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和立法的根本依据,是真主以阿拉伯语形式降示给先知穆罕默德的启示.在伊斯兰教史上,教读、背诵和缮写《古兰经》历来被认为是穆斯林必须履行的宗教功修和善行.  相似文献   

2.
林松教授新著《〈古兰经〉在中国》一书,主体部分是在20世纪90年代连载于《阿拉伯世界》季刊的《汉译〈古兰经〉史话》,内容涉及并评论了14种汉语翻译的《古兰经》,亦旁及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文译本。作者听取了社会舆论的反映和评价,在原有基础上曾进行认真的修改、补充。为了全面、系统、客观地介绍《古兰经》在我国传播、发展、翻译、研究的概况,又增添了更广泛、丰富的篇幅,扩大为"卷首群序"、"译坛巡礼"、"短篇拾零"、"书苑漫步"、"瑰宝鉴赏"和"大事编年"六个板块,书名也随之改变。在所收7篇序言中,除杨怀中教授序《回顾与启迪》已在本刊披露外,本期再刊登安士伟大阿洪、余振贵研究员和朱威烈教授等的序言3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古兰经》译著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和伊斯兰文化的"根",是确立教义教理和立法创制的首要根据,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和行为纲常的基本准绳.但因信奉者生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操不同语言,有不同文化背景,故<古兰经>的经典价值、社会作用与文化功能等难以全方位展现.这种情况随着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以后更加突出.于是,专业学者便追溯源经注经的法理渊源,秉承经训的创制原则与精神,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并制定了十分严谨的学术规范,从而有效保障了穆斯林信经而不僵经、释经而不越经.  相似文献   

4.
《古兰经》经济伦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所蕴含着的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对广大伊斯兰国家、穆斯林、以及伊斯兰教的经济生活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回顾与启迪──祝贺《汉译<古兰经>史话》问世杨怀中林松教授撰写的《汉译(古兰经)史话》即将出版,这是中国穆斯林的一件喜事,也是中国学术文化界的一件喜事。《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纲领。伊斯兰教教法源泉和立法的根本原则,穆...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的渊源经典《古兰经》传入中国后,经过口传心授→口头译解→文字注释的缓慢发展过程,其基本大义终被中国穆斯林了解和认知。《古兰经》的中文注释,从时间和质量来讲,尽管较之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英语等语种对《古兰经》的注释,具有一定差距,但从世界范围内《古兰经》注释的整体格局来看,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为《古兰经》注释的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伊斯兰教及其学术活动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促使《古兰经》从象牙塔走向民间,结束了中国穆斯林绝大多数人不解其义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金贵 《回族研究》2006,(4):130-134
作为伊斯兰教的天启原典,《古兰经》是穆斯林物质和精神领域的一切行动指南,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它也关注人性问题,而且在人性问题上提出的一些观点也具有一定的价值。然而,对此人们关注有限。本文在对《古兰经》人性思想的内容论述的基础之上,主要对《古兰经》人性思想的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于《古兰经》中是否存在有喻义的经文,伊斯兰各教义学派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赞成存在喻义者以穆阿泰齐勒为主,反对存在喻义者以伊本·泰米叶最为出名。喻义与实义之争论,与各派的教义密切相关,分歧凸现了各派在真主本体与属性上认识的差异。双方围绕《古兰经》的思辨很大程度上是中世纪伊斯兰哲学思辨的启蒙,也是伊斯兰哲学思辨的延续。它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古兰经》的认知,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古兰经》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继《伊斯兰教历史百问》、《伊斯兰教文化百问》、《伊斯兰教思想历程》、《伊斯兰教艺术百问》、《伊斯兰教典籍百问》、《伊斯兰教礼仪百问》、《伊斯兰教哲学百问》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之后,我们又欣获冯今源先生与陈广元、铁国玺两位阿匐合著的《古兰经百问》。至此,伊斯兰教系列丛书全部出齐,可谓华章泉涌,佳著连部。捧读之余,几生感慨。《古兰经》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纲领、伊斯兰教法的源泉和立法的根本原则、穆斯林社会生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伊斯兰文化的理论依据。她“把一盘散沙似的阿拉伯人鼓铸成一个坚强的民族。…  相似文献   

10.
《古兰经》作为真主启示于穆罕默德并传达给人类的指路明灯 ,以人类作为大地的代治者 ,只有通过世界万物中的人类才能把真理性的方案施展开来。那么 ,《古兰经》中怎样让人类 (确指穆斯林 )信守真主之正道的呢 ?就是说 ,人们接受伊斯兰教并遵守成为穆斯林 ,并非中世纪的那个特定时代的仅有的现象 ,而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随处可见的 ,随时发生的现实状况 ,所以 ,在人类共存共荣 ,相互欣赏的多元文化景观中 ,以辩证的、历史的、科学的态度研究《古兰经》教化人类的逻辑证明学 ,以使人们对宗教、文化、文明乃至真理有一个理智的、公允的理解角度  相似文献   

11.
杨怀中 《回族研究》2001,(2):97-100
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于2000年9月上旬在南京召开了“再版仝译《古兰经》座谈会”。我有幸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伊斯兰教界教长和伊斯兰教研究方面的学者、专家和部分省市伊斯兰教协会负责人共60多人。座谈会上大家一直认为仝道章先生翻译的《古兰经》,语言浅显流畅,文风朴实,以阿汉文对照编排,易于核对■审。经文各章前有“释名”、“释义”,章后有注释说明。全经之后附录索引,便于查寻。这个译本把我国汉译《古兰经》的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在伊斯兰教内宣传伊斯兰教旨,了解伊斯兰教精核,端正伊斯兰教信仰…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倡导女权运动的呼声愈来愈高涨,伊斯兰教妇女解放问题,更是一个热门话题。伊斯兰教妇女地位究竟如何?是不是象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由于伊斯兰教对于妇女的限制和要求,比世界上其他宗教更为严格、苛刻,所以妇女在家庭、社会中地位较为卑下。笔者以为并非如此。 伊斯兰教信奉的主要经典是《古兰经》,伊斯兰教徒的生活习俗,道德准则,戒律条例等无不源于此。《古兰经》和世界上其他宗教的经典一样,对于妇女问题明确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有倡导男女平等的一面,也有限制妇女的方面。 《古兰经》中对于妇女问题的论述,篇幅较多,内容具体,尤其是涉及与妇女利益密切相关的生存权利、婚姻家庭等问题,规范明确,大部分集中于第二章和第四章,其余散见于其他章节。只要我们仔细研读其中论述的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方法去分析研究,就不难发现其论述妇女问题的基调是积极进步的,开拓性地提出了许多涉及妇女地位问题的观点和主张。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一部用经堂语汉文、小儿锦、阿拉伯文3种文字对照、采用经堂造句法翻译的《古兰经》,前不久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部经典是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政协委员、县伊协副主任马振武(回族)阿訇用15年时间翻译而成的。这是我国伊斯兰教译经史上的一件大事。 经堂语,是中国伊斯兰教育的专门用语。最初为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汉语译音,后为适应经堂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书讯     
《回族研究》2013,(1):21+80+109+128+140+143
《〈古兰经〉注释研究》出版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副院长金忠杰博士著的《〈古兰经〉注释研究》一书,2012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金忠杰博士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结项成果,系中国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术界研究《古兰经》注释的首部专著。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伊始,历代注释家基于经训教义原则,秉承注释学术传统,发扬  相似文献   

15.
正暨南大学马建春教授著的《杭州伊斯兰教史》一书,2013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杭州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入传中国、宋代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在杭州的传播、元代杭州伊斯兰教的兴盛、明代杭州伊斯兰教的发展、清代杭州的伊斯兰教、民国时期杭州的伊斯兰教等。讲述了杭州自古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枢纽,伊斯兰教的传播曾在杭州地区社会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穆斯林的“两世吉庆”观源于《古兰经》。这部伊斯兰教经典在多处阐述了“今世”是美好的,人们应追求充实的生活,既不要禁欲(望),也不要纵欲;“后世”的“天堂”是今生行善者的“永久居所”,火狱则是今生做恶者的归宿。《古兰经》用“两世论”鼓励穆斯林为获得“两世吉庆”而奋斗不息:重视今生,放眼未来,安分守中,行善止恶。这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启成 《回族研究》2015,(2):127-134
1988年7月,由中央民族学院(现改名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阿汉文对照(上、下册)和汉文本两种版本的《〈古兰经〉韵译》,是《古兰经》在我国的第一部完整的汉文韵译本,译者是林松。这一译本独创一格,以韵散结合的文体,抑扬顿挫、鲜明和谐的节奏和音韵铿锵、顺口悦耳的旋律,赢得了各国穆斯林尤其是华侨朋友的普遍关注。这一新译本按问世顺序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第八位译音奉献的第十部汉文通  相似文献   

18.
一、伊斯兰文化的主要表征及分布 1.伊斯兰文化的起源与内涵 伊斯兰文化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是由宗教制度的演化而产生的新事物。同时,伊斯兰文化也是一种传播文明、推动文明、亟待完善和调整的文化。中国伊斯兰教是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和演变而形成的;是中国各族穆斯林在长期的信仰实践和生产、生活实践中,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指导原则,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并兼容吸收各民族固有的本土先进文化和社会习俗逐渐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为各穆斯林民族普遍认同和效法的社会意识、行为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较为复杂多样内容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9.
陈进惠 《回族研究》2003,(3):109-113
启后,倍加尊重和推崇读写之人。在这种情况下,《古兰经》奥斯曼定本脱颖而出。正因如此,阿拉伯书法在伊斯兰教兴传之初就受到广泛的传播,能读善写之人与日俱增。嗣后,在阿拉伯半岛的天南地北,在伊斯兰教发展的各个时期,阿拉伯书法的传播与发展有如大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几度出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特别是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公元749—1258年),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而作为这一繁荣景象之一的阿拉伯书法,更是接连不断地推陈出新,名家辈出。被后人奉为阿拉伯书法理论之鼻祖的大书法家伊本·穆格来(公元886…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人口约1600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术界认识到伊斯兰教等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方面,注重了对它们的研究,并陆续发表了一批专题论文、著作译作、资料集录。1990年问世的《伊斯兰教历史百问》和《伊斯兰教文化百问》是关于伊斯兰教的最新成果之一(以下简称《历史》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