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表示否定判断要用一个“非”字。例如: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 ②封建,非圣人意也。(柳宗元;封建论) · 这种用法的“非”字究竟是副词还是判断词?这是一个常常使人疑惑的问题。一般古代汉语教材都称这种“非”为副词。然而也有的语法学家把它看作“系词”(即判断词)的。笔者认为,从“非’字的作用和来源看,从它在否定判断句中表现出来的语法特点看,它都具有谓词的性质。因而“非”字在判断句中是用来表示否定判断的判断词。下面通过与有关词语进行比较分析,来看一看这种“非”字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2.
古今字这个概念由来已久,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理解并不一致,前人从用字的角度去理解,因而把古今字的范围看得太宽,如把轨簋、缫藻等属于通假字的也看作古今字(见《周礼·小史》及《弁师》注),把壄野、(干干木)刊、寝浸等属于异体字的也看作古今字(见《汉书·地理志》注),把志识、仄侧等属于同源字的也看作古今字(见《周礼·保章氏》注及《汉书·贾谊传》注)。段玉裁认为“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  相似文献   

3.
娜塔丽·萨洛特,阿兰·罗伯·格里埃和米歇尔·布托尔是今天走运的作家。他们的小说一问世,批评界非但称赞为杰作,而且还把他们每一部作品都看作是现代小说进化中的一个转折点,说是“新的小说文学的成长”,是“新现实主义”的繁荣局面。罗兰·巴尔特曾经说,罗伯·格里埃的尝试,“其重要性不下于超现实主义之与现实”。让·保尔·沙特则发现娜塔丽·萨洛特的“写作技巧,使她超过了心理学主义而达  相似文献   

4.
风骨论二辨     
“风骨”本是汉魏以来用以品评人物的一个词,如“羲之风骨清举”(《世说新语·晋安帝纪》)“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宋书·武帝纪》)也有单用为“风”或“骨”的,都是指人物所具有的一种气势不凡的精神面貌.以后,六朝士人将“风骨”由品人而推及品文,提倡文亦应有风骨.曹丕主“文气”说,可以看作是文学领域中风骨论的滥觞,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正式提出了文艺  相似文献   

5.
求自然数方幂和有许多方法本文给出求自然数方幂和的又一公式,应用这个公式可以比较简单地求出自然数的任意次方幂的和。此公式具有简洁易记的好用的优点。 1 xe~x/(e~x-1)的展开式令f(x)=xe~x/(e~x-1),f(x)在x=0时为0/0的不定式,但有:所以我们定义f(0)=1,故f(x)可在x=0附近展开,由数学分析,我们有下面的展开式 xe~x/(e~x-1)=B_0+B_1x+B_2x~2/1·2+B_3x~3/1·2·3+……(1)其中B_0,B_1,B_2,B_3,……为待定系数。由级数相乘的理论,用下面级数 e~x-1=x+x~2/1·2+x~3/1·2·3+……(2)乘(1)的两边,左边的乘积等于  相似文献   

6.
在辨认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问题上,语法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其中,把“兼类”说成“活用”最为多见。“衣”,《说文解字》:“上曰衣,下为裳。”“衣”的本义“上衣、衣服”,属名词。见诸有关书刊读物,“衣”是论家们用来说明各词活用引证最多的例词之一。如;“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乃使其从者衣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皆衣缯单衣。”(褚少  相似文献   

7.
<正>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指原属甲类的词在文中临时处在乙类词的位置,词性发生了变化,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如.“驾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旬子·劝学》;“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以上三例中的“水”、“鱼肉”、“二  相似文献   

8.
“委”、“婉”二字自古有之。东汉《说文》记载:“委,随也。”“婉,顺也。”《楚辞·九叹·远逝》曰:“委两馆于咸唐。”《诗·齐风·猗嗟》曰:“猗嗟娈兮,清扬婉兮。”在单音节词占主要地位的古代汉语里,委与婉往往单独出现,或者与别的单音节词组合,诸如:“委曲”、“委顺”、“婉转”“婉静”等等。作为双音节联绵词,“委婉”出现得相当晚,大概要到清代才出现。《儒林外史》二十四回道:“更有那细吹细打的船  相似文献   

9.
索引词包含指示词“这”、代词“我”、时态词“现在”、地点词“这里”等等。在英语文献中,常常用名词“deixis”和“indexicality”表示,其相应的形容词是“deictic”与“indexical”。所不同的是,前者为一个语言学概念,而后者是一个哲学、逻辑学概念。而且逻辑学家更喜欢用“indexicals”表示索引词。 对索引词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斯多亚学派。斯多亚学派把命题分为原子命题与分子命题。其中原子命题,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认为有三种形式:确定的原子命题、不定的原子命题与中间的原子命题。对索引词以细致而深入研究的还是现代哲学、现代逻辑学和现代语言学。其研究目的与手段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索引词理论。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角度,通过追寻其历史发展的线索,对索引词的若干理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一二·一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三次学生运动中,可以看出现代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不断追求进步的历史轨迹。周恩来在延安青年纪念“一二·九运动”十周年的大会上说,“五四运动未完成的任务,由一二·九青年运动继承起来,一二·九未完成的任务,由今天的青年运动(即一二·一运动——引者)继承起来。”三次学生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但  相似文献   

11.
狄更斯为自己的十五部长篇小说建立了一座宏伟的人物画廊。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爱·摩·福斯特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这人物画廊的群像的共同特征:“狄更斯的人物几乎都是扁平的(匹普和大卫·科波菲尔试图成为圆形人物,但写得如此缺乏自信,以至于这两个人物显得更象水泡,而非实体)。他们每个人几乎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众多的批评家和理论家正是针对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对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扁平人  相似文献   

12.
由文献[4]我们知道,当P(x)不同时,由齐次偏微分方程(α/αx×w(n,x,u)=n/p(x)×w(n,x,y)·(μ-x)及规范化条件integral from -∞=1 to ∞×w(n,x,u)du=1确定出的指数型算子integral from -∞=1 to ∞×w(n,x,u)f(u)·du亦不同。文[1]讨论了p(x)是至多二次的多项式时指数型算子的一致逼近问题,本文将就P(x)的更一般的情形给出一致逼近的正定理及饱和类。  相似文献   

13.
(一) 在古汉语中,“之”字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一字多词多义,且功能多样。众所周知,“之”字在谓语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成分,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之”字;不及物动词如果作使动词用,也可以带宾语“之”字,如: (1)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2)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3) 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  相似文献   

14.
时尚的宠儿     
谁执时装业的牛耳? “法国人非常相信时装,”美国《女装日报》编辑帕特里克·麦卡锡(Patrick McCarthy)在曼哈顿的办公室里说道。他对意大利人也有好评:“他们越来越像美国人,把时装看作是一种行业。”英国人吗?我的天呀,甚至女皇的专业服装师诺曼·哈尼尔(NormanHartnell)也赚不了几个钱。麦卡锡先生苦笑地说,“英国既没有时装的基层队伍,也不相信时装”,英国科特公司(Courtaulds)和ICI这样的大型纺织品企业“从来不支持时装业”。  相似文献   

15.
给予若,设3二尸:<…2,我们用Selberg〔“’方法估计p。(x,x勺的上界时得P,(x,x’)(找(n)C·C。·x.~/C。,·x二\一万丁六丁一十口几万丁二万二~109 109丫1. iU匕弄、lu匕弄I此处C~n 户>2( 1\。__。P一1。,…  相似文献   

16.
“沉郁”说是《白雨斋词话》的核心,也是陈廷焯论词的唯一标准。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沉郁主要是指词的表现手法和风格特征。“温厚以为体,沉郁以为用。”(自序)“作词之法,首贵沉郁。”(卷一·三)“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孳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漂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卷一·八)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中庸》讲“诚”,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庸》把“诚”释为“信”;宋朱熹《中庸章句》则把“诚”界定为“真实无妄”,并对“诚”与“信”作了区分,尤其是从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层面讲“诚”,而与《礼记正义·中庸》不尽相同。然而,它们都把“诚”看作“成己”“成物”的必要基础,而为后世所阐发。对朱熹《中庸章句》与《礼记正义·中庸》在“诚”论上的异同做出比较和分析,不仅可以看出前者对于后者的思想变化和发展,而且对于深入发掘“诚”的内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 如果没有读过卡尔·鲍波尔(K.popper)的著作,对于“从阿米巴到爱因斯坦”这个题目难免会摸不着头脑。阿米巴(amoeba)是英语“变形虫”一词的音译,而爱因斯坦在鲍波尔眼里是现代两个最伟大人物中的一个(另一个是温斯顿·邱吉尔)。然而,鲍波尔在其著作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把“爱因斯坦”和“阿米巴”两个词连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原来,鲍波尔谈到“爱因斯坦和阿米巴”或者“从阿米巴到爱因斯坦”时,既是作隐喻,也是写实。他以进化论的态度看待知识,用达尔文主义描述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在物种进化的图式中,高明的人类沿着时间的流程可以追溯到最低级的生命机体。鲍波尔由此认为,进化这一长链也把爱因斯坦的理性探索与阿米巴的本能适应和自然选择连在一起了。很显然,鲍波尔是从知识论的构架里看爱因斯坦和阿米巴的。在这个范围内,他要表达的主要哲学观点有:(一)爱因斯坦和阿米巴都使用尝试和消除错误的方法;(二) 爱因斯坦和阿米巴在方法上有着重大区别;(三)从阿米巴到爱因斯坦只有一步。  相似文献   

19.
对“说说、红红”这类词,一般语法著作,都认为是单音动词或单音形容词的;重迭形式,而不把它们看成是重迭构成的词。黄伯荣和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把重迭式作为一种构成词的方法。然所举的例证是:“姐姐、  相似文献   

20.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曾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的意思。“创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s”,是由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中提出的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熊彼特的理解创新是将已有的东西予以重新组合以产生新的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