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建立"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通过制度保障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权利的具体措施之一;"民族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有利于解决资源开发对区域环境的破坏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流失的问题,使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得到精心保护和创新发展,从而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了我国各个领域热议的话题之一.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地区文化生态重建之间的关系与意义,却很少有人了解.因此,本文从本地区的生态文化现状入手,对民族地区文化生态遭到破坏的原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民族地区文化生态重建中的意义与作用展开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3.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新的理念,主要社会功能是保护社区的文化及文化的多样性。六枝梭嘎、贵阳花溪镇山、黔东南的堂安、隆里,现在还比较完好地保存着民族原生态文化。为了保护和延续这些比较完整的民族原生态文化而建立了生态博物馆。但当前,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民族原生态文化消失的步伐也正在加快,文化变迁和异化表现特别强烈和明显。致使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对此,笔者提出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文化是以该民族居住地的生态环境为土壤而滋生。生活在广西的各族人民,在对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的适应、改造中,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人人和谐"的局面。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传统文化更具有特色、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民间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它的消亡也就意味着特定民族的消亡。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日渐衰微。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依法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要抓紧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重点保护与传承机制,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尽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6.
基于不同的研究范式,学界对原生态文化给出了多种定义。在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实践活动中,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形式都坚持了文化及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生态特征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生态是指民族文化各要素之间以及民族文化与其所处民族生境之间的制衡关系,这种制衡存在是维护民族稳态延续的根本动力.民族文化生态应包含区域性、系统性、动态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少数民族在其历史进程中,在不断地应对民族生境时,构建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态,要建设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必须准确认知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特征,这样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环境和生态安全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建设绿色的生态文化是保护环境和生态安全的社会基础。在生态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大众传媒应是生力军和旗手。而在湘鄂渝黔边区,由于种种原因,媒介生态存在着失衡现象。因此,必须优化媒介生态,才能保证传媒在构建生态文化中高扬绿色文明的大旗,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为保护边区的环境和生态安全、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彭秀坤 《民族学刊》2022,13(9):137-143, 167
阿来的《蘑菇圈》以轻灵和凝重两种笔调书写自然生态变化,深入思考民族文化发展问题。小说借助传统和现实自然生态景观的对照书写,讴歌民族传统自然生态中人与自然平等共存关系的美好,借助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相互关联的诗化叙述,礼赞民族传统社会生态中人性温暖的可贵,形象地揭示了搞好自然生态建设的根本是做好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发展。《蘑菇圈》的民族生态文化叙事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及其关系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对民族和人类未来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10.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忽视文化生态保护,致使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受到严重威胁,由此破坏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文化生态学角度看,民族生态位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也是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族文化资源受到破坏主要是由文化生态受到破坏而引起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主要是保护该文化生成的最为主要的条件,即保护民族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民族文化生态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可以说就是适应生境的一套生存机制、体系和生活方式,从而获得了共享的、实践的、流动的等特点;文化与生态的辩证关系为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就地进行提供了理论基础.伴随着旅游产业化,民族文化生态村实际上开始了在社区文化断裂与连续的张力中再建构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演化成不仅从属民族结构或更大地域空间构架且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形态,成为重新整合农村社区生态、文化与经济等各类资源的全面协调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2.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它的消亡也就意味着特定民族的消亡.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日渐衰微;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依法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要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重点保护与传承机制、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尽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便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13.
旅游开发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得以体现.通过建设生态和文化旅游景点保护和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考虑如何使之成为现实生活中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从环境正义的角度着眼,经济发展、扶贫、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等都会复合性地影响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林晓华  邱艳萍 《民族学刊》2016,7(1):71-75, 121-122
哈尼族宗教艺术中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屏障.在生态文明领域,本文首次提出了“文化屏障”这一概念,并通过分析发现哈尼族宗教艺术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对于保护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排斥强势文化的消极影响,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进而对如何在协调保护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强势文化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随着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对东道社区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 ,旅游会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商品化 ,破坏民族传统文化的真实性 ,使其失去原生含义 ,从而影响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本文认为该观点值得商榷。作者指出 :如果换一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的商品化和旅游的真实性问题 ,将有助于解除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中的诸多困惑 ,既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业 ,又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文章还探讨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博物馆以原地保护为基础,在政府和专家的帮助下,让社区居民逐步具备管理和保护的能力,并最终实现文化自治,它强调保护的原生态性、整体性以及与开发的和谐共处性,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民族创造了文化,文化同样成就了民族,文化与民族如影随形,相互拯救,彼此之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文化保护需要理解文化的精髓及其宽广范围的保护限度,而保护文化其实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人类需要依托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智慧,才能从面临的危机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8.
针对长期以来传统工业化的弊端和目前人们对新型工业化的种种认识误区,本文以地处珠江源头、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云南省工业基础较好的曲靖市为例,明确提出要从生态视角和民族文化视角来审视传统工业化。认为推进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首先要树立新型工业化的生态环境观和民族文化观,遵循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化、经济增长来保持和重建生态系统,并改变传统工业化导致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以通过工业化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9.
刘涛  王燕 《民族学刊》2020,11(6):127-132, 180-18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剖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地域文化生态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而探索其相应的保护策略。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的易地扶贫搬迁、发展旅游业、打造体育产业等经济发展措施,在极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其传统体育项目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平衡,使得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丧失了原生动力,甚至违背其创建与传承的初衷,造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现实困境。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对乡土具有忠实情感,使得文化生态环境虽然遭受社会变迁的毁损,但民族内心的意志却未曾磨灭,因而文化生态环境依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修复和优化,主要是通过对原生体育文化活动场域进行搬迁或复制;理清传承与传播关系,建构双重性发展途径;扶持原生态小众项目,兼顾产业化驱动效率等举措对其文化生态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20.
贵州生态博物馆群与广西生态博物馆群是生态博物馆理念在中国的重要实践成果,两者分别被称为中国生态博物馆的"一代模式"和"二代模式"。广西生态博物馆群相对贵州的"一代模式"在具体运作上有了许多创新,模式更为成熟。两者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也面临许多诸如人才匮乏、旅游业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等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