是来自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来自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的只有 1 7%。本文认为 ,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应当主要依靠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因此 ,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解决好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人口的就业和生活 ,使他们能够顺利向城镇转移 ,这对于 2 1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几年四川省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人口逐渐老化的“白发浪潮”也悄然而至。为探讨人口老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运用第四次人口普查10%提前抽样汇总资料,对四川省人口老化的特点及老年人口自身的基本特征分析如下: 一、人口老化的特点和老年人口的基本特征 1.四川省尚未进入“老年型”省份,但老化程度高于全国,老化速度加快。四川省1990年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  相似文献   

17.
省际人口迁移中的老年人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199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描述省际迁入或流入北京市的老年人口的人口学特征,并与北京市非迁移老年人口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应用Logistic回归,从家庭户层次对有老年人迁入的家庭户的部分特征对老年人迁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际人口迁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人口的迁移趋势,一改过去由沿海向内地迁移的模式,而逆转为内地向沿海迁移。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人多地少矛盾十分尖锐,80年代出生人口年均在110万以上,然而,省际间人口迁移不但没有减轻新增人口带来的压力,反而自1973年起,连续19年差进,累计净迁入115万人,相当于1954—1972年压缩江苏人口净迁出的84%。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  相似文献   

19.
在联合国人口基金P04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分析课题组”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合作,于1992—1993年对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研究。本文是在“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分析”(人口研究,1993年第4期)和“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堆积原因的初步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1期)的基础上的又一项研究,是全部研究的一部分。1年龄堆积状况从第三、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中都可以明显发现,在中国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新疆是人口年龄结构堆积最严重的地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相似文献   

20.
东源县前身为河源县、河源市郊区,地处广东省中部,是该省16个特困县之一。本文试通过1982年、1990年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和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资料,对该县人口年龄构成作一浅析,探讨一些对策供有关领导部门参考。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 (一)八十年代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早期,进入成年型中期,1995年进入成年型后期,已逐渐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迈进。 从表1可以看出,“三普”时,东源县少儿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具有成年型人口的特征,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具有年轻型人口的特征。然而,年龄中位数接近年轻型与成年型标准的临界值(20岁)。因此,1982年东源县年龄结构类型介于年轻型与成年型之间,偏重于成年型早期阶段。“四普”时,经过八年后的东源县年龄结构四个指标已完全达到成年型标准,而且处在成年型的中期阶段。五年三个月后,即1995年10月1日,东源县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成年型的后期阶段,四个指标中已有一个(老年人口比重)达到老年型人口的标准值。因此,可以说东源县人口年龄结构已逐渐向老年型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