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人类共同精神财富和文化成果,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音乐涵养人性,教化道德,移风易俗的作用.音乐教育在其目标上与学校德育有非常一致的地方,在根本目标上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德育功能.这些德育功能包括培育道德情感功能、激发道德想象功能和培养德育素质功能.音乐教育的这些德育功能是通过隐性的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人才素质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人才素质的内在统一性 ,决定了人才素质教育的内在统一性。德育和人文教育是相对于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的 ,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培养目标上的统一性、教育内容上的相容性、教育功能上的贯通性以及教育要求上的一致性。我们在实施人文教育与德育中应研究其内在特征 ,彼此结合 ,相得益彰 ,既要发挥德育对人文教育的指导作用 ,也要利用人文教育拓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 ,为德育增添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德育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德育模式的构建应该坚持以综合教育论和新道德发展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新媒体的特点,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从道德认知、道德实践、道德评价三个层面来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主体性德育模式。实现德育主体的平等性、道德需求的针对性、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德育环境的多维性,并初步实现德育由强制性教育转向自主性道德学习,从而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视界中的高校德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视德育的个体性、发展性功能是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这种忽视会影响学生对德育的需要、认同 ,也影响了以德育促进人的发展完善根本作用的发挥。应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 ,正视并解决高校德育中存在的这种不足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德育核心理念 ,充分发挥德育促进人的德性发展、道德人格完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人性预设是人们对人性所持的各种显在和隐性的态度和观念,它是德育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思想前提.要想对某种德育价值取向有深层把握和全景透视,人性预设是一种优先的观察点和视角.我国德育所具有的精英化价值取向,其主流的人性预设是"性善论".从内容维度来看,从性善论出发的理想主义的道德规范导致了诸多负面问题,逻辑地也成为精英化德育自身的问题,使其无助于培养有道德的人,削弱了德育应有的社会作用.从性质维度上看,其"道德人性论"的性质使人以道德完善作为人生意义的实现的途径,由此使道德理想主义的追求绝对化.导致德育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德育对人生意义的承担功能也给人文教育的定位带来困难,加剧了后者的萎缩和边缘化,不利于学校教育整体的优化协调.这昭示着,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否定性,它所存在的问题是自身难以克服的.科学合理的德育价值选择必须对性善论的人性预设持审慎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6.
罗辀重以"教育爱"的人文情怀融入德育,谋求实现儿童"未来的可能的价值"和"人类要生长的价值".在罗辀重的德育理念和实践中,"教育爱"具有垂范性、生活性、原则性和系统性,致力于帮助儿童,注重循循善诱,加强亲切指导,让学生学会施爱,促进儿童"血性"道德人格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从体育的德育形式价值、体育的德育精神价值、体育的德育科学素质价值等几个方面 ,全面阐述了体育对人类道德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定向的重要作用。为体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功能的发挥 ,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下,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由于受到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双重挤压,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出现人文魅力和人文价值渗透力的欠缺,变成了一种技术理性附庸.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促进德育回归人文,增强人化渗透和人文创新力,建构一种整体德育的社会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9.
由美入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美于善,由美入善,把道德内容和主流价值在审美教育中完成,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原因是美育主要立足于受教育者自我特有的生命体验和个性意识的养成,立足于自我人格的自觉提升,因而在受教育者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品行的内化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具体途径包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坚持美、善结合的原则;提高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淡化其过分技能化的倾向;加强德育的人文关怀;创设德美互补、和谐宜人的校园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自身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  相似文献   

10.
以知识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即知性德育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度过了许多年代,但当今社会道德缺失现象时有发生,人们对知性德育进行"讨伐",认为我国高校中存在道德下降的现象是由于知性德育的教育模式,并提出新的德育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文章以知性德育与活动德育有机统一,来解决当前道德时效性低下的问题,共同促进新时期下的德育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前,人们对艺术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或者认为艺术教育是德育的"附庸",只是实现道德人的手段。美育与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因此,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其与德育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2.
人文素质教育的德育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高等学校蓬勃兴起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为学校教育赋予新的活力,而且因其显现出的鲜明的德育取向、深厚的德育意蕴和巨大的德育功能,给学校德育以深刻的启示。认真研究人文素质教育及其德育意蕴,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改进学校德育,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道德的基础,是德育工作的生长点.生活世界的本质体现为生命本质,离开人的生命意义与体验,任何德育都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生活德育是相对于以说教灌输为主,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现代德育而言的.生活德育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内涵,要求德育教师角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向生命型转变.生命型德育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以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生成与其人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校园欺凌现象隐蔽地存在于大学、中小学时期,通常在曝光后才引起重视.欺凌行为与道德教育相关,表现为家庭道德教育中父母责任缺失、家庭反欺凌教育意识欠缺.学校道德教育中重成绩轻德育,考试分数仍旧视为评价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教师在治理欺凌行为中的权限不足;社会道德教育中德育理念与客观社会现象存在脱节,不良网络风气影响学生行为;自我道德教育中学生认知能力缺乏,道德行为控制存在缺陷.德育重塑能召唤人文关怀的情感,引领道德认知回归.家庭教育要重视励志教育、家风建设、仁爱思想培育;学校教育要在教学内容、教师道德、道德评价上重视德育;社会教育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育人;学生自身也要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  相似文献   

15.
个体德性生长的社会性和制度性以及社会制度内涵的伦理性特征使得社会制度必然成为个体道德建构的主要社会载体之一。社会制度的个体德育功能发挥是以其特有的品格保证的。现实的社会制度德性是影响社会个体道德生活状况的重要社会原因。因此,在注重研究个体德性发展的内在规律、重视专业化德育的同时,完善社会制度的德性是走出社会道德失范的前提,也是消解个体德育困境的社会性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确理解"德育首位”的涵义,必须充分考虑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两方面需要,各育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道德、德育自身的价值功能."德育首位”是对学校教育中其它各育的基本动因的明示;是对社会转型期的首位价值取向的导引和认定;是对受教育者道德教育超越性本质的揭示;是对道德主体自我意识的弘扬.  相似文献   

17.
自然人文因素对德育心理具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一方面自然人文因素中的大自然客观环境,在人的社会实践中被"人化",它对德育心理具有启迪心灵、陶冶性情、以美育善以及具体生动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的地缘人文因素,是地理环境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统一,它在生活条件、行为方式以及人文景观等方面对德育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文社科图书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德育功能。但是,由于对人文社科图书德育功能认识不足,导读力度不够,加上藏书量少质低,严重地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为此,必须调整结构,优化选题,加强馆藏建设,并做好图书导读工作,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 ,政治课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探讨了如何改变我国知识性德育 (仅通过对学生道德知识的传授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现状、重视道德情感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增强政治课德育功能实效性、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始终包含着对德育功能的关注,通识教育与高校德育具有相通相融之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是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然而,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师资队伍总体水平、课程设置等诸多因素均影响了通识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其前提就是要寻求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之路,即提高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评价体制,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