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宗元的山水文学作品暗含着一个"原点+方位+距离"的书写模式。这个书写模式来自于以《山海经》为代表的上古神话性地理著作,是柳宗元山水文学空间书写的原型结构。"原点+方位+距离"的原型结构与柳宗元具体的人生经验的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关系,是柳宗元山水文学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柳宗元在被贬谪的帝国边缘,以其自身为原点,以仪式性的行为模拟"黄帝四面"的开辟神话,建构了独特的文学世界。柳宗元对其山水世界超乎寻常的客观精细的记录、摹写,对空间距离以"步"计的做法,都是在对其有限的现实活动空间做心理放大,是一个囚犯才有的典型心态和行为。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5,(6):118-119
<正>一、柳宗元诗歌具有情景交融的抒情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他认为在诗歌里一切写景都不是单单为了写景,而是表达情感的方式。在柳宗元的诗歌里,不少诗具有这样的抒情特点。(一)柳宗元的诗多是借用形象说话,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柳宗元的诗歌里,景物几乎都是具有强烈个人情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被贬谪永州的十年,可以划分为"河东、河西"两个阶段,其心路历程可以归纳为"无奈、无愧、无悔"这样三种相互交织的心态.河东阶段,柳宗元的内心有着许许多多的无奈,但无奈之中寓含着无愧,且不甘沉沦.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后期七律诗具有"精工绝伦"、"满纸涕泪"的特点,柳宗元七律主题上以岭南风物寓贬谪情怀,形式上颇得"正体"之妙,甚少"变体",尤其结语不凡;再与永州诗歌比,情感抒发沉痛过之而出语蕴藉,刻画精微而意象壮密。"满纸涕泪"多指贬谪凄伤、表达节制而致情绪凝重。柳宗元贬谪后期七律反胜,盖因七律法度与彼时心态相吻合之故,穷而后工,形成了融悲愤于异景之中、化深情于浅语之外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中唐时期的文风虚浮、文章空洞,文人多不通事务,却热衷于名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以韩愈、柳宗元等人为首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古文运动。韩愈的"不平则鸣"主张和柳宗元的"文以明道"思想对后世文学和儒学复兴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一生"好佛"具有诸多的原因.他贬官后不是盲目地"好佛",他"好佛"的主要目的是用佛."佐世观"成为儒者柳宗元融合佛学的思想基点.  相似文献   

7.
韩愈、柳宗元都树"文以明道"的旗帜,韩以道统自居,而柳虽崇儒,却出入佛道。两人著文都是"不平之鸣",注重文章抒情。韩愈不平既指个人遭际,也指国家命运;柳宗元出言多讽。他们艺术风格也不同,韩文雄奇壮大,柳文缜密峻洁。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山水游记为我国山水游记的创作打开了新的领域,作品中充满了他对"不遇之景"的热爱和对自己仕途上不幸遭遇的感受,张扬着决不气馁、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这些特点和柳宗元的思想取向密切相关。身为思想家的他以儒家思想作为理想的标准,又吸收百家思想革新儒学,在借助佛道的虚静避世排遣心中的苦闷后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和强大的力量投入到对现实的关注中。正是这种内在的精神本质使得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具有了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对儒学和佛学都有较深修养,对"统合儒释"也有高度自觉。学界对"统合儒释"的方式的讨论较多地偏向于柳宗元所自述的范围,即以儒学为本位裁量佛教、对佛教进行抉择,可概括为"援儒入佛";但"援佛入儒"这种更具时代性和创造性的方式也存在于柳宗元的思想成果中。《乘桴说》体现了重视心性的倾向和新颖的儒学阐释之风;《天爵论》重视智识和意志的思想是受到佛教影响的同时对儒学传统的重新发掘和塑造。二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援佛入儒"的特点,也体现出"统合儒释"的创新性和深度,在中唐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它揭示了主体在山水之美的发现、创造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山水美在有"奇味",则凸显了审美客体的价值,比较辩证地阐述了主客体各自的重要性,而柳宗元对审美愉悦耳目——心——神的多层次发掘,与现代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