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林金贵 《学术探索》2006,1(3):44-47
“人权入宪”后,对什么是宪法精神,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宪政,是理论界引起诸多争论中热点话题,本文首先评判了当前学术界关于宪法精神的论争,认为当代中国的宪法精神正在从国家本位向人权本位转化,并指出中国人权的本位转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现行宪法应当进一步改进之处,论证了“以人为本”、“人权至上”是当代宪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宪法学的视野来看,科学发展观是调整社会重大关系的宪法性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促进民生的宪法性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保障根本人权的宪法性原则。由此,应该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宪法,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护人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尊重和保护人权的社会.基本人权的实现和保障离不开宪法.中国社会主义宪法人权保护巳取得较大成绩,但离国际人权宪章尚有一定的差距.要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宪法人权保护,发展并巩固基本人权的宪政观念,积极、开放地对待国际人权宪章,拓展并充实宪法基本人权保护内容.  相似文献   

4.
宪法与和谐社会联系紧密.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宪法是治国之法,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保障;宪法是权利之法,人权是和谐社会的目的和归宿;宪法是宽容之法,多元利益协调是和谐社会的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宪法为前提与基础,充分发挥宪法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党必须依法执政,这是坚持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坚持依法执政必须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依法执政最根本的是要依宪执政,正确处理党的政策与宪法、法律的关系,坚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准则,并从根本上为党依法执政提供制度和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和讨论了一个世纪以来人权观念从在中国的传播到入宪的曲折历程,认为人权入宪体现了宪法的人权原则与人权精神。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和讨论了一个世纪以来人权观念从在中国的传播到入宪的曲折历程,认为人权入宪体现了宪法的人权原则与人权精神.  相似文献   

8.
孙祥生  孙寅生 《理论界》2006,2(6):22-2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权保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权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与基本前提,和谐社会是人权保障的社会基础与必要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把尊重与保障人权作为其核心任务,在人权保障过程中实现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举  王伟 《学术论坛》2005,(7):31-34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努力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保障、政治保障、精神支撑和社会条件,促进“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长健  李伟 《北方论丛》2006,(5):136-140
社会保障权是一种基本的和谐人权,一种选择性社会权利,一种接受权亦即积极人权。应然逻辑从平等生存权、人的尊严、平等发展权三个维度要求国家必须保护农民社会保障权,实然逻辑要求国家建构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为基础,以司法为手段的农民社会保障权法律保护体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充分考量中国农民的现实特征,从共同体道德原则与人权哲学角度,构建对农民权利保护的全新理念以及维护农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制度安排,以期为破解我国“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思索。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简单复归,而是扬弃。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传统“和谐”与西方“人权”意识的结合。普及人权观念,加强人权法制建设,保障最基本的人权,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亮点之一。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治国方略和认识上的深化,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贡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准确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深入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政治文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政治文明以和谐社会为理想追求,和谐社会则以政治文明为构成要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互为条件、互相渗透,并共同承担着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推进人权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与宪政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是2004年我国修宪的指导思想。2004年宪法修正案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新政治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宪法化。以加强人权与公民权的宪法保障是2004年修宪的主要内容。因此,2004年修宪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人本修宪”。这种“人本修宪”以其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和政治主体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昭示了我国宪政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人权宪法保障的层次结构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世豹 《学术研究》2004,(10):66-69
宪法是人权保障书。人权宪法保障包括价值宣示、制度构建与权利救济三个层次结构。新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基本人权保障的宪法原则 ,拓展了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 ,拓宽了基本人权救济方式 ,使我国人权宪法保障制度趋于完善。宪法修正案在完善我国人权保障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先导性工程,和谐社会要求建设道德至上性政党。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总体上应是一个“道德型政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典范”,具体涵盖执政公正、执政诚信、执政廉洁、执政为民等多重指标。  相似文献   

17.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所列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等方面的“五项能力”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一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内在地包含了“执政目标”、“实现方式”和“政党能力”三个层面的意蕴。因此,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所蕴含的丰富而具体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目标作出全面而深入的揭示,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中,提议我国宪法第33条增加1款作为第3款,这就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这一修宪的重大条款。“人权入宪”,这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我国宪法政体不断完善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法制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体现。虽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律条款第一次进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是人权的法律实施在我国宪法和其他法律文件中早已存在,而人权的理论探索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人权的经济社会保障条件也日趋成熟。所以说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多方…  相似文献   

19.
王斌  李康平 《东岳论丛》2006,27(6):125-128
从政治学的理论视角,阐述构建和谐社会是政治指导思想与政治目标的高度统一和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与政治建设本质要求的有机统一;坚持“五个统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立场、政治原则的有机统一;提高执政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与政治建设能力的有机统一;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与政府管理与建设新任务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党的十六大以来先后提出了“政治文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理念,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现代化战略的进一步完善,为现阶段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努力方向。社科理论界应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