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老的民俗民间舞蹈,以自己独特的身体语言记载着那一族群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民间舞蹈也蕴含着自己独特的意义,因而对民间舞蹈的分析不可从相关的文化情境中剥离开来。本文将蒙古族安代舞纳入更广泛的文化情境之中,通过对安代舞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非语言文字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来综合分析安代舞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的"安代舞"是闻名于世界舞坛的民间歌舞,堪称为蒙古族的第一舞、蒙古族舞蹈活化石。内蒙古库伦旗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安代之乡"。安代保留着蒙古族古老文化的显著特征,在于安代传说的广泛流传和传承。安代民间传说对于民间舞蹈———安代来由的佐证、安代内涵的诠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对于民间舞蹈安代影像的伸延、流传的扩展,起着重要作用。安代的围绕"奈吉木"而歌舞的"圆圈"、"围圈"形式来源于蒙古族古老而传统的"圆形-团圆-吉祥"象征文化,这一文化是安代的围绕"奈吉木"而歌舞的形式之文化根源、文化脉络、文化延续。  相似文献   

3.
安代传说母题均为女人的精神病,而且多数传说与勒勒车有关,都是乘车远行。这与蒙古先民车载病人至深山以避之的举动极为吻合。或许由畏惧而产生的逃避是先民对疾病的唯一或基本对策,也是传统安代无意识发生的契机和车与病紧密相连由生活走入仪式的媒介。车、荒野、歌舞架构了传统安代仪式场,车( 或带轮车轴) 、纸房( 代表车室或病屋) 演绎为安代起源的象征,安代传承的符号和举办安代的凭依物。但是,仪式场中的车轴有别于萨满教体系中的登天梯、神树、祭杆、宇宙轴、图腾柱,是神秘的萨满世界中罕见的实证。文化变迁中的安代车,历经了生活车进入仪式———以寓神车轴代车———升华为物文化象征———无实物的舞美意境———广场艺术民俗点缀等几个不同形态的沿袭过程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的角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特殊具体的文化层面,即精神文化系统的和谐问题,就是要解决好文化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上的"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即"文化和谐"问题;二是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来讲,就是要打造一套全新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用它来促进和保障完整全面的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安代成为蒙古族“品牌”文化,享誉国内外的魅力在于它所包含的蒙古族古老生命崇拜-生殖崇拜文化和乐观主义精神.生命崇拜-生殖崇拜文化是蒙古族安代的文化灵魂和文化魅力;乐观主义精神是蒙古族安代的文化核心和文化源泉.因此,富有蒙古族古老文化元素的安代舞—安代艺术—安代文化代代相传,世世传播.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关于“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如以和为贵,天人合德,兼爱非攻,物我同在,致虚静,道中庸等等,这些思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被认同的人文精神,又是今天我们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主要从道家、儒家、墨家、佛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进行梳理并审视中国古代和谐思想,这无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古希腊奴隶制社会开始的两千多年历史中,西方的思想家在追求完美的理想社会中创造出了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这些思想中不乏进步的历史意义,同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来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9.
10.
安代舞作为宗教舞蹈,与蒙古“博”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亦与萨满教一样,存在着迷狂现象,即人们失去常态,内心变为极自由活跃的创造性现象。安代舞中迷狂状态的有意识性和无意识性的统一表现在:前者的潜意识和目的在于医治病症上;后者是在众人的激烈嘈乱的刺激之下,毫无逼迫性的自我产生。因此,安代中可以使人摆脱束缚,创造内心世界中的自由和创造性,亦在精神方面给予刺激治疗,取得了颇佳的医学成果。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宏伟工程不能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的承接,不能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就使得我们不能不把眼光投向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精深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指明了党与社会的关系,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党,离不开和谐的党。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一个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梦想,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责任;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责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是孙中山解决政治问题的出发点,他把社会问题提到了政治、经济乃至所有历史活动的中心位置,并详细地设计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方略。但是,他的和谐社会思想在当时难免显得理想化,无法实施。其智慧之光照耀当代,对于我们目前认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三次理想社会思潮,分别是洪秀全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理念;康有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大同社会主义理念;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生主义理念。这三种理想是中国近代有关和谐社会思想的典型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生活的渴望,在中国思想领域中影响深远。以和为贵作为中国人核心的价值理念,是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本土化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改变生产方式,更要改变生活与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决定了研究消费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拉动、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享受型消费的转变。建设和谐的消费文化,即建构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相承接,以实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健康、适度、公平、可持续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和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承接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们建立共和国遗志,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创建,到新民主主义民主共和国成立,再到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建设,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和精神。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和国家思想的新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离不开新型文化机制的有效供给、协调配合和高效运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机制主要包括公民文化权益保障机制、文化传播机制、文化投入机制、文化绩效评估机制、文化激励机制、文化生态机制、文化交流机制、文化安全机制和文化规范机制等内容。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促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机制,使之保持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老子和谐社会思想源于其"道"本体论哲学基础,并在人性自然、现实社会行为层面展示;对老子和谐思想的语义逻辑分析,有助于澄清对老子这一思想的字面解读而产生的误解。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统战哲学思想具有三大特征:(1)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2)广泛性与独立性的辩证统一;(3)联合性与斗争性的辩证统一。正确地理解和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